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无题》(惯于长夜)的修改艺术

2011-08-15 00:52朱永芳邵建新
东坡赤壁诗词 2011年5期
关键词:左联无题首诗

□朱永芳 邵建新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说:“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谦虚说凑成了的几句,实是他旧体诗的名篇——《无题》(惯于长夜)。是为悼念“左联”五烈士而作。这首诗也是鲁迅自己十分喜爱、看重的七律。

1931年1月17日,国民党逮捕了左联五位青年革命作家殷夫(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和一批革命志士二十多人。由于鲁迅与这些青年作家都有交往,与柔石的交往尤密,因此这必将牵涉到鲁迅。他随时有被捕甚至被暗杀的可能。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下,鲁迅一家暂避在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公寓,前后共住了40天(从1月20日到2月28日)。一次他在内山书店的日本报纸上得知,柔石等人已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20日夜,就在花园庄公寓,悲愤交加的他吟成这首情深意挚、感人肺腑的诗篇。

文坛宿将柳亚子评论此诗“郁怒情深,兼而有之”,鲁迅好友许寿裳说“全诗真切哀痛,为人们所传诵”,大诗人郭沫若则认为“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高度的评价,缘于这首七律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愤怒出诗人”,这首诗的成功,与“无心做诗人”(郭沫若语)的鲁迅真挚情感的自然流淌、国学功底的必然流露密不可分;也与先生执著追求诗美,精益求精的修改不无关系。

根据鲁迅手稿和回忆资料来看,这首诗的改动有三处。修改情况大致为:鲁迅夫人许广平看到《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原稿,该诗首句用的是“度春时”(《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1931年春,鲁迅将这首诗题赠许寿裳时,首句为“过春时”,颈联用的是“忍看”、“刀边”(《鲁迅诗稿》);1932年7月11日,鲁迅托内山书店将这首诗赠给日本歌人山本初枝女士,颈联用的作“眼看”、“刀边”。(《鲁迅日记》)1933年2月7-8日作《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引用此诗,最终定稿为“忍看”、“刀丛”。(《南腔北调集》)

鲁迅夫人在回忆文章里说,首句“惯于长夜过春时”,原来“夜”字后面是“度”字。鲁迅“后来自觉不妥,就改成‘过’了”。为什么用“度”不妥呢?从吟诵的要求来说,“度”“过”虽都是合口呼,但“过”的韵母(uò)是后响复元音韵母,发音较“度”响亮。用“过”与诗人积郁心中的义愤更为谐合。这个声义相切的“过”字,与开篇发音气流须冲破阻碍、爆发成声的“惯”字一道,同为句中重音,昭示了全诗悲愤的情感基调。从语体的角度来看,“度”字书面语的色彩较浓,虽典雅,但与表达“沉重”、“悲愤”的情感基调却不甚协调。倒是寻常通俗,极其口语化的“过”字,自然顺畅,一贯而下,顺口而成,与诗人愤懑的情绪、沉痛的心境相吻合。改“度”为“过”,平中见奇,朴字见色,获得了声义相谐之美。难怪许广平认为“这一字的推敲是经过相当考虑的”(《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

关于颈联的改动,对照上述不同“版本”可知,把出句的“忍看”改为“眼看”,再由“眼看”改回“忍看”,作者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前后历时两年。这说明鲁迅揣摩之认真、斟酌之精细、经营之惨淡。“眼看”即眼睁睁地看着之意,固然表现了作者对“左联”五烈士惨遭秘密虐杀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也有对手段极其残忍的反动军警的控诉,对无法及时营救他们的深深自责之情。但这里面是或多或少还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茫然与失意,这样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诗歌的战斗性。而“忍看”即不忍看,怎忍看之意,是作者又一次“目睹许多青年的血”之后忍无可忍的悲愤语。它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朋辈成新鬼”的无比悲痛之情以及对他们的深深怀念之意,是对杀人者卑鄙下劣行径的无情揭露和有力批判。另外,从对仗的要求来看,“眼”(名词)跟“怒”(动词)词性不同,这样对显然不工整,当然必须改。总之,改“眼看”为“忍看”,不仅使得全句内藏更丰厚,意蕴更深远,也使得上下两句对得更为工稳,增强了诗作的艺术张力和斗争力度。

至于对句“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刀丛”的锤炼,表明鲁迅思考之深入、斟酌之严密、表达之精致,让人激赏、令人钦佩。用“刀边”固然能表现反动当局的淫威,反动势力的猖狂;“怒向刀丛”也能表现作者“威武不能屈”的战斗精神。但较之“刀丛”、“怒向刀丛”而言,表达效果就逊色一些。“刀丛”比“刀边”,更富有暗示性、象征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反动派杀人屠刀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密度之大,更能渲染白色恐怖之深广、凸现斗争形势之严酷。与此相对应,“怒向刀丛”也就更能彰显鲁迅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完美表现出先生骨头最硬的大无畏精神。一字之改,使得全句表意更为丰富深刻,抒情更为强烈酣畅。真可谓着一“丛”字,境界全出。

南朝著名文论家刘勰认为“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文心雕龙·附会》),细细品味鲁迅这些锦上添花的“易字”技艺,学习先生悉心推敲的精神,对于我们提升炼字锻句的能力,提高品味欣赏的水平不无裨益。

猜你喜欢
左联无题首诗
《上课没人抢》
丁玲与《北斗》
无题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中国共产党以怎样一种领导方式推动了左联的成立
秋千
“左联”在中共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姚辛:穷尽一生为“左联”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