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芍夷
南洋老街:海口市形象的记忆
□韩芍夷
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宜人居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口人骨子里的那种淡定,就是这种基调定下的。海口的天气没有极端的冷,也没有极端的热,气候温和,土生土长的海口人,性格也温和,邻里之间,吵吵闹闹的有,打打杀杀的极少发生。
海口的冬天比较好过,绝没有“路有冻死骨”之说。即使是炎热的夏天,阳光火辣,但太阳西下后,海风一吹,凉爽卷土重来。气候条件的好,使生存不太艰难,练就了海口市人的从容,老爸茶就是市民们拥有这种气质的最广泛的具体体现。海南岛被视为阳光岛名副其实,白花花的如撒一地碎银的阳光在视觉上增加了人们的炙热感,漫长的夏季,喝老爸茶是白天有闲又不那么有钱的市民的好去处。老爸茶店多是一些宽阔、敞开的茶店,三五成群的市民,点上一壶茶、一些糕点,边喝茶边闲聊或研究彩票,互通信息,寻找商机。闲聊的内容上天入地,大到国内外形势,小到街坊邻里,神态悠然。生存的压力呀,烦恼呀,都在聊天中被消解,火气被滤去,筛剩的是平和,平和地过日子,平和地去谋生,平和地对待人与事。
据史料记载,海口起源于汉代,开埠于宋末元初。“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设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海口商埠、琼州口,民国初期的海口镇。
从汉代起,海口地属广西,明代公元1370年,海口划归广东。唐代公元627年,海口始隶属于琼山县。
1926年12月,海口从琼山县划出,独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
海口荣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海口市南洋风格骑楼建筑群。
当地人称之为“南洋街”的这五条历史名街道,即是“中国10大文化名街”之一的海口老街,它们位于海口市区东北部、海甸河畔,包括得胜沙路、新华北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具有南洋风格的柱廊式骑楼。它的形成,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大有联系。清朝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批琼籍归国华侨华人,在南洋积累一定的财富后,衣锦还乡,纷纷在海口得胜沙等路建成一幢幢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柱廊骑楼式的楼房,用于商用和居住。它们受东南亚“南洋殖民式建筑”的影响,具有欧亚混交文化特征。建筑平面布局承袭中国古代型制,前店后宅,上店下宅,临街底层采用骑楼和连续柱廊,上层采用敞廊等形式。建筑表面饰有植物、花卉等图案和砖雕、彩瓷等,具有欧洲巴洛克、洛克克以及阿拉伯、印度装饰风格。这些紧挨的只有三四层风格各异精致玲珑的楼房,显示了当时人们过日子的精细。这种骑楼式的楼房,非常适合海南阳光照射强、瞬间即来暴雨的自然条件,利于人们遮阳挡雨,或边行街购物,或驻足歇累。南洋老街的存在,显示了它们的生命力,它们虽然是泊来品,却是海口市的建筑中不多见的“凝固的经典的文化”。
一个城市的历史浓缩的记忆是有地域心灵特征的,南洋老街在其近百年的历史过程中,与其说是以建筑的造形艺术留住人们对海口这个城市的印象,不如说是它们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如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和冼太夫人庙等,都集中在骑楼老街范围。它们是海口市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海口文化名城的灵魂,也是这个城市重要的地域文化的表达,这个城市因了它们人文丰富而又古朴秀色的存在,显得意韵致远。
南洋老街中,最负盛名的,是得胜沙。得胜沙,位于海口老市区西北部,东起新华北路,西抵龙华路北端,长520米,是一条浓缩了海口百年沧桑巨变的老街。
得胜沙原为一片四周环水的小沙洲,古称外沙,取“海口外缠一片平沙”之意。据史料载,明代建的西天大士庙(位于今义兴街75号)当时尚面临大海,后来由于海水冲积,外沙出现,今富兴街、得胜沙后街一带便形成河流,称外沙河。河东经旧海关大楼东外沙桥连海甸溪,西至外沙尾,汇椰子园(今海军424医院附近) 溪注入盐灶港,北入大海。民国初年,外沙河逐渐被填成陆地,盖起了房子,当时主要是水上蜑民居住。据传这里古时称外沙,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琼人闻之丧胆的海贼张十五进犯海口,把总黄开广将入侵海口的海寇战胜于此。“得胜,即取得胜利”,因此外沙改名为“得胜沙”。
旧时的得胜沙街聚集着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等,熙攘繁华。它虽比不上旧上海的十里洋场,在老海口人的记忆深处,却是海口洋货的聚集处,是旧时的达官贵人、名媛闺秀的留连之地,到海口不到这里,海口就白来了,而他们经常光顾的身影,把老派的经典和时髦的新奇,流淌街头,宛若一台一台的时装秀,拓展了海口人的眼界,丰富了海口人的色彩,引领了海口人的服饰。
建省之前,南洋老街是海口市的商业中心,海口人行街,离不开它们。用的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卖吃的从酒吧餐馆到街头食摊,应有尽有,不绕着它们走一圈,不在商铺的柜台上挑挑拣拣,货比三家,就不过瘾。逛累了,就在街边专卖海口地方小食的摊点吃海南粉、九层糕、甜薯乳、腌菜、炒田螺、猪血、猪内脏……吃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舌头满意肚子满意心也满意。
现在,南洋老街跟海口市新的商业圈国贸圈和明珠圈比,不开阔且杂乱,而恰恰是这种逼仄而杂乱,显出它的生气和市井味,是海口文化的传承与延伸。每条街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得胜沙上最著名的五层楼,旧时海口最著名的建筑,就隐藏着多少故事,演绎着多少悲欢离合。革命与反革命,都在暗流涌动,惊心动魄的尖锋相对在一片歌舞升平中较量;爱国与不爱国在国难面前昭示商人的情怀。
时间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唯有人的回望,才测出时光的速度;唯有人的回望,才量出时光的距离。所谓的历史,就是对过往的人与事的如实记录。时间记录了南洋老街的长度,老街里的人与事则增加了它们的厚重。
如今,得胜沙已僻为服装批发零售步行街,是海口市民换季添衣的好去处。被岁月浸蚀得斑驳的楼体已被粉饰一新,楼的主人与旧时的人已成为历史,但这个城市却因为有这样的历史积淀有了厚度。在新潮与时尚的商品中,注入人文的因素,使纯粹的商业变得丰富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