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杨 宋湲 王霞 胡天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提高黑龙江省文化软实力,推动黑龙江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实现黑龙江省的跨越式发展,应是我们每一个主人思考的重要课题。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域的身份与名片,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地方文化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地方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方文化通过地方形象予以表现,地方文化作为地域的精神产品,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和长远的。地方文化也是一个地域重要的精神支柱、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等汇集成为地方文化软实力。因此,不断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不仅能使人们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还能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使人们精神风貌昂扬向上,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的、本土的、独特的文化,才有可能是中国的、世界的。黑龙江地方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构成了多元的文化特征。当前,倡导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内容之一。
黑龙江皮影是极具地方性的特色的戏曲,其整体风格不同于中原或南方一代的皮影戏,而能自成一派。黑龙江皮影的人物造型、服饰特点、细节纹饰等处理手段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黑龙江皮影文化的研究,是在对黑龙江皮影考察和整理的基础上,研究黑龙江皮影的历史渊源、形态特征和未来发展,更好的把黑龙江皮影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使这种文化成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进而让黑龙江皮影文化真正成为黑龙江省文化的一个特色、一个品牌,一个地方文化符号。
据史书记载,皮影起源于中国,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
黑龙江皮影也称此地影,由河北乐亭随着闯关东的百姓传入白山黑水的黑龙江省。经历了上百年的沧桑岁月,融合了南北方不同的文化,皮影艺人为满足东北百姓审美需要,大量吸收了黑龙江当地方言和民俗的丰富营养,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借鉴东北二人转、单鼓、民间小调的腔调,粗犷豪放,逐渐形成具有东北特色的皮影戏。
黑龙江皮影保留了北方渔猎文化、原始萨满文化的深厚内涵,在造型中保存着大量的元素符号,体现了北方先民天体与星辰信仰、灵魂与精灵信仰、萨满教灵禽崇拜、山林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及民间世代相传的阴阳生殖崇拜、祈福求祥信仰等古文化思想。
黑龙江皮影作为民间艺术门类,与众多民间艺术诸如年画、剪纸的造型方法相同,也属于平面造型的一类,但其造型艺术又不同于二维平面造型民间艺术,也不同于三维立体空间造型的泥塑、面塑艺术,左汉中先生把皮影的造型概括为“既具有空间的构成因素(具体有高、阔、进深的主体),又具有时间构成因素(随着时间、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造型活动。”黑龙江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观轮廓挺拔简约,内部镂刻精细传神,“外简内繁、以简统繁”,栩栩如生。传统影人为八寸到九寸不等,特殊影人有一尺二寸或更多尺寸,人物造型真实、自然、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皮影的“头茬”(头饰)造型具有东北少数民族人物细眼、长鼻、尖嘴等形象特点;“戳子”(服饰)造型融合黑龙江特有的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朝鲜族七少数民族服饰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黑龙江皮影制作传承华夏皮影的工艺,从选皮到影人成形,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订缀等八个基本步骤,材质的选用在皮影制作过程里,占很重要的地位。传统皮影材质多为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南方皮影多使用牛皮,北方皮影多使用驴皮。而黑龙江皮影的材质受到东北地理位置和民族习惯影响,鄂伦春族的常用的袍皮在皮影戏使用,成为黑龙江皮影材质的特色。将皮料去毛、去血、浸泡,刮好泡亮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撑在木架上,阴干而成,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黑龙江皮影的色彩是皮影造型形式美的补充,皮影色彩观念受到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影响,五色对应五行。宋代《武林旧事》“灯品条”曾记载“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皮影的用色基本以红、黄、绿、黑、白为主,体现了传统色彩的五色观,以黑和深色为主调,通过光的照射,形体清晰,色彩浓艳,强烈醒目,装饰性较强。皮影敷色使用传统颜料,以的藤黄、铜绿、品红为主,采用中国民间年画的浓墨重彩的着色方法,常运用补色,或高纯度的色彩搭配,对比强烈。皮影的绘制常以高纯度固有色分填平涂、多次烘染,使色彩浑厚沉著。每一个皮影人物都有一个主色基调,大面积为主色,只在袖口等其他部位以主色调的补色进行装饰,并以镂线凿孔计白,自然调和,从而获得艳丽明快的色彩效果,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装饰性风格。
黑龙江皮影作为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术,人物形态充满装饰纹样特征,其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的手法与风格。皮影的形态是通过艺人操控、灯光配合和布幕效果才能发挥出来的,只能上下左右活动,不能进行前后进深表演,这也就要求皮影纹饰必须具有高度装饰化、韵律化的特点,使观赏者在平面性中感受到形体感和空问感。皮影的雕刻刀法以镂空为主,雕刻出多种形式的图案花纹。最常见的花纹有雪花、梅花、水纹等图案。衣饰图案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形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加强了花纹的装饰趣味性,镂花图案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式,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东北地区迎来发展的绝佳时期,东北独特的人文地理山川湖泊也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黑龙江皮影代表着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格,是传递地域信息的载体。在旅游者的眼中,地方的风土人情往往是由那里独特歌舞表演或戏曲节目显现出来,可想而知,黑龙江皮影的文化发展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综合研究和整理黑龙江皮影文化体系,进一步研究其文化的特点,同时考察北方旅游、影视、歌舞、餐饮等产业的需求定位,将研究成果融入新的环境里,形成富有民族风格的现代新颖的资料体系,使民族风格更好的融入现代艺术当中。
树立文化就是地方名片,就是地方灵魂的观念。一条河(黄河)、一碗面(拉面)、一本书《读者》是兰州的城市文化符号。能否让黑龙江皮影文化成为黑龙江文化的符号,也是有益的尝试。因此,我们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契机,充分彰显黑龙江皮影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独特形式等个性特质,使其成为黑龙江特有的宝贵文化财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魏力群.民间皮影[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孙楷弟.傀儡戏考源[M].上海:上杂出版社,1952.
[5]李跃忠.影戏[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6]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