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卉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平面设计是现今社会沟通的主要工具之一。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由于人类生存方式新观念的介入,在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我们发现以往贯穿运用于平面设计中的一些法则正逐渐被打破,固有的符号现象被解构,人们力求寻找更合理化的视觉空间,并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设计需求。本文对目前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释,试图借助日本现代设计文化的形成经验为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寻找启示,并思考我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可行性方向。
中国的当代平面设计在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正在经历一个复杂的时代:传统的装饰风格正被多元化、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取代;设计者和消费者不约而同地追求时尚,普遍愿意接受现代主义简约的设计思想;视觉设计的标准仍基于西方文化,并以欧美为主的西方设计形式和设计思想为主导。这使得“设计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这一点变得扭曲。在市场经济利益的牵引下,设计师无法完全体现设计理念,产生了设计现状中“强制与被强制”的无奈。
中国的设计缺什么?缺的就是设计中最核心的东西——“创意”,然而创意只是表象状态的东西,创意的背后是文化观念,一切设计师的创意智慧都是由观念所激发的。所谓文化观念,直观地说就是目前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状态。受近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当前的时代特性表现为全民趋利、消费主义盛行;文化观念就表现为功利色彩浓厚的工具理性。在缺乏大度、超脱和虚空的精神性状态下,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就只能是世俗化的,此岸的和大众方式的文化,它表现为在中国平面设计中就是通俗的、张扬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它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模式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这种精英文化包括了中国几千年留存下来的东西。所以,在当代的平面设计中,“民族性”更像是一个口号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大众仍然盲动的跟随着欧洲或东亚的消费文化和审美意识。在这种文化入侵的大环境下,本国的传统审美被渐渐有意无意的淡化掉了,设计师在一定程度上也介入了盲从的审美潮流,只做“最合适的”而不是“最好的”。为了快速的达到经济目标,许多的设计鲜有创造而多有跟风,使中国的平面设计产业似乎显得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粗糙,设计师和设计作品多体现的仅仅是造型元素的堆积和形态复制。虽然“复兴”本国文化的旗帜越举越高,却难以在设计上体现出直接的效果。
作为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的国家,日本在走向工业化的历程中,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便成为了日本设计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对此,日本设计师经过了慎重地研究、探索、尝试,形成了一整套可以称之为“双轨制”的设计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设计时,既面向现代化,又保持甚至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
日本设计师在设计中保留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征和设计符号特征,以延续其设计文脉的历史演进和文化的时空传承,其设计领域大致包括广告、包装、服装、家具、工业设计、染织以及传统手工艺品设计等。在这些设计领域和门类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传统的设计文化中那种“清虚冷艳”的设计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日本的现代设计正是通过这种“双轨制”的方法,使传统的造物理念与方法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使自身的设计在现代设计舞台上展示别样的美学风采。在保留传统的设计文化的同时,现代技术文明与设计文化又得到引进和借鉴,并得到新的诠释和发挥,因此人们以“最传统的得到了保留而最现代的决不错过”来形容日本的现代设计文化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潮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人们尤其是中国年轻一代的审美意识。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设计理论传播到中国,尤其是西方艺术设计学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美学法则等都受到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的冲击。艺术设计的全球化固然是一种趋势,但是现代设计中的民族性和文化特色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延续。因此,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努力发展的方向归根到底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设计理论相结合,在传统文化上继承和发展,最后达到“中国设计”的理想境界。
在中国平面设计发展中,我们要学习日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元素,所谓设计走向“本土化”“民族化”,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将民族文化概念化、符号化,把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肤浅化。一些设计师认为只要在平面设计中加入一些所谓的“中国元素”便民族化,便有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了。哪怕这些“中国元素”与整体设计风格格格不入。这些设计师犯的错误是孤立地、外在地理解民族文化形态,将其归结为“剪纸”“皮影”……一类的“中国元素”。被粘贴上这些符号性的标签的设计作品,乍一看上去“很中国”,但实际上总是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深究下去,找不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风格。表面化的图解传统与生搬硬套的设计应用非但没能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风格,反而更加深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
透过日本设计文化的经验,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设计中,重要的是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地域本土化设计需求,所指的实际是设计师在本土所处环境通过思考,而逐渐形成的设计思想。无论设计多么入流,由于地域、思维、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设计风格,本土的文化对其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设计师所处地域成长决定了它对设计的认知观。设计师若能立足于本土文化来完成平面设计作品,其创作的图像就带有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独立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令人们领悟到历史发展的文脉。
平面设计的社会功能是在于向大众传达生活的观念,它把一个社会的价值尺度物化为可视的形象,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范本,成为可消费的符号。基于这一点,在设计中所用到的视觉元素要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关于传承有两种偏执态度,一是论古而崇古;二是学洋而崇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宝贵财富,但不能为了炫耀而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放眼世界知己所短并不是全盘西化,拿来主义。这两种态度不值得提倡。当然折中之法更不是解决之道。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能以一种简单的、固定的、绝对的标准去度量和比较,而应该认识到我国文化传统在现代设计中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立足现代社会和大众,充分提炼中国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状况,符合现代社会大众内心感受和文化认同的元素,并运用到我们的现代平面设计中来。
就设计的内涵而言,文化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设计师自身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才是夯实设计基础的根本问题。有好多设计作品,都是以优秀的文化为源泉的,这些内容的补充要靠我们日月积累,并在设计中予以重视。中国设计师何见平在一篇描写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的文章中说道:“田中一光在理解包豪斯设计原则外,还尝试把包豪斯的设计元素,诸如比例、色彩结构布局和点线面的经营等,揉合进日本的传统视觉图形来进行调和试验。这个混合大餐,虽然很多人也有想到,但是由于对国际化设计语言的把握、本土文化的理解力、对历史和史论的精通等种种限制,使成功本身高置于苦难巅峰,视力不至。对历史知识和本土图形的了解,令田中一光有了驾驭平面和空间的感觉,令每个作品为之存在。在日本文化传统的创意之下,不只是他大师手笔的基础形体塑造,而是他对历史遗产的理解。”不难看出,优秀的设计者和设计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充实、积累,即所谓厚积薄发。真正体现出民族文化精神的平面设计,不光与设计理念、价值取向和主导思想有关,而且还体现了设计者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和更深层次的文化修养。
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作为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在观念上、在功能上、在语意和形式表现上,很大程度地受到了西方设计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中国很多好的设计,出色的设计师的出现也是得益于这一思潮。设计是开放的,有足够的空间给人思考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设计思潮又为中国的平面设计开阔了眼界。但在这背后,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寻求新的文化生长点,跳出照搬西方模式的限制,跳出固守传统的泥潭,从当代文化问题入手,摆脱平面设计文化上的自卑、认识上的迷惑,摆脱古典的、西式的符号化与概念化的堆砌,重新寻找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平面设计。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3]朱锷.日本平面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
[4][日]田中一光.与设计向前行.磐筑创意有限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