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松 张琳琳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美术史课上老师考大家一个题目,让学生模仿罗丹的名作“思想者”的动作,在不参考原作的情况下,结果,出众人意料,无一人模仿正确。应该说,“思想者”是任何一个做艺术的人都熟知的作品,而如此熟知的作品我们却连他的一个最明显的动作都模仿不出,可见我们对作品的了解还是不够的,不禁感叹我们自己对于艺术还是那么肤浅。
如今,我当教师也十年有余了,在多年的艺术教学中,也经常向学生介绍现代雕塑之父——奥古斯特·罗丹及他的伟大作品“思想者”,从中慢慢对思想者有了更多的认识,越来越认识到罗丹作品的深刻之处,在此与读者交流。
“思想者”是一件让世人叹为观止、津津乐道的罗丹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他最初的规格很小(71.5cm),“思想者”创作于1880—1882年间,那时的艺术家罗丹已经达到了艺术的成熟阶段,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充满信心,创作完成后再没有改动过雕塑模型。“思想者”在《地狱之门》中,与将近死亡,羸弱可怜的人体相对应,显得高大敦实,平静中投射出一种无声的力量。在工程师勒伯塞的放大技术保证下,1902年完成的放大作品更是闻名遐迩,让全世界人认识到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一个不朽的作品。放大的这件雕塑用青铜浇铸,后来罗丹把这尊雕塑献给了巴黎人民。
“思想者”面世的时候,观众的反应不一,不管是保守派,还是“正统”人士,一时评论如潮,纷纷指责作品体现了“绝对自由”甚至“庸俗”的性质。1906年,“思想者”安被安放在代表着所有“法兰西宏光”的巴黎先贤祠前面的空地上,从而现代艺术理念得到认可,跟比隆公馆(现为罗丹博物馆)前面的塑像和艺术家位于巴黎西部墨东墓地前面的青铜雕塑一样,标志着十分保守的道德精神在“一战”后的强烈回归。
在多年的艺术教学中,“思想者”有两点颇觉值得分析,从中有感罗丹的创作探入人的灵魂世界之深入骨髓,愿读者和我一起深入作品的灵魂深处,感知罗丹。
一是“思想者”的动作,即他的坐姿,就本文开头顺言,我们没有模仿出思想者的动作关键点,“他右手虚握拳顶着下巴,而右肘支在左膝”,这个动作是有悖常理的,这个姿势造成了一种不安感和紧张感,更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意味,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既沉稳内敛,有崎岖外张的视觉感染力和饱满的精神力度。读者可以亲自尝试一下这个动作,你会有一种感觉:难受。那么为什么罗丹在塑造思想者的时候,塑造了这么一个如此难受的动作,难道这是无意而为之吗?笔者人为,这个动作正是“思想者”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外露,罗丹抓住了“思想者”的状态,罗丹明白,人在完全进入一种他所专心的状态时,他的肢体语言往往是扭曲变形的,是非正常的,甚至是不雅观的。有例可证,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身边的人在思考时,都会出现抓耳挠腮、愁眉苦脸的状态,这就是思考时肢体变形。
他思考着,代表着人类的思想。或许,在他清醒的智慧里,他明白围绕自己的这个罪恶世界的根源所在,凡夫俗子们根本没有抗争的力量,面对恐惧只有屈服和让步。但是,他没有期待,没有焦虑,没有仇恨,他是个智者,他在思考,他在与自己的内心抗争,智者明白争取自由应该做什么,不能等待,只有靠自己。谁能这样呢!或许是罗丹自己,或许是人文大师雨果,或许是善于思考、洞穿人世的伟大诗人但丁,或许是神圣的上帝。
其二,“思想者”的创作深度还不止于此,他那个动作是很容易被观者忽视的,而观者最直观的所见是“思想者”那全身发达而紧绷的肌肉,罗丹难道要在这件作品中仅仅要体现他对人体结构和肌肉的了解与把握能力吗?作为艺术家,他的形体塑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从常理而言,人在思考时,就算动作扭曲,全身肌肉怎会如此紧绷。那么罗丹的用意何在,笔者认为,这种处理,体现了罗丹的一种处世观念,通过对罗丹生平的了解,这与他的个性及他当时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
这正说明了罗丹塑造的是“思想者”的一个瞬间,而不是正在思考的一个人,罗丹只是把“思想者”这一瞬间变成了艺术的永恒。正如罗丹所说的“从形象透露出来的内在真理”,我们要归于理性,相信真理,向往自由,行动起来吧,去争取属于我们的世界。罗丹倡导的是勇敢的行动,而不是懦弱的思考,这正表达了罗丹的革命主张。想好了,就要努力去做,只有行动起来,不要顾忌什么,朝着真理,与卑鄙的世界抗争,才能实现所想,这才是罗丹创作“思想者”的真正目的。
罗丹不愧为一代艺术大师,“思想者”真正通过艺术手段体现了人性本真。同时,作为当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每次温习艺术大师的作品时,我们深深感悟有责任让我们的创作更多的表现真实的人性理念。
[1]思想者.广东美术馆.
[2][法]奥古斯特·罗丹口述.罗丹艺术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3][奥地利]里尔克著,梁宗岱译.罗丹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