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开颐
命题表征理论与高职高专英语语篇教学
周开颐
本文利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命题表征理论分析英语语篇理解的特点,结合阅读课程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展开论述。提出遵循语篇理解的认知规律,才能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命题表征理论 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那么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就应该以培养有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学生。2000 年11 月,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重新修订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在总体设计上,要自觉地将高职英语与本科英语加以区别,应将高职英语课程定位在“业务用途英语”( EPP, 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 的范畴内,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说,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最通俗的 说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英语的语言知识比较起来,这五种基本能力是上层建筑,是建立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但同时又反过来促进语言知识的掌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必要途径。对中国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在国内的大环境下,高职高专的学生缺少相应的听说环境和写译机会,只有阅读才是方便实用的方法。而且,英国老一辈教学法家韦斯特(Michael West)也认为:教授英语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培养直接阅读能力。可见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高专的学生入学成绩较差,水平参差不齐,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也普遍消极,以致连阅读这一最方便有效的英语学习途径也抛弃了。加之高职高专的英语老师在阅读课程的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翻译串讲、偏重单项知识的讲授和语法分析,对语篇进行肢解,忽略语篇的整体性,也让学生感到英语阅读课程的枯燥乏味而不是享受阅读带来的美感。传统的阅读课程的教法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机械地记忆某些词汇,句型结构和语法知识以外,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收效甚微。学生往往只能够完成一些语法知识题和简单的阅读细节题,而对于作者的思想表述理解不透,对于优美的文学难以欣赏,更难以汲取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多样化的价值观体系。
如上所述,阅读是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出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无疑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直接有效的启发。
心理学研究认为:“文章理解的实质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构建起一个关于文章内容、层次及主题的表征系统。”心理学者们对表征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故事语法、脚本理论、图式理论等等。1978年,受知识表征、产生式理论等认知观点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家金西(Kitsch)和凡·戴依克(van Dijk)提出了语篇理解的命题表征理论(Proposition Representation Theory),该理论主要的观点是将文章及文章所描述的内容结合起来,并通过命题来进行表征和分析。1983年他们对命题表征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改,将命题表征扩展为三个层次:表层编码(surface code);课文基面 (text base);情境模型( situational model)。表层编码(surface code) 是指课文句子的准确字词与句法;课文基面(text base)包含保持精确的课文意义的一系列命题,也就是课文命题表征;情境模型 (situational model),也叫做语境模型,它表征的是课文所言的内容或微观世界,是在课文命题表征的基础上,与读者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经推理而成,它表征的是对课文更深水平的理解。认为人们从语篇中首先获得表层结构,即对语篇文字表层的解码,然后将这些表层结构解释为一系列基本命题,命题按照语义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语义表征。该模型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结构关系: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也称为语篇层面,是语篇的命题以及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的结构。微观结构是在命题构造完成之后,检验命题之间是否存在主项重叠(argument overlap),它的形成受工作记忆容量限制,在语篇理解中微观结构体现语篇的局部联系。宏观结构则是通过宏观规则建立语篇的整体意义结构,它呈现语篇的整体联系。宏观规则包括:概括(generalization)、删除(deletion)和整合(integration)。语篇理解就是从微观结构到宏观结构不断循环的过程。该理论得到了一系列实验数据的有力支持,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语篇理解的模型。自80年代以后,先后出现了心理模型(Mental Model),建 构整 合 模 型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onist Models),最小限度假设(Minimalist Hypothesizes)和基于记忆基础的语篇加工模型( Memorybased Models)等理论,但真正要取代命题表征理论的地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命题表征理论作为语篇理解的有效心理学阐释,对于阅读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命题表征模型认为人们从语篇中首先获得表层结构,即对语篇文字表层的解码,然后将这些表层结构解释为一系列基本命题,命题按照语义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语义表征。也就是说,任何阅读都始于对语篇文字表层的解码,即利用字词、句型、语法结构等基本的语言知识,获取表层的语义;这些语义一旦进入人的记忆系统,先前接触到的语言形式随即消失,语义以命题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一系列的命题形成以后,会按照其表征的语义在记忆加工系统中进行整合,形成有机连贯的命题系统;该系统会和读者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再次整合加工,已有知识帮助读者对命题系统进行推理、概括、删除和整合,从而形成深层次的情境模型,也就是对语篇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别在三个层面上都有可能出现。在表层解码上,对字词含义的理解含混不清,对句法结构分析地模糊紊乱,或是因为对某些语法知识的一知半解,都会造成表层解码上的差异;在对课文的命题表征上,因为人的记忆容量是有差别的,也就是在记忆中存储的命题数量是有差别的,不同的读者会利用数量不一的命题整合出不同的命题系统;在情境模型上,因为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人生经历,因此会造成深层次理解上的巨大差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具体而言,其一,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相对匮乏,在阅读中会遇到许多生词和读不懂的句子,比如较长的复合句,导致表层解码的失败。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要充分,可以采取先抽讲语言知识的办法,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让学生有信心把阅读进行下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新授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二,高职高专的学生在英语课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记忆系统接受的命题数量偏少,影响到命题表征的形成。教师可以要求减少学生的阅读量,选择趣味性强,思想内容密集的材料供学生练习。其三,高职高专学生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知识,比如有些同学堪称“杂家”,知识面宽广;而有些同学则“又红又专”,对某一领域独具建树;也有些同学知识面相当匮乏,对许多事情一无所知。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补充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故事的背景,作者的信息等。
命题表征模型认为语篇理解就是从微观结构到宏观结构不断循环的过程。微观结构表示的是语篇的命题以及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的结构。宏观结构则建立语篇的整体意义结构,呈现语篇的整体联系。这就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要不断地建立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并实现二者的连续循环。
具体而言,就是读者要把加工过的信息和正在接收和加工的新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和整合,即把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意思结合起来,把两个句子局部联系的微观结构概括成一个宏观结构;再把这个宏观结构的语义当作微观结构和第三句的微观结构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宏观结构,以此类推,实现对局部语义(如某一段落的语义)的整体理解,形成相对的宏观结构。同时,该段落的语义又作为新的微观结构进入到下一段落的语义理解当中,不断实现从微观结构到宏观结构不断循环,从而实现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若干次的操练,让学生熟悉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构造策略。如,利用连词and,but, however等判断相邻句子的关系;留意每一段的主旨句和每篇文章的主旨段等。
概而言之,教师应该遵循认知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帮助学生熟悉、并进一步自觉地去遵守认知规律,以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应该仅仅把语言知识的讲授作为英语教学的目标。
命题表征理论作为成熟的语篇理解的心理学分析模型,揭示了人类认知活动中阅读活动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该,也能够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并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迟毓凯.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3]王丹,杨玉芳.语篇理解的表征和加工模型研究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4.5.
(周开颐: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研究方向: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