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而瑰丽的东方魔块——论古汉字的字体设计

2011-08-15 00:45王薇
大家 2011年24期

王薇

(王薇: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一、汉字寻根求源的文化积淀

在世界上与汉字相媲美的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尼罗河流域的圣书文字,都已经随着时代的演变,在历史的风尘中湮灭了。唯有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演变为现代汉字,成为了全球绝无仅有的古老汉字。而古老的中国,正是借助于汉字,扔掉了愚昧和野蛮,迈向了文明时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楔形文字和圣书文字之所以消亡,是因为古巴比伦语和古埃及语的死亡。作为汉语言的交流工具,汉字得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汉字其实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而并非西方语言学理论所谓的“语言符号的符号”,即完全的口语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说,汉语中的表意字和汉语口语都是观念的符号,它以形达意,与思维想象直接联系,无需通过语音的间隔传送。其次,汉字还是一个独立的表意系统,汉语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是因为在汉字的结构系统中,已经具有独立的文化解读功能。因而,汉字也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

二、汉字构形理念的分析

成书于近2000年前的《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用540个部首,概括了9753个汉字。鉴于当时考古工作的局限性,他很少涉及籀文以前的古文字,仅限于汉代通用的小篆。他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六个方法,总结为古人的“造字之本”,这即所谓“六书”。说是“造字之本”,并非先有“六书”,后再造字,而是古人造字的一种总结。

象形。汉字是一种以象形达表意为基本特征的古文字。起初的文字系统都经过象形阶段,但象形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语义信息只有在汉字中留存了下来。象形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詘”,即按照事物的外部形状,概括地加以描绘而成字。因此,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来表示物体特征的。

指事。指事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即在象形的基础上,加以指事符号,以表达较抽象的事物。比如在“刀”字上加一点表示刀口的刃字;在“又”字下加一点表示寸口的“寸”字;在“木”字下部加一点表示树根的“本”字;在“木”字的上部加一点表示树梢的“末”字,等等。

会意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即用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一个新字,以表达新的概念。比如“武”字用戈(兵器)、止(脚)组成,即带着兵器上路,以表示武器。“信”字由人与言(金文用口)组成,表示人言可信。

形声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如“江”、“河”两字都是以水为义符,分别以工、可为声符组成。形声字中的声符有时兼作义符,这叫“×亦声”,如“字”字,《说文》释为:“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是说“字”是子在宀下,

是房屋(义符),子(小孩)在屋内吃奶,所以子是声符,也是义符。(注:古时“文”与“字”是两个概念,“文”指有形象的单体字,即象形字;“字”指由单体的象形字孽乳而成的会意字、形声字等)。

以上四种被认为是造字法,而后面两者则被称为用字法。

一是假借,叫做“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比如“令”字的本义为发号施令,而县令、令尊等“令”字与前者音同,于是被借来用了;又如长老的“长”字与长短的“长”音同,也属假借之例。

二是转注,叫做“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这是一种造同义字的方法,即将一组同义字建立一个相同的字首作为义符,它们由于同音同义,可以互训,如“老”与“考”、“囡”与“囝”、“迎”与“逆”等。

三、中西并进寻找古汉字设计的表现手法

汉字文化元素与汉字构型元素的解读,是古汉字设计的基础。汉字的魅力一在字形结构中的功能因素(或称符号因素),二在字中蕴藏着的文化信息。此外,对于古汉字还必须注重组成汉字各个部件的线条因素。

据此,古汉字字体设计首推书法型的表现手法。书法在唐代以前,其技艺已相对成熟。晋书讲求清逸之气,俊宕之骨,追求洒脱的精神气度;唐书豪放雄健,代表的是阳刚大度;宋代文人张扬个性,追求一家意趣的释放抒发;明代文人则表现出不平和的“狂狷”之力。这些代表了中国不同时代的书法艺术特点的字体,反映了不同时期下文人通过笔、墨的轻重、疾缓、方向的变化流露出的情感观念,也是时代的文化观念在他们的书法中的反映。

古汉字的另一种表现手法是它的装饰性。汉字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到金文、简帛书等,其刻于龟甲兽骨上的包括其他各种材料上的文字,如果用现代设计的思想去解释的话,其实就是图形往装饰艺术演变的过程。新石器时代彩陶器皿上镌刻的文字符号,显现出形式美法则蕴含的对称、均衡和节奏对比规律,已明显带有装饰特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完整的古汉字系统在其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有序的排列中得到了应验。其在二维空间中的平面分布,至少说明了中国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审美活动考虑其中。甲骨文和金文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带有设计意识活动的作品。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制度革新,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百家争鸣的新兴思想,频繁出现的文字改进,都令这个时期的文字在形式的追求上,逐渐形成了传达信息活动的独特的方式,字体向着装饰化继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