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设色方法的运用研究

2011-08-15 00:47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设色中国画色彩

刘 珂 (新乡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中国画设色方法的运用研究

刘 珂 (新乡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在中国画中,色彩是很重要的部分,它和线条一样都是造型的手段之一,可以说线和色犹如骨和肉的关系。在创作和写生过程中,要根据题材内容的客观需要和各人的风格爱好决定。由于各种设色方法的艺术效果不同,所以什么题材内容采取什么设色方法为宜。运用不同的技法、材料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审美的理想,运用情感和对艺术的直觉来创造技巧运用技巧。不过我认为,中国画的设色方法,要尽量发挥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概括洗练的特点,而不易过分追求西画的某种效果。

随类赋彩;以色貌色;依形设色;以色写神;画无定法

在中国画中,色彩是很重要的部分,它和线条一样都是造型的手段之一,可以说线和色犹如骨和肉的关系。

中国画色彩的基本技法是经过历代画家及民间画家继承发展可说是非常丰富而多样的。中国画的设色方法,虽因各人的习惯、爱好、风格而进行,从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需要以及各人的爱好出发,但也有一定的理论形式。

一、随类赋彩,以色貌色

六朝谢赫“随类赋彩”和宗炳“以色貌色”实际上概括了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出发点和美学原则。“随类赋彩”、“以色貌色”是色彩的重要理论和实践。

二、依形设色,主观配置

中国画设色在作品造型结构的意义上不是再现自然形态的色彩关系,而是依照造型结构关系进行色彩的配置。中国画的造型主要是依靠线条,因此在设色时应是“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如果在施彩时把线掩盖着,那就要影响线条的造型表现力了。因为色彩和线条各自担负着独特的任务。但色彩和线条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互为制约、相辅相成的,墨要给色留有余地,色则应补墨之不足。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体一样,线是骨架,色是肌肉。中国画线与色既分离又联系,是一种造型程序化的方式。在色彩上,中国画是依形设色,但这种依形设色不是以自然形象的色彩为标准,其设色的意义体现是主观的色彩配置观念。这种线与色彩既分离又联系的程序化方式为完成更为完美的色彩结构的营造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天地,形不碍色,色不碍形。

中国画设色具有浓烈的装饰趣味和独特的形式美感,其关键不在色,而在墨(线)与色彩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从属与“意存笔先”的“意”。中国画要形不碍色,色不碍形,按照先用笔落墨而后赋彩的的程序,由于中国画所用的媒材多是有覆盖力的矿物质颜料往往会覆盖墨线,为了强调用笔只好用略重的色线再勒一遍,矿物质颜料易于平涂而难于晕染,古人表现一色之明度递增递减时往往用“退晕”法,表现色彩关系时常不是靠色彩的混合而是冷暖补色的并置。

中国画色彩变化不是在使用的调合上,而是着重在色质的提炼上。色的混合,都在于色性的严格选择、衡量,微差方面,这是中国画色彩的特性。中国画色彩的主观的配置,以平涂为主,省略了暗部、反光、投影的色彩,所以体现出单纯、明朗、华丽而富有强烈的装饰意趣,但它又借助一色之中的深浅变化,色与色之间的对比关系,色与墨的配合以及空白背景所起的调节作用,构成中国画色彩丰富多彩的节奏韵律感。通过色彩平衡谐调产生了活气,产生了完整统一的画面效果,因而中国画设色上要求用色要活,即使平涂一块色也要有“活”的感觉,甚至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而不是像西方绘画那样单拿一块色就不好评说,因为脱离了原来的色彩关系。中国画中讲究循环往复,连绵不绝的审美意趣。中国画的用色、用线、用笔万变不离其宗,构成了民族审美的特点。

为了达到理想的色彩效果,中国画的色彩除了平涂纯色为主外,又采用了富于变化的渲染。适当的渲染不仅能交代一些微妙的结构,丰富色彩的变化,更能够使画面增强节奏和韵律。因而渲染并不仅是为了追求色彩的变化,而为了强化画面的艺术效果。

色彩的渲染在中国画里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基本的表现方法,一种是突起的面着淡色、深凹的面着重色,另一种的浓淡变化,是突出的部分着浓色,这正是以物象强烈的色彩感人,而其余的地方则约略予表现,即中国画的虚实处理。

三、以色写神,妙造自然

中国画艺术精神是尚意的,因而画家从来就反纯客观的自然主义,认为比绘画的色彩不能拘泥于自然色相,它应该比自然现象更美更理想,中国画家对客观物象不是刻板地追求物理的真实,而是通过对物象的本质特征——神(精神)来传达主体的情与意。为了传达画家个人的主观意绪或强化画面的艺术效果,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形象的提炼,进行主观的变化。这种变色是意所趋使,亦即“意足不求颜色似”的主观色彩的追求,达到了“气韵生动”。

“明其理,活其法”是我们研究学习设色的重要形式。所谓理,也就是事物的基本规律。

(一)举一色为主

中国画的设色十分讲究“举一色为主”,即作品的色调。一幅色彩丰富而具有表现性的作品,一定要有主色统率全局,并配以辅色随和以求其变化,使画面既整体又有变化,变化中又统一,达到画面色彩多而不杂,宾主分明。使色彩之间联合产生一种明确清晰和富有特色的总体表现效果。历代画论中多有论述,如“华衮灿烂,非只色之功;朱黛粉陈,举一色为主。”又如“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为主。”清代方薰讲得更为具体:“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设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中国画主要要求要求使其色彩相和成调,色彩的和谐,所指的是根据能够作为构图基础的系统的色彩关系来发展主题的那种技巧。

(二)对比调和

中国画多采用色彩的对比调和。色彩的对比调和,是互为依存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离开了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成立。中国画色彩对于对比色的使用有许多的研究和运用。中国画色彩采用对比的调和随类赋彩是紧密联系点的。设色之妙全在于能够将各种对比色巧妙地控制起来,由于对比度调和关系的适度,产生了美感。多样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是取得美感的普遍规律,也是取得色彩和谐的关键和核心。我国的传统配色对此早有认识并积累了许多经验。

(三)墨彩映发,以墨助色光

中国画以“形体为主,采章为辅。”赋彩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地表现形体,增强绘画的感染力,烘托意境。这就要求形、神、笔墨、色彩融合一体,相互辉映,相互促进,和谐统一,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

(四)随意赋彩

中国画设色是主观表意的施彩方式,它不强调自然色彩的还原,而是改变了色相,不 受光色和环境色的影响,而是独立地发挥色彩的作用,即配色的主动性,中国画色彩在使用上是可变色的。

中国画在色彩方面的基本特点是:鲜艳、明快、和装饰性(即变色)。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去掌握运用色彩的规律。

鲜艳是广大群众传统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无论建筑、服装、日用品、民间艺术等,都具有鲜艳这一民族特色。中国画的色彩鲜艳是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故古人论山水设色情调有“春山淡逸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庄,冬山惨淡而如睡”。色彩的调子,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主观世界的表现。

中国画要讲究色彩的明快,主要是从色彩的对比中来,是以固有色为主的设色方法,充分利用对比统一的规律和充分发挥中国画材料的特点,求得鲜艳而明

在中国画中,变色很重要,没有变色就没有装饰性,中国画重固有色,并不等于自然主义的摹仿,为了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在设色是可以大胆改变固有色。

总之,鲜艳、明快、厚重、变色既是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色彩表现规律,也是它的色彩特点。这些规律特点虽与其他表现形式有相通的地方,但主要是它自己的规律特点。掌握了这些规律特点,在使用色彩时便会游刃有余了。

在创作和写生过程中,要根据题材内容的客观需要和各人的风格爱好决定。由于各种着色方法的艺术效果不同,所以什么题材内容采取什么着色方法为宜。运用不同的技法、材料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审美的理想,运用情感和对艺术的直觉来创造技巧运用技巧。

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不仅仅是技法的熟练运用,最主要是创作者有丰厚的文化修养。诗人追求“诗外功夫”,画家要追求“画外功夫”。在当今艺术世界里随着艺术道路的拓宽和艺术个性的多样化,以及表现领域的不断扩大,画家对“画外功夫”也更加重视了。俗话说“画如其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自古画无定法,贵在灵变,在运用的过程中要灵活变通,这样才能学通学活。而当下中国存在着一种流行性的通病,就是创作中的重复性,缺少个性。我想色彩最深刻最真实的奥秘是那些真正用心灵去绘画的人们,对于艺术家来说,效果是决定性的,因此,在作画中要运用情感对艺术的知觉来创造技巧运用技巧,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和意。我认为中国画的着色方法,要尽量发挥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概括洗练的特点,而不易过分追求其它的某种效果。

[1]刘源(1999)《中国画色彩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德年(1996)《中国人物画技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参阅1998年《美术观察》.

猜你喜欢
设色中国画色彩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岩高千尺虎》
《独白系列之三》
《远方》中国画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郑庆余艺术作品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