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亦军
残疾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残疾人是指生理上有缺陷,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需要加以关注和关照的人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其中有2个以上残疾人的家庭户876万户,占残疾人家庭户的12.43%。有残疾人家庭户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98%。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弱势群体子女在中小学阶段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课题组,运用SCL-90自觉症状量表、自编学生调查问卷和自编家长调查问卷,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现状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抽样调查。在回收的3145份有效学生问卷中,对照组(非弱势群体的正常家庭子女)742人,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包括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下岗职工家庭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五类)2403人。其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家中有残疾人存在,但本人是健全人)210人。最后,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残疾人家庭子女与对照组之间Scl-90自觉症状量表的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Scl-90量表各因子分以及总分的统计量相伴概率均为p<0.01,这表明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各项因子分和总分上,残疾人家庭子女与对照组之间都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Scl-90总分超过160分可筛选为阳性,即存在心理问题,对照组总分阳性的占27.9%,残疾人家庭子女总分阳性的占40.5%。Scl-90各因子分超过2分可筛选为阳性,调查表明,同对照组相比,残疾人家庭子女存在较高的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情绪明显,对社会或他人存有戒备和敌对倾向,与人交往欠缺,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较差。其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对人际关系非常敏感,具体表现为:自我封闭,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行为拘谨、退缩,回避别人的目光和邀请,孤立于同伴和集体之外;自卑心理严重,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存在明显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总怕别人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家庭;甚至还出现嫉妒、怨恨、敌视等畸形心理。这些心理直接影响着残疾人家庭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幸福。
残疾人家庭与对照组家庭之间家长问卷调查的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家庭月经济收入”和“家长文化程度”两项调查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均为p<0.01,这表明在家庭月经济收入和家长文化程度等方面,残疾人家庭与对照组家庭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具体的统计分布结果:在“家庭月收入低于300元”的选项中,对照组家庭仅占9.2%,残疾人家庭则高达25.9%;而在“家庭月收入高于1000元”的选项中,对照组家庭高达46.2%,残疾人家庭则仅为14.6%。在“家长为小学文化程度”的选项中,对照组家庭仅为8.7%,残疾人家庭高达19.3%;在“家长为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选项中,对照组家庭为44.3%,残疾人家庭则只有22.6%。结果表明,残疾人家庭的经济状况远远低于对照组家庭,残疾人家庭中家长的文化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家庭的家长。
残疾人家庭子女与对照组之间学生问卷调查的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在“你常感到你的家庭与别的家庭存在很大的不同吗”、“你经常会为家中的事情而担心吗”等调查题目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均为p<0.01,说明残疾人家庭子女与对照组之间在这些问题上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统计结果表明,更高比例的残疾人家庭子女认为自己的家庭与别的家庭存在很大不同,且经常为家中的事情担心,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这个调查结果是沉重的、令人担忧的,这也正是造成残疾人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重要主观原因,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首先,由于家庭中存在残疾成员,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不能主动融入社会。调查过程中,有的残疾人家庭子女谈到,自己从没有去过同学家玩耍,更不敢邀请其他同学来自己家来玩儿。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家庭与别人的家庭不一样,担心被人嘲笑,怕别人瞧不及自己。
其次,不规范、不适当的社会救助方式和行为,虽然缓解了残疾人家庭及其子女在物质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摆脱了生活的困境,但是,却使之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压力,加重了他们的思想负担。如媒体的频频曝光,让残疾人家庭子女一遍遍地反复叙述自己家庭的悲惨境遇,就好像在一次次地揭开他们身上的伤疤;为了表达感谢的诚恳,他们向施救者反复鞠躬、不断说着感激的话,甚至是磕头下跪,所有这些都在不断地伤害着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救助后,他们变得不敢穿漂亮的新衣服,不能吃档次较高的食物,在学校不能学习不好、不能违反纪律,否则,就会受到别人的非议和自己良心的谴责。
再次,对于那些被人遗忘的以及那些因自尊心极强而拒绝接受救助的残疾人家庭子女,他们只能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独自品尝生活的疾苦和承担家庭的重担。
我国的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一些爱心人士在关注残疾人的救治与就业、残疾人家庭的条件改善、残疾人子女的求学等问题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没有完整的救助计划和方案,这些救助行为还停留在随意的、自发的、不确定的状态,没有达到普遍性和制度化的程度,甚至对残疾人家庭及其子女的心理产生了新的、更大的伤害。
学校心理支持系统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残疾人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残疾人家庭子女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们学会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也要对正常家庭的孩子进行同情、关爱、理解等方面的教育,不歧视残疾人及其子女,以平等、正常、普通的方式对待他们。(2)面向残疾人家庭子女开展心理健康专门辅导。如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拓展训练课外兴趣活动、心理体验夏令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给予残疾人家庭子女以帮助、启发、引导和教育。(3)面对个别残疾人家庭子女存在的特殊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专业的方法和手段缓解他们的压力,防止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
首先,指导残疾人家庭子女正视家庭残缺、经济困难的现实。“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对家庭状况的严重性和不可控性有充分的认识,并从思想上接受它的存在,勇敢而乐观地面对生活。其次,引导残疾人家庭子女建立良好的心态,将家庭困难带来的压力变成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不抱怨、不消沉,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用实际行动为改善家庭未来的状况作出努力和做好准备。再次,重视对残疾人家庭子女进行社会交往能力和技巧的指导,教给他们一些调节情绪、缓解和释放压力的方法,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建立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残疾人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让残疾人家庭子女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向上、快乐、阳光。
[1]潘光莉.从社会排斥视角看残疾人的就业状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蒋玉芝,吴携春.试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