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孝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2011-08-15 00:45马艳
大家 2011年7期

马艳

论传统孝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马艳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文化需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孝文化属于家庭和谐文化的一部分。孝的精华是子辈与父辈间的真纯之爱及付出。传统孝文化为和谐文化构建提供资源。构建以孝为主题的家庭和谐文化对于解决社会转型期及养老、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等诸多社会问题以及营造家庭生活的良好氛围有重要意义。

孝文化 精华 功能 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努力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而构建和谐文化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资源。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孝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汲取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

一、孝文化精华——爱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最基本的内涵是“亲亲”,就是善待父母。孝是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性,子辈对父辈的敬爱侍奉。狭义的孝即孝的本初含义,是指子代对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这里的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孝作为一种善的价值,将永恒不变,需要变化的只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实现它的方式而已。

广义的孝既是指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孝。它具有亲戚性外延,即以孝敬父母为基点,要孝敬祖父母等所有亲属长辈;又具有社会性外延,即要以善心对待邻里以及天下的所有老人;还具有政治性外延,即以孝为忠,以小孝为大忠,报效国家和民族。不但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孝敬老人,还要尊重长辈的意志,为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争得荣誉以至后来发展为无所不是孝。封建社会将孝的内涵异化,外延泛化是进行愚民统治的需要。我们应坚决剔除、彻底摈弃传统孝文化中消极、落后、腐朽的部分。今天,我们提倡和支持作为家庭伦理的孝,反对把一切都跟孝与不孝挂钩的观点和行为。

如果我们去除附加在孝道上的意识形态成分,就不难看到孝道所放射的人性的光辉。孝的本质永远是——爱。这个“爱”是对父母的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孝之本质指出 “独有‘爱’是真的。”传统孝文化提倡的“爱”是既要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爱他人的父母长辈。这只是说明孝的功能的延伸。即孝敬尊重自己的父母,进而善待社会上所有的老人;抚爱自己的儿女,进而爱护社会上所有的孩子。孝文化所提倡的由爱父母开始的、推己及人的等差之爱是一条把社会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温情与敬重的健康途径。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家庭教育比较好的孩子在社会上也相对比较文明、遵纪、守法。孝作为家庭伦理之爱是真挚的、纯洁的,所以这些思想是孝文化中的精华。

二、传统孝文化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资源

构建和谐文化不可能离开传统另起炉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传统孝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系统的论述和彻底的实践,在民众的心中也有着深厚的心理积淀。

家庭和谐文化是整个社会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孝文化属于调节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关系的文化,当然属于家庭和谐文化的一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安云凤提出,家庭教育的作用有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既是最早的教化,又是最长期的教化。通过构建“和合”家庭文化对人熏陶,可以让人形成非常健全的人格,最后使人拥有和谐的思想观念,和谐的思想认识环境,用这种和谐的态度处理问题,用和谐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最后达到社会和谐。解决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不仅需要硬性的规范来约束,更需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孝德教育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祥和。华中师范大学王玉德教授在深入研究《孝经》后指出,《孝经》作为古代最流行的经书之一,从表面上看是在讲孝,而其实质是讲和谐问题,即如何达到“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和谐状态问题。

三、孝的当代价值和功能

孝文化受到古今中外人士的强调和重视以及“孝治天下”几千年的历史都说明孝确实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一)从养老问题来看,需要加强孝德教育弘扬爱老敬老传统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可达12.1%左右,2050年将达到20.4%左右。老年人口比例较大,而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还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够高,这一切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还需要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目前,中国由养老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诸如夫妻、兄弟、妯娌之间的矛盾很突出,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在中国,父母疼爱孩子,抚养孩子是一种精神寄托。在父母年老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小辈的敬重和老来的衣食无忧,也就是“养儿防老”,为晚年的生活提供一种保障。弘扬孝文化精华,使敬老、尊老、养老的伦理观念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能使庞大的老年人队伍“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一个社会是由无数家庭组成的,无数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就构成了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而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庭,是离不开父母之慈和儿女之孝的。清代靖州县令金蓉镜曾说过:“一家敬老则一家和,一乡敬老则一乡安。” 孝不仅是伦理道德,而且是一种社会规范。正如朱即明先生所说的:“在微观上,‘孝’是家庭美德,它是子代向父代的反哺;在宏观上,‘孝’又是社会公德,它是下一代向上一代的反馈。”孙中山先生说:“讲伦理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李光耀讲到亚洲价值观时指出:“一个社会如果能够保留它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具体概括这五伦内的价值观,将能促进家人与家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与政府之间良好有序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并没有随着时代而改变。”

(二)从现代家庭看,需要从孝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金钱至上”、“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及“极端利己主义”被许多人奉为生活的信条,渗入家庭中。这有悖于我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少年儿童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对于那些冷漠、粗野、愚昧、自私及狭隘、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也应该首先进行爱父母的启蒙教育,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唤起良心。弘扬孝文化精华就是提倡凡是给予我们关怀、爱护、帮助、照顾、支持的一切人,都要对他们表示感恩。

[1]鲁迅.鲁迅全集[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谢萍.新形势下对传统孝文化思想的新认识[J].学海,1999.13.

[3]范进军.提倡“孝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

(马艳:临沂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