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虹
构建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刘彩虹
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等方面构筑坚强有力、平等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培养思想素质过硬、道德高尚的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教育技术 网络阵地
在网络技术不断提高和网络应用日益普及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但网络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党和国家对网络传播条件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我们必须立足时代前沿,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深入研究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趋势,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
任何改革和发展,都是从观念更新起步的。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网络技能,处理网络信息,充分利用网络社会化的作用,加强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
网络的出现,使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处于一种交互主体的主体际界面环境之中,从而开拓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对话、交流沟通的渠道,减少了教育者的偏见。这种主体间交往模式深深吸引着所有莘莘学子。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不创新,不改进,简单地沿用过去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全方位、快捷准确地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含量,才能与学生完成思想上的对接。
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对各种信息分析的能力是网络时代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首先,高校必须定期组织必要的网络技能培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进行普及信息技术。尤其对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交流模式要熟练掌握,灵活操作,经常使用。例如网上聊天工具、网上冲浪、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网页等软件。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为参与式学习。其次,努力掌握信息采纳、收集、过滤和应用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网络时代,任何人都不受时间、空间、意识形态、贫富等级、男女老少的限制,就能共享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各种文化、思想、观念都可以在这里争鸣,各种信息作用于人的头脑,就会产生各种观念和情绪,因而非常需要主流的科学的核心价值。
能否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发挥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已成为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的阵地,用党的声音、科学的思想引导舆论导向,向大学生传递我们新世纪的最强音。
不可否认,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宝藏和信息垃圾共生共存的网,网络信息越来越模糊了道德界限、越来越助长人的私欲膨胀,西方通过网络输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越来越有西化的态势。社会各界和高校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多方面、多视角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网络监管。
首先在网络技术上,积极研发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构筑“信息海关”,及时删除或屏蔽垃圾信息,尽量减少网络垃圾造成的危害。其次,在舆论导向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在信息大潮中占据阵地,引导大学生网民自觉维护科学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扭转我们目前在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中的被动局面,突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性、生动性特色。
在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网上监管还不够有效的状况下,人们在具有隐匿性的网络中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背负道德的责任。这很可能造成大学生肆意放纵个人的欲念,脱离道德的轨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和伦理规范德育,网上疏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疏通学生思想,提高他们识别、抵制负面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政治鉴别力和对信息的判断力,做到“慎独”守法。
积极组织校园心理咨询活动,科学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强化他们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同时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法律意识,在他们的内心为网络社会“立法”,学会在网络中也表现出健全的人格,既能走进网络,也能走出网络,成为网络的主人。
充分调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全员参与,交叉工作,牢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线的地位,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指抓住网络的本质,围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网络空间里开展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民思想政治品德和网络文明素质的一系列网上虚拟实践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因其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预见性等特点,更显亲和力和人情味,因而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因而也更具有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之间各负其责,但各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配合较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断,破坏了教育的连续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人员集中培训,建立合理的制度,规范教育行为;建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配合常态体制,强化效果,保证教育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网下教育和网上疏导相结合,使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内容上兼容,在教育形式上互相利用的,在影响作用与教育效果方面较强的互动性,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交叉教育模式。始终保持二者在教育目的和原则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并不意味着置校园文化于不顾。要提高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期性,还必须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创造出令学生赏心悦目的校园文化。同时突现社会主义高校的文化特色。实现主流文化与多元思想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相结合,环境育人和网络育人相结合。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黄明伟.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施行主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刘彩虹:焦作师专,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