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感”的认识及培养

2011-08-15 00:45韩清婉
大家 2011年7期

韩清婉

“舞感”的认识及培养

韩清婉

舞者要有良好的舞感素养,舞蹈与音乐的培养要细心,各方面要协调,能做到闻乐起舞。舞感的培养需要了解与舞蹈相关的感觉。

舞感 乐感 感觉

并不是每个热爱舞蹈的人都能如愿地跳出优美的舞蹈。唱歌要有乐感,同理,跳舞也要有舞感。俄国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咯夫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由此可以看出,舞蹈都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舞蹈教学中,除了舞蹈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外,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舞感的基本条件。

一、舞感的认识

舞感定义的理解。“舞感”本人理解为舞者跟随音乐做肢体动作表达某种意境时的协调程度。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艺性。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体的健美。在舞蹈教育中,基本功训练就必然成为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对于速成的舞蹈作品,学生的大量练习必不可少。从舞蹈教育的实践看,受过一定舞蹈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健美的体形、协调的动作以及对舞蹈内涵的快速理解,舞蹈教育中的形体训练,促进了学生健美体形的形成。

舞感表现的认识。一般而言,舞蹈技艺的难度往往被视为评价舞蹈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这种约定俗成的标准致使有些舞蹈教学过分注重对肢体素质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培养、艺术涵养的培养。随着舞蹈理论的不断深化,视觉上更注重舞蹈编排的美感和内涵性,重视舞蹈者本身的表现力和内在的情感渗透。因此,在许多舞蹈教学中,舞蹈课的教学也在不断更新理念,在对学生肢体基本功动作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舞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素养。

二、培养学生对感觉的认知

自我(主体)感觉,它是舞蹈感觉的关键,是普通心理学所没有涵盖的。所谓“自我”,是指一个人心理上和精神上所感知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象和自我观念。舞蹈感觉与音乐中的演奏和指挥,都是以这种感觉为基础的最高表现形式。舞者在舞蹈运动中,首先要具备很强的乐感(对音乐高低、强弱、速度、表情等的灵敏程度),就好比一个物理学家必须具备很强的数学功底一样,不论哪种风格的音乐和舞蹈,自我动作表情的控制能力一定要强。

本体感觉(身体感觉或躯体感觉),是指演员身体运动状态、方向和位置的感觉,以及舞蹈运动中对下一个倾向动作的预知。舞蹈向来是一门动态的艺术,运动感是其主要内容,并占有重要地位和较大比重。运动不仅仅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更是一切表演艺术的基础。表演艺术都是以身体的运动和准确控制为前提的。

舞台感觉,这是舞者的外部感觉,即演员本人对舞台环境的布置、舞蹈合作者和现场观众的感觉,其中包括舞者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舞台感觉的培养需要多次出场磨炼才能获取宝贵的经验。每个成熟的演员大都有着不错的台风。

三、舞感的训练

培养学生感官的灵敏度、协调性、准确性。由于舞感是人们在舞蹈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因此,它首先是建立在有肢体动作的“动感”基础上的,舞蹈整体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舞者个人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由于个体差异,对音乐、动作、整体协调性的不同,导致整个舞蹈所表现出来的可观赏性的高低。因此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提高舞蹈者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关键中的关键。故而,我们应从规范性的强节奏的简单动作练起,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对动作的调控能力,与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规范的训练过程一方面是训练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动感准确性的培养,这也正是提高自身感官反应准确性和灵敏度的正确途径。

动作美感的培养。舞者不仅要有一个协调性强、敏锐力强、匀称的外部形态,还应通过系统的基本功、形体训练,最大限度地美化自己肢体的线条,增强自己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扩展其自身素质。

情感的培养。由于舞蹈是通过各种面部表情、手脚换位、身体的扭摆等一系列动作来统一传递内在情感,所以舞感的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悟性入手,通过长期的视频冲击——观赏有选择性的舞蹈作品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学会用心领悟,用情表现,变被动为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作品中去。在此训练中,要求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会眉目传情,训练学生在类型不同的舞蹈场合使用不同的眼睛表情,充分利用眼神来表达内心复杂的世界。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当一次导演,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找题材、自找音乐、自我设计创作,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学生在自编自导中体验舞感创造的美感,学生的内在激情一旦激发,很容易突破自我束缚而大放异彩,同时,充分感觉到自己的舞感在整个团队中协调的重要性。

(韩清婉: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系,舞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