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梅 武淑玲
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性
刘凤梅 武淑玲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或职业技能,而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文精神读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因此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外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借助语言这一媒介传播人类优秀的人文精神是外语教育人文功能的回归和体现。因此,外语教学需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综合素质的做法,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教育 人文素质
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一系列功能中,人文价值是一切功能的基础与主导。“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沉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信念、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品格的结晶,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大学》开篇便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 有着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蔡元培在《教育独立主义》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这一关于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塑造两大教育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高等教育在时代风雨中始终坚守着大学的文化价值,固守着人文精神的阵地。但近年来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人文教育功能的弱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教育领域出现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现象。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理念变得模糊,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被扭曲和异化,部分大学渐渐失去其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文化教育机构的传统优势,沦为单纯的职业培训机构。外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功能的丧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时下大学外语教育“应试教育”、“机械教育”、“工具教育”现象普遍存在。应试教育是指教与学的目的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机械教育指方法上教与学因应付考试所做的乏味的机械的训练。工具教育是指外语教学理念上以语言工具观为主要导向。外语教学中的这些现象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原则,影响了成千上万莘莘学子的学业和前程。因此,加强外语教育的人文功能,以期唤醒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已成为21世纪大学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人文素质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主要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一种了解、见解和学问。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们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它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栋梁之才的基础,是一个人生存、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和动力源泉。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简而言之,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道德和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人格塑造、人生观和价值体系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发展提高的自我完善过程。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或职业技能,而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文精神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因此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外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借助语言这一媒介传播人类优秀的人文精神是外语教育人文功能的回归和体现,是广大英语教师教书育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因此,外语教学需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综合素质的做法,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将人文教育浸润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语言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交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树立人文主义理念,就是把教育对象看作有着独立个性和人格的人,尊重他的价值和尊严,就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具体到外语教学中,就是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注重人的思想、道德、情感、智力、品格等全面发展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进化心灵,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简而言之,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是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应遵循的准则,其涵义至真至深。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形式和表象,看到语言背后隐含的丰厚的文化信息,体验其中意味深远的人文意义,不断用这些人文精神的营养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英语课堂心理环境是指以教学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为人们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环境,如班风学风、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等诸多因素,更深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如英语教学专家Stern 所指出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一些。语言学习是个复杂的情感因素过程,创造料号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培炎心理素质和人文谨慎的良好开端和作家切入点。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习得语言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促进者以及学生积极学习的鼓励着,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 营造宽松自如的课堂教学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友好和谐地课堂关系所孕育的相互支持、彼此协作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鼓励的方法、幽默风趣的作风、友好和谐地师生关系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在这样课堂环境下, 一方面,学生会在教师的鼓励期待的目光下,乐于思考、勇于发问、大胆质疑,在思想和思想,灵魂和灵魂的碰撞中,探求真理,感受真善美。另一方面,教师也会与学生一同进步,教学相长,师生双方都会从中感受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谦虚豁达、开放包容、彼此尊重、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人文精神。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努力。英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从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入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只有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语言文化和人文精神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1]李雪平. 外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0.
[2]蒲红梅. 外语文化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01.1.
[3]于黎明. 大学外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刘凤梅、武淑玲: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