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雪 (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日月如梭,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建筑风貌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苗族,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民间传说中,都充满了被外族抢夺土地的辛酸和不得不退居山林的无奈,族人的不甘和一次次的拼命厮杀,目标只有一个:冲出大山,争得一方平展而开阔的适宜于耕种的土地。
从古到今,世界任何一个地区的建筑形式大多都是受当地的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形成的。例如,陕北、晋中地区的窑洞,当地的人们直接在天然的土壁内开凿横洞,洞内加砌砖石, 这种流传了千百年的修建方法充分体现了当地人们利用地形地貌的建造特点;相反四川阿坝州的羌寨,却都是用当地的石头砌成的房子。
黔东南地区在地貌上处于云南高原湖南低山丘陵过渡的梯状斜坡带,地势高,起伏大,地形变化较为复杂,地貌上呈阶梯降低;地质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 ,除北部有面积的石灰岩外,其余多为轻变质板岩、石英砂岩、变质砂岩等。该地区的苗族民居形成就与其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密不可分。这里的建筑形式多以干栏式为主,通俗点说就是吊脚楼或者是半边楼。因此,当地复杂多变并且具有特色的地形地貌使得贵州凯里地区的苗族民居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建筑形式。
地处黔东南地区的苗族由于当地地形构造特殊,于是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天气。夏季:由于该地区雨量较大,湿气重,所以高坡处较凉爽,但是低洼地带会出现较高的气温。而冬季,由于高坡地带湿度较重,因此冬季也比较寒冷。鉴于以上种种气候的客观因素,所以,该地区的苗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就采用了与气候相互协调、共生的“干栏式”,这样的建筑形式能更好的处理房屋的隔热、通风、防雨、防湿等不利因素,解决了潮湿地气对室内居住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充分证明了苗族民居的构造形式除了受到当地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了地域气候的影响。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分布着一个个布局具有鲜明特色的苗族村寨,当地的人们在修建民居的时候考虑到这里大多是雨季和潮湿的地方,因此,在这里建造能够适应这种环境的建筑形式自然锁定了能够防潮、通风、防雨的吊脚楼。然而,由吊脚楼组成的村寨都是靠山面水,依次排列,同时随着各户村落人口的不断增加,新建的房屋又自然向周边展开,又形成了新的村落与寨子,若干个村落聚集,就形成了镇。远远望去,参差错落,颇为壮观。
黔东南苗族地区人们对村寨的选址是非常考究的,例如,首先村寨的位子要选在有高大枫树的地方;第二,即使当地是一个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的地方,但是如果没有枫树,那人们就会先栽种下枫树看看能否存活,然后才决定是否在此建立村寨。可见当地人对枫树的崇拜和敬仰。
贵州苗族居民为了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而创造了一种底层悬空式的建筑形式,即南方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木结构房,现已成为当地苗木居民首选的建筑形式。光阴如织,经过千百年的历史,苗族居民在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将南方干栏式建筑融入,创造出了具备苗族风情特征的建筑——吊脚楼单体建筑和其他附属建筑。
苗族居住的建筑属半吊脚楼形式,建筑与自然山体相结合,底层后面部分与山坡结合,用石头垒基平接地面,利用4-5跟立柱支撑,形成台基,上面立柱建楼。底楼用相对差的杉树皮和木板做墙壁,建造牲畜农具屋。二楼是苗家生活的起居室,由杉木板分隔,集中了堂屋、卧室、火堂、客房、厨房等,整个楼层房间以中间堂屋对称排列,三间五间不等,内由一通道连贯;厨房和茅厕设在左右两边,或是搭建一两处“偏厦”。堂屋比较宽敞,属于吊脚楼的中心位置,具有多种使用功能,如娱乐、休闲、用餐、待客、交通枢纽等。三楼比二楼低矮,从一楼室内楼梯进入,是吊脚楼的顶层,苗族人一般用来堆放杂物和储存各种粮食。吊脚楼的房盖是用青瓦或杉树皮建造的,类似于汉族建筑里面翘角的歇山顶的形式。整个建筑只有固定椽子用了少许铁钉,其他位置全部都由榫卯构筑而成,属于典型的穿斗式木结构。干栏式苗居的退堂属于半户外的空间,是室内空间至凹廊入口的过渡区域。这种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区域对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有良好的作用—— 与自然环境结合空气清新宜人、沁人心脾,光线更为充足,夏天通风较快,冬天则阳光明媚。
以上讲述的都是苗族的主体建筑,除主体建筑之外,居民还建有生活生产所需的诸多小房子,如粮仓、晒棚、肥棚、禾晾、茅房等其他附属建筑。这些功能性的附属建筑如点点星光交映在群山绿水之上,与主体建筑吊脚楼构成一幅完美的苗家画卷,将建筑群落与大自然的美丽融合,浑然天成。苗家寨门是对外形象展示的标志性建筑,各寨都建有精巧别致的寨门,独具特色,更有胜者如雷山县郎德寨就不止建有一个寨门,它分为上寨门、中寨门、后寨门;寨门作为苗族居民入口迎宾的交流场所,与吊脚楼建筑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出具有苗家风情特征的魅力山寨。
在日趋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城市中,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态、绿色、节能的建筑景观形式,就像黔东南苗族的村落一样。然而,在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里,生态景观建筑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人们渐渐开始走向郊区,甚至回到一些原生态的地区去欣赏与大自然融合的建筑景观的美。
苗族民居从建筑的形式上来讲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山地城市,更是值得人们借鉴的。黔东南苗族的吊脚楼这种上实下虚的悬空结构,其架空层可大可小、可封闭可开敞、可高可低、可规则可变形,使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需而用的形式能更好的适应当地的地形。吊脚楼依坡地而生,既能最大限度地争取空间,同时也不破坏当地的原始地形地貌,建筑与自然协调共生。
在当今提倡环境要追求“城市个性”的时代, 苗族干栏式民居的这种建造方式科学又巧妙的使建筑与环境相结合,既保持了原生态地貌,与此同时也根据该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建造成了黔东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和村寨形式,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方法。因此,我们也应该在现代化城市环境的建设中充分借鉴苗族村落的建造原则,寻找出适合自己城市的建设思路,这样才能摒弃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打造出既生态又具有城市特色的、高识别性的现代化城市来。
[1]李先逵.干栏式苗族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1-4,63-64.
[2]崔惜琳.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色及其启发性[J].建筑知识,2006(3):48-50.
[3]李先逵.创造现代干栏更新山城风貌[J].华中建筑,1998(2):94-96.
[4]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