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甜
论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D.784)第一乐章曲式结构与演奏探析
李田甜
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美妙的旋律也同样是其器乐作品创作的源泉。他的钢琴奏鸣曲虽不及贝多芬的地位显赫,但其钢琴奏鸣曲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却使其被称作“天堂里的贝多芬”。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D.784)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作品,本文会对此奏鸣曲最为出色的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与演奏方法进行探析。
舒伯特 钢琴奏鸣曲 曲式结构 演奏方法
舒伯特作于1823年2月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D.784),人们认为这部作品的创作在形式与情感的平衡统一以及音乐展开、结构布局等各个方面都已日趋成熟并显示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独特的个人风格,此作品预示着他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是从歌唱抒情逐渐具有英雄气息和戏剧力量的。舒伯特并没有忘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精神,但他更多地注入了自己的表现特点:歌曲般的主题陈述,简朴的织体,色彩性的和声,变奏展开的手法,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因素等。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与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在古典乐派音乐作品里,歌唱性的旋律往往在慢板乐章里出现,或者作为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副主题,而舒伯特却正好相反,他把歌唱性的主题作为音乐展开的核心,努力保存作品完整的歌唱性旋律。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来说明这一点。贝多芬大都是在短小的、有发展动力的核心主题的基础上建起一座宏伟的大厦;舒伯特则是力求从开始几小节就以鲜明的形式来展示基本的抒情主题形象。简单一句话—贝多芬是从音乐结构的角度来思考,而舒伯特则是从旋律的角度来思考。
副部的结尾句98-102小节中声部又隐藏着主部主题最开始的动机,一小节的休止后,同样用这个动机引入了展开部,从而副部主题和展开部的连接自然而流畅,所以这个乐章里也就省略了古典奏鸣曲式里的结束部。
再现部的主部主题,A小调,这次主题也是连续出现了两次,166-191小节几乎是主部主题的完全再现,不同的是后两个乐句歌唱性的旋律换到了低声部,且反复时为八度进行,这样增加了旋律声音的厚度也更强调了主题 。与呈示部不同的是,呈示部中的连接部的材料到这里却用在了结束部,且最后加了一个轻而绵长的结尾,速度、力度和情绪的转变为细腻的第二乐章的进入做好了铺垫。
舒伯特常常会在他的器乐作品中应用其声乐作品中创作的手法。这让人联想到了声乐套曲《冬之旅》,流浪汉在大地上四处漂泊,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舒伯特宿命思想的表露。
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大量长的连奏的旋律线条。直到18世纪,键盘音乐中在多数快板和舞蹈形式的作品中,仍然使用半连奏(非连奏)。虽然舒伯特遵照了旧时的标记惯例,在片断中间只用了一些小连线和跳音,但他在多数他的音乐中都很细致与小连线的标记,它们并不总是表示在句子中间有空隙,而通常只是简单的需要一个小的重音来勾勒旋律线条的形状。
呈示部以主题的动机结束,然后又以主题的动机来引入展开部,这样的衔接自然而流畅,所以展开部要延续前面结束部的力度PP,并从这个力度上展开。
号称“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同时代的作曲家中其作品更为敏感和细腻。如歌的旋律是其创作的源泉,声乐创作的优势使其器乐作品也同样拥有动人的旋律主题。他的钢琴奏鸣曲虽在贝多芬伟大作品的笼罩下难以发出耀眼的光辉,出于对贝多芬的崇敬其成熟的作品中也看到类似贝多芬风格的宏大音响和篇幅结构的扩大,但其富有歌唱性的主题和日渐成熟的创作手法却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独特风格,这是无人比拟的。
[1]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一、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M].麦克斯,鲍威尔.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李田甜:驻马店黄淮学院音乐系钢琴教师,助教,硕士学位,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