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有深度 诗有力度——读宋自重先生《看龟山杜鹃,得悉花王又发新枝》

2011-08-15 00:52吴华山
东坡赤壁诗词 2011年5期
关键词:花王新枝杜鹃

吴华山

十分愉悦地读到宋自重先生《看龟山杜鹃,得悉花王又发新枝》(载《东坡赤壁诗词》2010年第4期):

千山鹃海涌红潮,齐向花王三折腰。

五十六枝亲骨肉,新生一脉是华侨。

这是一首思想深刻、形象优美、富有力度、打动人心的佳篇,对于当前如何写诗,写出好诗,具有很强的参照价值。

首句起得波澜壮阔:“千山鹃海涌红潮”。题目是“龟山”,这里写的是“千山”,开门见思想。“山”、“鹃”、“海”、“潮”是象。七个字,就有四个是象,与之相结合的意,也就是思,是什么呢?再从另三个字“千”、“涌”、“红”看出——这里的看,是题中之“看”,“龟山”成为“千山”,“杜鹃”成为“海”,杜鹃之“红”成为“潮”,分明“杜鹃”是一种思想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经过无数风雨沧桑,尤其是百年雪耻中凝聚而成的永远如大海般涌动不息的思想之潮。这也就是中国人心所向。但如此厚重的人心所向之所思所想,七字中一字不吐,全都涵融在形象里。这种深刻在形象里的思想,不同于单纯的写实,呆板没有灵气,这是具有生活积累厚度,通过提炼意义,与作者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诗中的艺术形象融化为一体的思想形象。这就叫思想形象化。换一方向看,叫形象思想化。化得有一定深度,见出很强力度。

第二句承前句人心之所向,“齐向花王”。“注”知,“花王”就是“有56个主枝”的“一株杜鹃王”,“象征中国56个民族。”广大中华儿女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如一人,能不“三折腰”地万分珍爱与维护?!

第三句转入“亲骨肉”。接上句既述清了之所以“齐向”,又为下句作出有力的铺垫。“五十六枝亲骨肉”是写实,又是作者发现的新意,致力于发掘新题材,塑造新形象。着力点始终放在追求内容、思想和精神的充实与丰满上,且表现得极其自然,不露痕迹地把诗的思想追求,巧妙地融化在艺术表达之中,使思想不仅与艺术一体化,而且同质化,对时代内容作审美化的传达,进一步加强了诗的力度。

末句,既收又放。“新生”同样是“亲骨肉”。在艺术手法上,首先,“新生一脉是华侨”中的“华侨”,是意象,这叫变象。在新诗中用的较多。意象中的变象,是变形艺术在诗中的表现。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感,包括事物与概念都可相互打通,用作变象。这里本为“新生一脉”的新枝,换成“华侨”,是变形艺术的巧妙运用。之二是情语,又是景语。远与近,“似与非似之间”,留下了大块的空间,让读者在“是华侨”三字中,得以充分去想象,去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艺术表现上,“新生一脉”的脉字,下得别有诗意。脉动,血脉的流动,由静变动,使人由地面上的“五十六枝”,自然联想到扎根于九州地下的全体中华民族龙子龙孙的根,希望之根,发展之根。带动读者的思想感情,由上而下、由下而上,迅即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境界。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四句如一泓溪水,自然流畅,顺手拈来,似是不费气力。实则精心营构。一句一景,景景含情,围绕着“花王”次第展开,又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正如古人所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诗题设置也是颇费斟酌的。“看龟山杜鹃”“得悉花王又发新枝”而引发情思,与诗内容相映成趣。笔墨运用上,采用东坡《水龙吟》咏杨花的艺术手法,“似花还似非花”。“不即不离”,既不停留在“五十六枝”上,又切合“五十六枝”。正如沈谦《填词杂说》中所说:“直是言情,非复赋物。”而其“直是”,并非质直,题旨始终含蓄不露,但在看了题,读了诗之后,即便是不写诗、不懂诗的人,也能懂得、理会得中华民族,爱我中华的诗中旨意。诗词创新,看来就得这么创,从内容上创,内容为王;从老百姓都能读得懂而又诗味十足上来创,面向大众。

意犹帅,思为魂。思想永远是诗的精魂与脉动。诗是意识形态,它必然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思想同样从生活中来,越是从平凡生活中发掘出来的,越能够引起共鸣,越能够体现诗的价值和意义。杜鹃花漫山遍野,谁都见过,太平凡了,但得要去发现,去发掘。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家“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引自《人民日报》2010、8、27日24版<文艺点评>)诗者又何尝不如是。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值得借鉴之处,也就在这里。

好诗,不仅要有时代思想,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要有鲜明的形象,而且要有典型形象力度。

猜你喜欢
花王新枝杜鹃
云上杜鹃
曲苑新枝
人中花王
曲苑新枝
曲苑新枝
防晒,终生功课
红杜鹃
作为春花的杜鹃
美人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