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悦 李淑敏
1919年,德国著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建立了“国立包豪斯学院”,这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培养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国立包豪斯学院”从一个设计教育基地发展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设计思想交汇中心,给我们当今的设计教育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之处。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工业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院校的参照范例和构架基础。
(一)设计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
国立包豪斯学院第一任院长格罗皮乌斯提出:设计不仅仅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而应该面向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这种思想是现代主义设计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特征。
(二)技术与艺术相统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教育。
格罗皮乌斯的核心思想是打破艺术种类的界限,强调技术与艺术和谐统一、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并进。包豪斯创建了各种与设计教学相关的实习车间,像编织、陶瓷、木工、装订等,在教学上实施艺术与技术并行发展的作坊式“双轨制”教学体系,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培养出来一批既掌握技术知识,又能处理艺术造型问题的设计人才。
“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开始形成并发展。当前,我国设计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
(一)规模扩大,专业递增。
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到21世纪初期,设计专业已成为我国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相继在众多高校成立,此外,艺术设计专业在一些综合大学、 工科类和师范类院校中也纷纷开设,目前,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 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二)生产实践教学缺乏。
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学生没有条件参加社会实践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或者“闭门造车”,只注重表面的形式,而没有接受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考验,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
(三)培养方向定位不够清晰。
许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阶段, 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科系。虽然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近二十多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师资不足、学科定位不准、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等问题。课程设置忽视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我国设计教育改革需要健全而实际的理论指导,“包豪斯”对我国当今设计教育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确立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设计教育模式。据此,除了招生培养回归社会需求外,笔者提出以下我国设计教育改革方向:
(一)合理建构文化知识体系、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一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传承,并赋予其新鲜血液与元素,使其成为学生灵感的鲜活源泉。二是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多种学科的滋养,良好的综合知识是保证设计创造的基础。
设计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要重点从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培养学生,针对设计创作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组织、安排和规划,使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
(二)建构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模式,完善规范设计教学体系。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现代设计教育应形成产学研一体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体系中,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开设相关的工艺课程,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也要开设更多的美术基础课程,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设计教学体系。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将市场经营专业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
“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为现代设计思想的拓展和完善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和准则,使现代设计思想更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包豪斯” 教育思想对于认识我国设计教育的本质、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人才培养等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们在吸收“包豪斯”设计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同时,结合我国设计教育中具体的问题,尽快地适应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让设计教育体现民族和地方特色,为我国设计产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