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设计的功能性与多样性之初探

2011-08-15 00:45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广场建筑环境

李 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近十几年许多城市已 经把兴建广场当作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当今的中国城市在向花园化发展,很多城市广场被当成了休闲绿地,观赏性成为它的首要特征,而城市广场最重要的人文特质是它的交往性。广场被不同的人使用,产生的意义会不同,无论人们来这里的动机如何,广场的一切存在都会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影响,而人作为广场中的主角,其行为又会对广场环境产生作用。纵观设计成熟的欧美城市广场,尽管不同的广场所发挥的性能不尽相同,但共同的特征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这种精神内涵又是能够被广场中的多数人群感知到的。

一、广场的多重功能性

最初绝大部分广场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处在交通枢纽的位置,人流在此形成交汇。现代城市大广场多数情况也是由于主要交通干道交汇在一起而不得不开辟出广场的结果,其承担交通中心的作用是首要的,其次才派生出其他的功能属性:行政中心、休闲、审美、交流等等。广场大小及其功能性质取决于它在城市中的位置与环境、相关的主体建筑与主体标识物以及其功能等的性质,而现代城市广场愈来愈倾向于综合性的发展。因此按广场的主要性质可将之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娱乐广场等。广场环境与人类行为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会伴随空间和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城市广场作为道路的交叉口,它与周围建筑、道路及其他景观相互关照,与周边建筑的实用功能相互补充,使城市形态与市民活动空间更加从容;广场作为市民的户外活动场所,即提供了世俗生活的平台,也传达了城市文化精神与时尚生活理念;同时,广场也承受了城市的历史和未来。

城市广场作为市民户外生活的场所,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求应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

因此,场地内或周边建筑设施内应具备供人等候、交谈、会友等空间及辅助设施,布局与设施使用应当符合人体比例与尺度,方便宜人。同时根据环境心理学的分析,环境中还要考虑到个人占据一定领域的心理需求,以及喜好观察他人或被人观察等习性,方便产生交流并获得信息。

二、广场的地理特征

雅各布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充满活力的广场同样拥有丰富的多样性。有些设计师在广场设计中只考虑形式美感,不顾及地域差异,我们经常会看到南方某沿海城市的市政广场与北方某内地城市广场设计形式趋同的现象。纬度的不同,导致城市间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差异,这些城市的植物类别也不同,城市中广场的形成机制和特色一

定是多样化的。因此,广场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设计师要善于洞察场地特性,基于这些知识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设计出有意义的广场地形。广场设计中还要强调生态小环境的合理性,保证充足的阳光和绿化,为居民的户外生活提供宜人的空间环境。

三、广场的文化特征

(一)广场形态的历史变迁

由于我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受国际化潮流的影响,西方概念的广场被引入国内诸多城市。

有些地方城市广场模仿欧洲巴洛克城市广场的形式以追求宏大气派,背离了广场作为市民公共生活场所的基本特质,同时割裂了城市历史的文脉,丧失了不同地域的独特气质。城市广场环境是融合各种要素、系统和功能的混合物,且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自身。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方式随社会发展而变,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更新,这些都会导致城市广场设计目标与条件的改变。城市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蕴含着生活于此的世代人们的情感与故事,在城市中的广场上,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社会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和愉悦,还有城市历史与精神的体验和感悟。

(二)广场周边的建筑风格特征

“一个城市的文明特征第一印象便来源于城市的建筑”,广场的职能与设计风格会随着周边建筑的不同而定位有所变化,它们与该区域其他景观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在此系统中,人的相关行为诸如健身、休闲、娱乐、聚会等内容交汇于其中。因此,广场的职能定位和形态设计应充分尊重周边地域的建筑内容、风格和空间体量。而目前我国的城市广场,设计师往往很少深入调研周边建筑实际情况,广场脱开建筑环境随意建造,导致千篇一律、个性化缺失的单调现象。

(三)广场的文化特征

广场的设计在尊重周边建筑风格和其他景观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发展,广场的建设不但要承载城市的传统文化,还要将时代精神注入其中。广场的文化特征一方面离不开所在区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另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那些历经千百年的社会洗礼而留存于人们思维和生活习性的特质,这些都决定了城市中广场的格调和气质。好的广场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记忆,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文化的体验。罗西说,“记忆是城市的灵魂”,记忆同样是城市广场的灵魂。一处没有记忆、没有故事的广场是表面的、僵硬的、无生命力的。对于大多数普通市民来说,这样的广场是陌生的、与自己无关的,不能在情感方面取得共鸣。

(四)广场所容纳的人员及生活特质

在特定广场的使用过程中,不同的人会发现蕴含其中的各种价值,并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设计时应考虑到广场中人员的复杂性,尽量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人作为广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人们的领域意识与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每个广场潜在光顾人员构成的差别,会在本质上决定一处广场的人文特征、基本形态和气质。广场人员构成还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迁,其复杂性需要设计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才能真正领会特定广场中市民的主要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也才能设计出符合该特征的广场环境。而广场不仅要关注强势群体,更需关注弱势群体,使每一个个体人都能平等的享有广场所营造的户外生活的丰富体验。

(五)广场的结构和设施

广场环境的形态和身居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及行为方式是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并随着相互作用而不断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最恰当的状态。人工环境的价值在于人的使用,成熟健康的广场蕴含丰富的市民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又离不开人际交往。设计师们在进行广场设施的设计过程中,都考虑了安全、舒适、方便的实现各种设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因此便出现了设施模式化,甚至连人的行为在这些设施的局限下也变得大同小异。但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对人的行为与空间关系进行分析,还要研究因人的存在而形成的情景和社会关系在内的各种情况,这些都是广场设计的前提。E.霍尔在他的著作《看不见的纬度》中将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昵距离 、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广场空间的结构与设施的尺度直接影响人与人交往的距离、方式和心理感受,单调、空旷的广场妨碍相互交流,使人际距离疏远,功能与尺度等设计不合理的广场往往是那些空旷无人的场所,久而久之,这样的广场因为人少僻静,甚至会发展成蕴藏各种犯罪的温床。

此外,好的广场设计还应具备良好的经济性和城市生态发展的总体格局,能够顺应自然

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尽量做到就地取材,在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选择方面,注重节省建设和后续管理成本等现实问题。

[1]王湘君.从理性的起源走向辩证的终极——读《辩证的城市》有感[J].新建筑,2002.3.

[2]张斌.城市广场的叙事解读[J].新建筑,2006.3.

[3]俞孔坚,万钧,石颖.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J].新建筑,2004.4.

[4]李昊,冯伟,陈景衡.意蕴的生成——广场环境的艺术性初探[J].新建筑,2005.2.

猜你喜欢
广场建筑环境
布鲁塞尔大广场
广场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广场办公
论环境雕塑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