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2011-08-15 00:45杨世红蔡明周妍
大家 2011年7期

杨世红 蔡明 周妍

对构建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杨世红 蔡明 周妍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未能落实或落实不力,军训成果只局限在军训期间,未形成长效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笔者通过长期从事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工作,对巩固军训成果长效机制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旨在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建设提供参考。

大学生 军训成果 长效机制

大学生军训,就是以集中进行的方式在高校在校学生中间开展以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活动,它是高校在校学生在我国国情条件下履行兵役义务的体现,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平台。然而,对大学生军训成果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以及如何有机地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思考不够,实践不力。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机制的探索,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军训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的普遍模式是新生入校后作为入学教育内容当即开展或新学年上学期末集中在学校或到军营实行7~15天的短期军事训练,前者更为普遍。

集中化的军训给人感觉成效明显,但这种速效性结果因速效很容易消失。一方面,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军训工作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未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在组织、人力、物力条件上未按要求保障。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落实《普通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是“打折”的,通常以军事训练代替军训工作。还有就是普遍未能把军训成果长效化,未能形成长效机制,未能达到国家对大学生真正军训的目的,具体表现为:随着学生脱掉军装,学校宣布军训任务顺利完成,学生开始“松口气”、“歇歇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接表现是文明礼貌素质下降,主动问好减少,文明礼貌用语使用减少,更有甚者与原本熟悉的军训指导教师形同路人;明显标志是内务下滑,内务恢复到军训前随心所欲的状态,甚至乱作一团糟,纪律松懈,自我约束能力下降,对学校纪律、作息制度视若不见,仿佛没有参加过军训;核心特点是理想信念缺失,意志品质溃散,集体观念淡漠,具体表现为有知识无智慧,有思想无抱负,有激情无感情,有自我无集体,有能力无毅力等。

二、大学生军训成果短期成效明显而长效机制难以建立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军训成果短期内成效明显的原因分析

第一,强化性教育的结果。在相对集中的两周内,每天8~10小时的时间,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搞军训,干扰因素较少,内容集中,目标明确,奖惩分明,及时纠正,反复强化;第二,优势资源集中的必然。在军训期间,训练方和承训方领导高度重视军训工作,分别派出自己的业务骨干和工作骨干主持工作的开展,并明确给予强大的物力、财力保障。教官、带队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是大学其他阶段所无法比拟的。第三,环境条件的支持。大学新生军训一般组织到军队驻地——军营进行,在军训时间内暂时断绝与外界的来往,在军营内除教官和教师外都是一年级新生,都是同龄人,都有相同的人生成长课题和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期望,日常只能与同学、老师、教官交往。居住环境单一,人际关系单纯,交往信息单调,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价值取向明确,这样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军训氛围,加速学生对军人、军队的认同及对军训意义的体验。因此,教师普遍认为新生容易管理,遵守纪律,对纪律的逆反性不强;第五,好胜心理的驱使。在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好胜心强,注重自身的外在评价,因此,对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认识较快,虽然这种认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但争先创优的荣誉感和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对军队、军人、军事训练项目的好奇心、新鲜感也能促使学生对军训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形成强大的动力。

(二)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机制难以建立甚至出现倒退的原因分析

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影响。随着军训结束,学生从军营返回学校,居住环境、人际交往关系、现实学业的中心任务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干扰。具体体现在:第一,居住环境从军营变为校舍,开放性增大,个人活动空间扩展,为讲求自我提供了相应的空间基础;第二,人际交往扩宽,校内扩展到各年级学生,校外扩展到各社会阶层,而与教育者的交往则距离加大,时间减少,直接影响减小;第三,管理理念由服从向自主、他律向自律转变,军营内那种在几乎所有事物的决定方面,由教官、教师决定,学生执行的决策依赖氛围消失,强制色彩消失。就出现了这样的矛盾——影响学生的人物增加而实际能帮助学生决策的人物减少,学生个人的决断能力、自觉能力就显得尤为突出:各种人所代表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都可能对他产生影响,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尚未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他来说,难以决断,左右摇摆,对外在环境导向的依赖性大,而自身自控的能力弱,自觉性差;第四,学业中心任务变化,军训作为前一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已完成,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业的其他方面,而不是原地踏步消耗更多的精力。这就造成从部队到学校,制度环境宽松了,作息时间延长了,教师的口吻和蔼多了,而军训的成果与学校实际结合在巩固和传承的过程中走样、停滞、倒退了。

(三)国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未能摆正

主要体现在军地双方有的领导在军训工作认识方面的功利化、形式化倾向和只求应付了事,未把军训工作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认识,未把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并充分利用军训作为素质教育深化的载体,未把国防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体系。重完成,轻质量;重利益,轻实效;重军事训练,轻国防教育;重汇报表演,轻日常管教;重体能提高,轻思想进步;重组织纪律,轻综合素质;重户外训练,轻军事教学;重训练强化,轻兴趣激发;重学生军训,轻师资培养。更有甚者,主张“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思想,即把大学生军训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概念混淆,把国防教育的所有任务拿给军训工作承担,认为只要军训了,国防教育也就开展了,国防教育就是军训,军训结束了,国防教育的开展也基本结束了。同时,认为军训只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短期教育行为,不把军训明确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更无军事教研室,也不愿意在军训研究工作上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更不愿意大费周章,改变教学计划,排开学校的常规工作,协调各方面情况,为各年级段留出相对集中的时间举办军事训练、开展军事教学和传授国防教育知识,巩固军训成果。

(四)学生对军训意义的片面理解

军训由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组成,技能训练几乎在室外自然条件下进行,军事理论课也因未能很好的结合学生实际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之一方面学生在过去的生涯中经历艰苦环境少,并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和功利心理看待军训,使得对军训的理解片面,对军训成果的认同感不强。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均不同程度的有过军训经历,缺乏“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人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习内驱力不足,认为军训就是一门课程,完成过关就行,过多地不去思考它的长远意义;认为军训就意味着吃苦、磨炼,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组织纪律性,忽视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的体验,未能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磨砺意志,规范行为,缺乏忧患意识和捍卫国家主权、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认为在目前全球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环境下,在军训中讲国防观念、国家安全、军事斗争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

(五)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传统和现代的双重影响。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就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错误认识,在现代社会受文化多元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同时现代人对职业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职业的社会分工也越来越认同,因此,认为军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保家卫国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军事、国防只与军人有关,而自己只要不是军人,就大可不必思考这些问题,而应该去思考自己职业内的问题。加之长久的和平环境,人们对军人、军队的现实需要减少,神圣感下降,认同感降低。

三、构建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机制的实践思考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大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也是军队建设重要的人才资源,开展大学生军训是国家战略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富国强兵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政治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展好大学生军训工作。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军训观

正确认识大学生军训的含义是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军训不等于新生军训,时限也不等于15天,内容也不等于军事技能训练。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军训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军训内容包括36学时的军事理论课和2~3周的军事技能训练,同时把军队好传统、好作风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

大学生军训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低层次——行为能力层次,包括文明礼貌、卫生内务、组织纪律、军事技能等行为养成和技能方面的内容;中间层次——思想信念层次,包括集体观念、竞争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国防意识、爱国思想等;高层次——理想追求层次,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或具有一名真正战士的政治素养和军事技能。根据目标分析,短期的军训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目标的大部分内容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想建立军训成果的长效机制,必须找到这些目标内容得以继续发展、继续教育的环境通道,并进行有机的衔接,找到有效的结合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在军训返校后,可以开展主题为“军训心得”的征文、演讲、宣传海报、主题班会等让学生畅谈军训收获和对未来的启迪,还可以把军体拳作为早操、课间操内容,宿舍文化建设按部队要求整齐划一,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吸纳部队作息制度元素。

(三)创设相应的管理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行为随着人与环境两个因素发生变化。因此不同的环境可能使人产生不同的行为。军队管理以“严”为特点,管理中注重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注意士兵的行为养成和思想教育。要构建大学生军训成果的长效机制,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融入军队管理元素。学校既要管理,又要注重人文关怀,既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注重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既要要求整齐划一,又要遵循个性化发展规律。

(四)开展军民共建,增强认同感

军民共建是构建军训长效机制的重要平台,通过共建可以使军地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相互的建设,特别是高等院校与部队的军民共建,学校可以依托部队开展学生军训、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把部队当作学校的素质教育基地,促进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队可以依托学校进行业务技能培训、科研等,促进军队的知识化、专业化建设。同时,军民共建可以促使大学生与基层官兵的角色互动,产生同龄人的思想共鸣,达到相互认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特别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集体观、挫折观等人生观、世界观有重要的意义。

(五)把大学生军训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学校要将学生军训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使军训真正成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开足开全,成为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结合学校和军队实际,把学生军训分成两个阶段:一阶段新生集中训练,二阶段分年级分批进行轮训,内容分年级段训练,以兴趣的激发为重点,考核结果分解,以体现过程培养为重点,理论课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每年级开一定的课程,从教学组织上就体现一种有计划、分步骤、重过程的长效化思想。

(六)构建把军训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大学生须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军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素质教育的特殊课堂。要使大学生军训工作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军训结束后倡导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发扬求知成才、永攀高峰的精神,发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

[1]云南省教委学校国防教育办公室.军事教育教程[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军.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0.

[3]教体艺[2002]7号文.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2-6-13.

(杨世红、蔡明、周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