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李汶柏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 200051)
城市是一个人工物化的环境,是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代码化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形式,必然要体现城市的物质、功能、文化习俗、历史传统这些特点,使城市在文化生活和信息交流中具有文字语言的某些特征,即符号化。城市导向系统正是这一符号化的承载物之一,一座舒适宜人的城市,应该具有一套与之相配并且科学合理的导向系统。城市导向系统包含的范围很广,从道路的路牌、交通导向到小区内的门牌楼层,从公园的综合图示到高楼大厦的楼牌指示,从机场的路线指引到美术馆的解说牌,都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指引人们简单容易并且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因此,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离不开城市导向系统。
城市化进程中导向系统也在不断的发展,换个角度说,城市导向系统的发展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早期城市的环境和功能都极为单一,建筑、街道布局与城市特色相对简单,导向系统也相对简单。工业革命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密度也大幅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和多样化,飞机、火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城市人出行、办公、交往等等都需要借助信息指示系统。柯布西耶在《明日的城市》一书中就设计了3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网状的交通系统,铁路、公路、停车场等聚集地下,城市环境极为相似并有规律,客观上需要信息系统以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而现在,由于城市的发展与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模糊性的、综合的、相互交错的空间相继出现,这些空间的性质与职能不同,导向系统的设计要求也存在差异。公共导向系统从一个模糊的设计概念走到了设计前台,城市需要科学的、符合城市意象与形象的、与环境协调的公共空间导向系统[1]。
在分析导向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前,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所存在的并且熟知的城市。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巨大,需要用更长的实践过程去感知。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首先就提出了城市的可读性,他认为,一个可读的城市,他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通过实例分析,他发现了一些重复着城市意象元素的形态类型,并且将其分为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2]。我们在探路过程中,其决定作用的就是这些环境意象。当然环境的意象性也有强弱之差,有些地方的意向性很强,人们可以轻松愉悦的到达目的地,然后那些意向性较差的地方,往往会使人迷路其中。所以在进行导向系统设计规划前,我们应该对城市意象性进行研究。
很显然,对城市的感知,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后成为印象。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对城市的印象必然不同,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的事物深刻交集的,随之改变。但是对于某座城市,即使是成千上万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们,也会拥有一些共同感知的事物。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对某一城市进行调研。观察者进行系统的徒步实地考察,在地图上绘出存在的各种元素以及它们的可见性、意象的强弱、相互的联系等其他的因素,并且标明对形成潜在的意象结构特别成功或十分不利的地方。除了这种主观判断外,还要对城市居民进行访问,获取他们对城市的自身意象。将最终结果用于城市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使之与城市更加配合。
现代城市,独特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它体现了不同的城市形象,也形成了城市不同的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开始把城市的独特性作为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之一,由此看来,在城市未来的发展中,拥有独特的风格形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从来不会把意大利的罗马与日本的京都混淆,他们拥有相异的历史文化形态,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风格。我想,一个城市形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即历史文化、标志建筑与母体建筑、总体布局[3]。
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形态,这也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础条件,只有历史的存在才能体现出城市风格,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之“源”,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城市谈不上是现代化城市。城市的现代化是在历史文脉延续基础上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应当“源远流长”,以广州为例,她被誉为岭南孤独、“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大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岭南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外思想、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门户……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就是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城市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作用的产物。芬兰著名建筑师伊•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正体现了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对应的关系,文化本身就是历史的投影。所以我们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可以从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入手。
阿尔多•罗西对城市构成有一个基本阐释,他认为城市是有它的标志和母体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凯文林奇的认知图中的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研究固然重要,但是每个城市中无数的普通建筑,即“母体”建筑,始终潜隐于人们的大脑中,人们认识老北京,除了天安门、北海白塔、前门箭楼等,主要是通过他的胡同和四合院来理解北京的居住文化;同样,人们认识老上海,除了外滩、跑马厅等之外,主要是通过它的弄堂和石库门。一般游客也许往往满足于游览城市的几栋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大本钟。但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与其更加息息相关的是城市的母体建筑。所以要真正地了解某一城市的形象,就应该去看它的居住形态。
了解城市的总体布局,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性格,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空间,得到关于如何布局导向系统的有效信息。俯瞰北京,是个由城墙构成的“回”字,加上环线,变成了多层的“回”字,而上海是个较为开放的城市,虽然建造环路,但它始终是以放射性的路系为主。当然,这是随着发展城市设计的结果,使城市生活更完善,把握城市布局,也可以使导向系统更加适当,更好地提供服务。
事实上,一个城市的形象并不仅是空间上的概念,自然生长、发展中的城市之所以具备某种特定的形象,是各种外力综合的结果,包括经济、地理、技术、文化等[4]。一个与城市环境、人文特征相匹配,功能完善的导向系统的第一印象对于城市形象的形成尤为重要,能在主观上提升城市的品位。[5]所以对我来说,研究城市形象,并不是目的本身 ,我的目的,是将其提炼运用到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中。
从以上对于城市空间的研究,首先从城市意象角度,用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五方面来形成城市意象,人们通过这些意象认明城市。在现代城市中很少会有人完全迷路,因为除了基本的城市意象外,还许多可以借助的工具,比如地图、路标、公交站牌等等。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统一起来,将人们所熟知的城市意象用在城市导向系统中,那么在借助工具中便可以更容易得到所需信息,相互的,城市导向系统也作为城市意象的补充,作为一种工具存在于城市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或者游览其中。其次从城市形象角度,与人的相貌一样,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人的相貌,往往反映了人的性格;同样研究城市的形象,也可以从中发现与它的文化性格之间的联系。将城市的这种“性格”提炼为符号,运用在导向系统设计中,才能使导向系统融于城市之中,突现城市形象。
城市导向系统是为了以最合理、最易识别、最具效率的路径指引设计来引导、控制人流循环系统及各类运输系统,使各类人群、车辆到达既定的目的地。但是,优秀的城市导向系统,不仅仅帮助人们识路,还可以使人们对城市形象有共识性和归属感,使人们容易感受城市历史文化,理解城市的构造,了解所处的环境,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的功能,提高城市的形象。
[1]陈立民.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计——与空间的交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3]张钦楠 .阅读城市[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李大华,周翠.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风格定位——以广州为实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王裴.基于城市形象塑造的公共空间导识系统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