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当时已惘然——约翰·邓恩与李商隐诗歌创作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之可比性

2011-08-15 00:45
大家 2011年24期

孙 谨

(孙谨: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中国唐朝诗人李商隐(约公元813-858)和文艺复兴末期英国玄学派奠基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皆是世界诗坛优秀抒情诗人。笔者拟用比较文学中平行比较的方法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对两位诗人做一次包括从社会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到诗歌艺术特点的全方位系列比较,以期为深入理解和客观评赏两位诗人的作品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一、时代背景比较

艺术的发展与演变,不仅受其自身规律的制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社会现实。尽管文学本身不是历史,但是当我们研究历史时则必须把文学作品与其发生的历史时期联系在一起。作为天主教徒的邓恩一出生就注定要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在政治经济方面,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国会和代表封建体制的王室之间矛盾重重,十六至十七世纪的英国见证了托马斯•莫尔(Thomos More)在《乌托邦》(Utopia)中称之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二、个人生活经历之比较

除了时代背景的可比性之外,两者个人经历——宗教信仰、游历以及情感经历的相似也是毋庸置疑的。

(一)宗教信仰的改变

我们通常认为莎士比亚(1564-1616)是伊丽莎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但是,就该时期动荡而血腥的宗教运动给个人命运带来的不确定性看,笔者认为没有谁比约翰•邓恩更能代表那个时代了。作为一个天主教徒,邓恩一出生就注定被排除在当时的英国主流社会之外,James Winny在《邓恩导读》中写道:“为了恪守天主教教义,约翰•邓恩家庭成员个人命运所遭受的苦难无人能及”。

(二)游历生活

1596年,邓恩离开了林肯旅店和伦敦剧场,和“一帮大胆的无赖青年”(格瑞厄森语)随伊塞克斯伯爵的舰队去西班牙作战,次年又去阿速尔群岛作战。在获得琼斯博士赞赏的诗歌《平静》(The Calm)中诗人记录了此次经历。

而李商隐也不乏游历生活。唐朝自李渊起,为了提高门第,神化李姓,遵从道家。武德八年李渊发布诏令,规定了道为先、次儒、后释的次序(《大正藏》第52卷《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科考失利之后,李商隐在22岁至25岁年间,离家游历,特别醉心于道教: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李肱所遗画松诗》)。玉阳”在今河南省境内。在学道过程中,与女冠如宋氏姐妹的情谊,丰富了诗人无题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诗才得到了崔戎和令狐楚的赏识并成为了后者的门生。令狐楚在李商隐的艺术生命和政治生命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李商隐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可以说没有令狐楚的指教,李商隐的骈体文就无法达到如此高超的艺术造诣,同时正是因为有了令狐楚及其子令狐绹的支持和引荐,诗人得以于公元837年中进士得到皇帝的召见。对于襟抱刚开的青年李商隐来说似乎光明的仕途已经触手可及了。

显然,这样的游历生活对于两位年轻诗人的艺术创作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诗歌创作的疆界,而且丰富了各自诗歌的主题和意象。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人都因游历结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人。这又引出了影响他们艺术创作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情感经历。

(三)情感经历

两者的婚姻,在各自的人生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诗人的艺术创作影响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讲,本•琼斯的评价“邓恩的最好的作品皆在25岁前写成”(这和诗人的特殊的婚姻节点基本吻合),也不是不无道理的。

海岛征战回来四年后,诗人在游历中结交的朋友把他引荐给了英国掌玺大臣,并于1597-1598年就任掌玺大臣伊戈顿爵士的秘书,正是在那里诗人结识并强烈地爱上了大臣的侄女安•莫尔,1601年私奔并秘密结婚。这种离经叛道的爱情正像邓恩的很多爱情诗中所宣称的:我和我的爱人就是整个世界。李商隐的情感婚姻与邓恩颇多相似——婚姻是诗人一生荣辱升沉的转折点。李商隐经多年追求,29岁娶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而恩师令狐楚却属牛党,因此诗人被迫卷入了牛李党争,成为朋党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虽有“凌云万丈才”,政治命运从此改变,仕途漫漫从此郁郁不得志,此后生活窘迫,政治理想“一生襟抱未曾开”,直至四十七岁溘然长逝。诗中大量的所谓“艳情诗”都与此有关,借情寓慨,有诗为证:“楚雨含情皆有托”,“巧啭岂能无本意”。

通过以上比较,无论是从社会背景、文学发展,还是个人经历的角度,我们都无法回避这个事实:两位诗人虽异域千秋,但颇多令人回味的可比性。并认为这如果不是完全,至少也是部分地导致了两者诗歌风格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因此,艺术上的共性也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了。这为后世读者深入理解、客观评赏两位诗人的作品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帮助人们以更宽阔的视野来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概括更丰富的文学现象。

陈伯海.略论李商隐的政治诗[A].王蒙.李商隐研究论集[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