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宴君
(李宴君: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高速进行,各大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也被提上日程,在钢琴教学中,变以往单纯的技能培养为审美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和实行。在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的独特审美体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钢琴艺术之美,激发他们创造优美的钢琴艺术作品的兴趣,也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演奏技巧和训练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实现培养高素质现代化人才的最终目标。
钢琴教学中的审美主要来自于学生的音乐审美,是指学生在欣赏、传播、创作音乐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想象、联想、理解并创造美的能力,可将其简要概括为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首先是感受美。所谓感受美,即指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所获得的,对于音乐作品中调式、和声、音色、速度、力度、节奏、旋律、音高等方面的美的感受,是审美能力获取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其次是表现美。所谓表现美,即指学生在对音乐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想象和内心的实际感受通过适当的技巧和方法,最终转化为音乐作品的能力,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必经之路。
最后是创造美。所谓创造美,即指学生通过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获得按照自己的音乐创造意识来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钢琴审美能力中最为高级的阶段。
除了上述三方面内容外,钢琴审美还包括诸多内容,不过总的来说,想象美是感受、理解音乐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将所感受到的音乐美加以升华,最终获得更加美好的感受和形象。
审美教育是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作为素质教育和主体以及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工作的时候,不能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演奏技巧之上,而是要兼顾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对音乐的美感和思想进行主动领会和感受,让他们懂得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如果脱离了审美教育,就会偏离钢琴教学的核心目标,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真正提升。
在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教育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首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获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体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并实践理论知识的热情,为其音乐审美能力的真正提高提供坚实保障。其次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原则。这里所说的主体指的是学生,客体指的是教学手段和内容。想要坚持这一原则,就必须要顺应学生心理、生理发展阶段以及学习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要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的艺术之美,聆听和演奏练习的不断进行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通过聆听来广泛的欣赏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在不断的聆听当中,学生能够对音乐进行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均衡、对称、有机统一等活动模型逐渐适应,最终形成对这些模式的敏锐感知能力。
可以说,敏锐的听觉感知能力有利于学生审美感受的提升,帮助他们更好的把握音乐的形式美,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要求他们进行不断的联系,以便提高钢琴演奏的实践技能。只有将聆听与演奏练习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音乐审美的个性思考,进而获得独到的审美体验。
钢琴审美的培养离不开钢琴技术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应做好钢琴技术的教育,做到技术与审美“两手抓”。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除了要强调速度和触键感的同时,教师也应采取相应的方式实现二者的融合,通过钢琴乐曲中的节奏音色、和声等因素进一步发挥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理解和认识钢琴技术训练的重要意义。
音乐形象属于美学问题的一种,它包括主观存在的视象、听象以及客观存在的声象。其中,声象指就是声音形象,在一些国外的研究论著中,还包括了曲调形象和音响形象。当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音乐声象的时候,能够产生听觉映像,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听象”;如果学生能够在自己脑海中引起视觉表象飞浮现,则是前面所提到的“视象”。
在各类艺术作品中,钢琴所具有的音乐形象表现力较强,柔和的节奏让人忧伤、舒缓的旋律让人平静,强烈的节奏让人紧张,这些都是钢琴作品所传递的音乐形象与音乐思想。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音乐形象的感知是是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有规律的、有步骤的帮助学生正确了解音乐形象,同时还应配合语言的解释,向学生传递相应的技巧和要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作品所要传递的审美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效率。
进行名作讲解是钢琴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其原因就在于优秀的钢琴作品大多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能够将艺术美感更好的传递给受众。另外,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熟悉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审美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名作讲解的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二次构思能力,以便加快他们的经验积累,形成综合感悟能力。
学生的个性是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喜好和性格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对同一作品进行学习与欣赏时,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也不尽相同,而这种个性化的感悟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这种个性化体验,帮助他们广泛的接纳各类钢琴作品,避免一味灌输“官方”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要对学生的这种个性进行启发,培养他们创造性的应用自身个性来使用自身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钢琴作品。
对于音乐背景的教育也是钢琴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些经典的钢琴作品中,往往饱含着深刻的人文、历史和时代特征,对于这些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领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情感,在丰富他们文史知识的同时,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得到提升,最终形成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到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的能力。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的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钢琴教学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实践。教学目标的转换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审美能力,还能通过审美能力的形成,带动学生钢琴技能的提高,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广大教师应注意对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并以此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将审美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深入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既能欣赏钢琴作品中的美,又能创作具有较高美感的钢琴作品的高素质人才。
[1]繆丽华.高校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浅析[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9.
[2]程鹏.浅谈如何在钢琴教育中注重审美教育[J].黄河之声,2011.2.
[3]王严岩.如何提高中国钢琴教育的素质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7.
[4]张茵.在钢琴教学中提纲审美教育[J].艺海,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