《边城》
——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爱与美的天国

2011-08-15 00:47彭涛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冶金小学421000
大众文艺 2011年3期
关键词:翠翠边城湘西

彭涛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冶金小学 421000)

《边城》
——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爱与美的天国

彭涛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冶金小学 421000)

一、小说内容摘要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文周报》中,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出版单行本。它是由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里的风景画,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坚实柱石。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的很清楚:“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穿在作品中的“一件普通人事”就是湘西一个古朴的爱情故事,它构成了小说的情节线索。

《边城》故事情节简单,却给人以唯美的感觉: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精神矍铄。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唱歌不是弟弟的对手,也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因哥哥天保的死而悲痛不已,他无心留恋儿女之情抛下翠翠出走了。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受到船总父子的冷落,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沈从文为我们吟唱了一曲哀婉、却又清澈美丽的田园牧歌。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自然美和人性爱。

二、沈从文创作思想探讨

沈从文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极富于幻想,也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引忧。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生活中的鲜血和疑难,反促使他在以后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他的作品潜心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这种表现更决定了他疏政治而亲人性的创作手法,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他在创作中正是高扬着这种道德意识去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沈从文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情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他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的,便是所谓的“神性”的赞美,即“爱”与“美”结合,他说过:我过于爱有生一切。……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而“美”即“或由上帝造物之手产生”,它就是可以显出那种圣境的“神”。因此可以说在沈从文作品中神性就是人性的最高表现。沈从文用理想之光烛照亮湘西人生历史图景,再造了完美的人生形式,以《边城》唱出了理想的生命之歌。《边城》以一个古朴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沈从文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正是湘西山水自然的孕育与外在因素的激发,才使沈从文建构了他的湘西世界,并逐渐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三、小说主题浅析:爱与美的完美交融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小说古朴而又绚丽的风俗画卷中,铺衔了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故事。小说所欲表现的却是一种理想、一种健全的人生形式。作者无意开掘这一爱情故事的悲剧内涵,刻画悲剧性格,而是意在创造出一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谱写一曲动人心弦的边城故事。因此,作者以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勾画出的这新奇独特的“边城”,是一个极度净化、理想化的境界。这里最引人瞩目的是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的有机结合和自然交融。

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人美,景美,心灵美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简单的景致,秀丽的风光,没有城市浑浊,一座古塔,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勾勒的是一个简单的世界,给人以最纯真质朴的感动。小说开头三章集中笔力描绘了湘西山水图画和风俗习惯,而没有进入情节叙述,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边地的安静和平、淳朴浑厚的文化氛围。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古朴的白塔、翠绿的竹簧等山水风景与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及男女唱山歌等民俗事象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种完美的结合。浸透着边城的整体生活风貌和独特的文化品格。叶郎曾说:“美学思考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说,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哲学思考。”

《边城》是一部小说,更可堪称是一部美学经典,爱与美的交融缠绵展现的是更深刻的人生哲学。《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作者把自我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子民身上,重点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的形象。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既赋予她清明如水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渝执着的追求爱情,痴情的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翠翠人性的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中显得分外娇艳灿烂。文章用边城美不胜收的风景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用一种无可取代的爱和关怀糅合成了边城人们的淳朴敦厚的心灵美。

2.纯爱之乡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为了翠翠甘愿放弃碾坊。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热忱质朴的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展现了沈从文理想人生的内涵。作为这些人物的活动背景,作者还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茶峒民性的醇厚: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沈从文之所以对边城人性美和人情美作理想化的表现,其意就在于从道德视角出发,为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活力,并关照民族品德重造的未来走向。他期待着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中”,去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

《边城》是一颗晶莹圆润的艺术之珠,其人性美和艺术美珠玉生辉,淳朴的感情和活灵灵的人性,达到高度的一致。那琉璃般透明的“纯粹的美”和“清洁的魂”,带给人们恒定而久远的感动。

[1]《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2]《沈从文文集》

[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猜你喜欢
翠翠边城湘西
边城之炊烟缭绕
《边城之隔江望秋》
塞翁失马
翠翠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边城游记》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