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文 张文峰
(姜文:硕士研究生,讲师,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音乐)。张文峰: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培训处。)
随着世界范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艺术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主流。我国的综合艺术课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一门与音乐、美术课程并存的新型综合课程。课程的设置,是在借鉴世界艺术教育经验,研究我国传统优秀艺术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综合艺术课程结束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长期以音乐、美术双科为主的格局,将戏剧、舞蹈诸艺术学科整合统整,使得以往被相隔的学生的各种艺术能力在相互联系,相互激发中“共生相成”,并与人文素养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综合艺术课程的设置也对我国艺术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要实现综合艺术教育的总目标,使学生多种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除了对现任艺术教师进行必要的在职培训之外,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艺术教师传统的培养模式,以适应艺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及其价值。
当前我国尚无培养综合艺术教师的专业,高师艺术教育大多沿袭或借鉴音乐院校和美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过于专业化,缺乏必要的师范特色和通才教育的特点。
一方面,舞蹈、戏剧的文化资源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有着丰厚的土壤;而另一方面,由于舞蹈、戏剧长期被隔离于学校艺术教育的门外,以及高师艺术教育舞蹈、戏剧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在普遍的意义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再加上艺术生生源的特点,中小学阶段的综合艺术教育除部分试验区外,尚不到位。传统的音乐和美术教育,缺乏舞蹈、戏剧诸艺术学科的融合与渗透,不仅使我国的传统艺术得不到很好的传承,而且使舞蹈艺术、戏剧艺术成为学生艺术能力中的弱项。
一方面音乐、美术各艺术学科的专业技能学习过于专业化,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另一方面,艺术史、艺术鉴赏、艺术评论等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学科间的联系和必要的整合。各艺术学科之间的隔阂,导致了艺术能力乃至整体素质、智能结构的局限[2]。
高师艺术教育专业设置的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课程,奠定了艺术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但在实际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已经成为我国高师艺术生普遍存在的缺陷。而不同艺术领域儿童心理、能力发展理论的空缺,导致高师艺术生不能全面了解中小学生不同智能的发展状况,在艺术教学实践中不能适时挖掘学生艺术潜能,有选择的强化学生智能,发展学生艺术能力。
随着综合艺术课程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如何培养具备多种艺术能力的新型艺术教师,以适应时代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综合艺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新型艺术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不能照搬音乐、美术专业的技能培训模式,追求专业技能的高、深、精、专[3],而应注重专业技能的基础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演唱、演奏方法,并能感知、体验、理解艺术的内涵和价值,达到审美的目的。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合唱指挥、舞蹈编排等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将来教学中的艺术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艺术史、艺术欣赏、艺术评论、美学等专业理论课程,应注重各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使学生具备全面综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与其他非艺术学科进行融合与交叉,使其具备多学科文化底蕴的支撑,以便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不同艺术领域中小学生的心理、能力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并且具有阶段性。儿童四种基本艺术能力的发展是与其认知心理作用下的视觉、听觉、形体、言语能力的相互支持和关联分不开的[4]。因此,只有具备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论等全面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全面理解不同智能发展规律,才能够有选择地强化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使学生某方面的艺术能力得到发展,并且能够在一种艺术领域的学习中看到各艺术学科之间和非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新型艺术教师的培养模式,意在使艺术教师掌握多学科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艺术素养,并能够在艺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不同门类艺术的交叉综合,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等多种不同学科之间的生态联系,通过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对话和互补,提高学生各种艺术能力。
修林海,李力加.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