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波
西式园林景观设计平面化,大尺度的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了装饰品,让我们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而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点景”在园林造景中起到很大作用:几个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
中国有关园林最早记载,始见于殷、周之际的“囿”和《诗经》所咏的“园”。从公元十二世纪开始,建都今北京的辽金元明清各代都致力于西苑(今三海)建设,清初又在热河营避暑山庄,清末则有北京颐和园。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国立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运用种种园林植物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园林,改善环境质量,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潮流。加上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新技术、新材料在各领域的普及应用,这不仅为现代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想和物质基础,同时也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传统园林的植载设计以模拟自然为主要原则,以繁茂的乔木为主要的基调树种,不讲究成行成列,往往是三五株为一组,树形追求虬枝枯干,浓荫蔽日,运用少量的植物来象征天然的森林植被。在观赏树木和花卉时,还按照形、色、香、果而拟人化,赋予它们不同的人性和品格,如松树傲雪长青、竹清高正直、梅花坚韧高雅、柳树阴柔摇曳、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等。而且,植物的搭配还讲究吉祥寓意,如“金玉满堂”是指宅前种植金桂和玉兰。“槐荫当庭”是指“中门有槐,富贵三世”。
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思想文化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园林的气质趋向细腻:石观纹、色,水也有了地表地下、天然人工相连的复杂关系。最理想的就是将大自然引渡入园,使园中山脉与自然山脉相通,使园中水体与自然水体呼应。(2)园林在士人生活和人格价值中有了全新的内涵,“流咏太素,俯赞玄虚”(嵇康《四言诗》)是士人园林勃兴的目的。使之环境与山水易合,园径用材又多于建筑呼应,加上“雨泽苔生,绿缛可爱,草木茂盛,青葱欲浮”就更是“秉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了(王维《山水诀》)。(3)将自然的片段纳入生活。裁山剪水、移柳植花,“树石云水,俱五正形”、“树有大小,丛贯孤平;扶疏曲直,耸拔凌亭”(南北朝萧绎《山水松石格》)。利用建筑曲线和山石树木的起伏变化相呼应,使动态变化中更富层次效果,勾画出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意境。(4)诗、书、画、乐理与园林融合,和世俗人生活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始于此。建筑属于“造”、“作”,“同”是主要的大特征,但有了与植物造景的密切结合,则育化活用,生出许多变数来。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点景”是其中重要的技法之一。“点景”意为:抓住园林绿地中每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的景象,再结合文化艺术的要求,进行高度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点出景色的境界,使观赏者有更深的感受。
“点景”可以强化自然环境和自身景观。从建筑场论的角度来看,“点景”建筑首先在构图上占据了“力场”的中心点,对它的经营和处理,可以起到控制全局,画龙点睛的作用。 植物“点景”可以改善和再造环境景观构图。通过对现有环境特征和景观构成作出正确的分析评价,扬长避短,对环境景观的构成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外部形态的加工和再造,以获得最佳的环境景观构图效果。如个园中的“松鹤亭”,立于假山之上的亭匾额只有书写鹤亭二字,但百年古松,树枝虬结耸立一旁,就起到了很好的再造点景的功效并隐喻主题。起到了化沉重为轻盈,化呆板于空灵,是一种“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的妙用。
传统园林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结合的一种造园形式。而景观作为一个近代才出现的概念,一般来说园林可以作为景观的早期形态,相对园林来讲,景观的概念更为宽泛,园林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还属于建筑环境艺术的范畴,但到了现代,景观的概念涵盖了园林,其范围更加宽泛,成为一个跨历史、跨学科、跨空间和跨、地域的概念。
传统的园林和现代景观都是人们改造所处环境、营造新环境的结果,它们的差异是历史赋予的。传统园林一般为贵族服务,个人喜好、趣味及修养在园林美学中体现明显。而现代景观主要出现在城市,投资较大,范围广,主要是依公共环境艺术的特点建造而存在。现代景观是服务于大众的,它所服务的对象比传统园林更广。当然,现代景观设计也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的精华,将它们与现代人的审美和创作形式、手法、材料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更多符合当代需要的景观。
在现代建筑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表明,观赏者与建筑及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可变换的联系,这使建筑的景观构成不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构图,而同时具备了现代建筑科学的理性认识。其中“点景”正是根据建筑行为学的分类原则和观赏者与建筑环境景观之间可变换的行为特点,通过建筑环境景观构成之外任意点的观赏者的视景构图变化,对建筑环境景观的组合机制、空间构成和成景手法的整体的动态研究,也是观赏者感知和认识建筑环境景观的第一步。“点景”技法要求重天然,不强为,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势利导地完善表现诗情画意,要着意为之,无意出之,使点景艺术达到不留“斧凿痕”的境界。
所谓自然的建筑,不是用天然素材建造的建筑,当然也不是往混凝土上贴天然素材的建筑。建筑必须是紧密接近场所的事物,当某个事物与它所存在的场所产生幸福的联系时,我们就会觉得它是自然的。自然是某种关联性,自然的建筑,就是与场所建立了幸福联系的建筑。场所与建筑幸福的联姻,场所了自然的建筑。
当我们将建筑作为表象来捕捉时,已经将自己抽离了场所这一具体而真实的存在,漂浮其上,仅靠视觉和语言来把握。在混凝土上添加一些装饰,用这种方法摆弄表象,就可以随意创造出“与景观相协调一致的建筑”。我们所要做的是更加的挖掘建筑内部的精神,与所处存在的文化肌理,而不是将建筑和景观简单的融合,这反而是一种割裂。
根植于场所,与场所相连,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建筑,不是作为表象,而是作为存在。赖特曾断言,激进派建筑史扎根于自然的建筑。他说,一定不要忘了“激进”(radical)和“根”(radicel)这两个词有着同样的词源。而建筑本身作为一种精神载体,中国四合院的环境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亲和的理念。建筑环境与它本来的地域文化传统有关,每个城市有它的特点,建筑起最重要的作用。
[1]李根.中国园林植物造景艺术观念的发展对现代植物造景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0.
[2]李冬梅,张建哲,陈允世.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寺庙园林[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
[3]鞠晓玲,梁芳.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
[4]杨雅娟.简论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本质[J].宜宾学院学报(理论),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