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心颖
(程心颖:西昌学院艺术系,讲师,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的教学与研究。)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上古原始壁画可以看出,那时的先民们就已经非常重视色彩地运用了,似乎与色彩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常用“丹青”二色来指代绘画。佛教传入前的中国远古人物绘画确实只用红、黑等有限的几种颜料来敷色作画,以致形成色彩单纯、画风古朴的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原始绘画以简约的造型、单纯的色彩和稚拙的技巧来表达先民的本初信仰和愿望以及对于美的诉求。岩画是原始绘画的代表,是古人类凿刻或者绘制在岩穴、岩面上的图像、图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它是原始文化的一种载体,亦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源头。岩画在造型上仅把握人、物的基本形态。不少岩画往往把一些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组合成一幅画面,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纯用图形重叠、垂直投影的画法,着重于物体的平面表现。用色以红色为主,偶尔也用褐、黑、白等色。作画者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把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而且大都不画五官,运用这些简练概括的图像描绘出生活的真实图景,既形象又生动,跃动着本真的情愫和生命的活力。
解放后在广西发现了花山岩画,其代表作是《祭祀舞蹈图》。在山崖下面的开阔地上,近两千人翩跹起舞。作者采用红色平涂法绘出舞者的剪影轮廓,以赤褐色山麓背景和绿色植物作衬托,使人物群像显得格外鲜明。画面人物相似复沓,构图饱满,场景宏大。人物造型简拙,用色不多,动感强烈。风格粗犷、质朴、清新。全图洋溢着热烈的情绪和浓郁的祭祀氛围。可以想象,祭祀中人们的歌声、乐声、舞步声与江流的潺潺声、围观群众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响遏行云,激动人心,那是怎样的一个盛大而又欢乐的场面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原始人类在农耕文化相对稳定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烧陶技术。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器物的实用功能而有了较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于是便有意识地对古朴的陶器加以美化和装饰。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匠们就把纹饰和色彩绘涂在器物上。器物图案多样,色调和谐,颇具装饰性和审美性。在原始陶器中,最能代表其装饰艺术水平的当属彩陶了。
所谓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泥坯上,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绘制美术图案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日用器物。
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著称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是我国先民的杰出创造。半坡类型的彩陶出现在仰韶文化早期,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半坡彩陶以红底黑彩的《人面鱼纹盆》最有特色。陶盆以红彩绘内壁,对称的鱼纹与人面纹组构成一幅人鱼共处的奇异图画。人面纹居于主体部位,头顶有鱼尾形状的纹样,额头及嘴下颌处涂黑,嘴两边的对称鱼纹和耳饰鱼纹类似。图画极富想象,手法夸张,表现了原始先民对于生殖的崇拜(鱼象征多产多子)。
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了氏族成员在喜庆节日里欢快起舞的动人情景。整个陶盆以橙黄作底色,内壁绘有三组舞蹈人物,用红彩平涂成剪影,再以平行竖曲的红线将其隔开。女舞蹈家们身姿优雅,体态轻盈,手牵手翩跹起舞,动作齐整,一片和谐融洽气氛。从中可以感受到上古子民乐天忘忧的闲情逸致和洒脱多样的休闲生活。作品构图空灵均衡,人物造型简括生动,画面清新亮丽,显示出仰韶文化时期高超的陶绘技巧,无愧为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彩陶和岩画,既是远古人类生产生活、部落征伐、宗教信仰乃至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真实记录,又是充满稚拙情趣的凝聚了先民聪明才智的极其珍贵的艺术作品。它们为中国美术史谱写了动人心弦、独放异彩的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文学艺术十分繁荣。这时出现了一个新的画种——帛画。
帛画是战国秦汉时期神仙道化思想的产物。其时人们相信来世和鬼神,故十分看重墓葬,墓葬之风于是盛行。为了彰显死者生前的荣耀以及对来世的祈望,墓葬绘画便应运而生。因载体为帛,故称帛画。
能代表帛画艺术成就的作品应为197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T形帛画。
汉代帛画比起战国帛画来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古帛画的一座高峰。其中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最令人注目。帛画以宏大的场景和众多的人物,展现了封建贵族家庭追悼死者的盛况。T形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段落,分别代表天界、人世和阴间。天界部分以女娲为中心,辅之以太阳、月亮、扶桑、嫦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等。真是日月交辉,神灵云集,弥漫着神秘而祥瑞的气氛。天界与人间相接的部分是天门,天门门阙处有司阍和神豹把守。中段描绘墓主生前的生活:华盖下站着一位体态肥硕身披锦绣的贵妇。她头向前倾,背微驼曲,动作庄重缓慢。贵妇前面跪着两个献食的佣人,身后有三个侍女。画面四周双龙绕壁,用以衬托死者的身份、地位和奢侈豪华的生活。这是画面的中心,也是作者描绘的重点。稍下是祭祀场面,家属设宴为死者送别。画面最下部为阴间,合欢鳌背上站着大力神,双手擎起大地,孔武有力。整个画面既将天上、人间、地下,又将神、人、兽自然而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内容丰富,布局合理,表现出高超的构图才能。色彩除朱红衬底外,还配以黑、白、灰、石青、石绿、朱砂、赭石、蛤粉等矿物质颜料。色彩之丰富,为此前的岩画、彩陶、帛画所仅见。全画想象瑰奇,设色浓艳,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了汉代早期重彩绘画的艺术成就。
壁画,是指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性图画。
早期的壁画绘在宫殿、衙署、坛庙等建筑物的墙壁上,美术史家把这类壁画称作宫殿壁画。1979年底在秦宫廷遗址上发现了一批比较完整的宫殿壁画。这些壁画是《车马图》、《仪仗图》以及一些几何纹样。《车马图》共7幅。图上的骏马,动作神态生动而夸张,用枣红、黑、黄三色,与兵马俑风格近似。
秦汉厚葬成风,衍生出了墓室壁画。它是画在墓室四壁、顶部或墓道、甬道两侧的绘画。内容多反映死者生前的生活,亦有历史故事、神灵百物、日月星辰等。
现在能见到的是在咸阳秦宫遗址出土的秦代壁画残片。“据《秦都咸阳故城遗址的调查和试掘》中的报告,在咸阳故宫遗址中发现的壁画残片多用红、黄、蓝、黑绘成。近年在陕西咸阳窑店大队牛羊村秦都咸阳一号宫殿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壁画残片(约440多片),这些残留的壁画均为图案纹样,用黑、赭、黄、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颜色绘制,以黑色用得最多,其次是赭石色和黄色”。
汉代壁画是汉代绘画的主要形式。传世较多且具艺术价值的主要还是地下的墓室壁画。西汉中期卜千秋墓室壁画中表现羽化题材的《升仙图》是一件代表汉代绘画水平的作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太阳等罗织其中,物象众多而奇异。壁画对线条的运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色彩运用也自有特点:以朱砂为
基调,辅以淡赭石、石绿色,甚至出现了以往绘画中从未用过的浅紫色。它们将画面烘托得热烈、明快而又和谐。
从原始岩画、彩陶,到战国西汉帛画,再到秦汉壁画这一漫长时期的绘画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由最初岩画、彩陶的红、黑、黄、白到帛画、壁画时期增加了石青、石绿、浅紫等颜色,这不能不说是色彩运用的一大进步。尽管如此,色彩在此时的绘画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其刻画物象的手段主要还是以线勾勒,淡彩渲染。但就是这些以线为主、简单敷色的作品,却为其后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线条造型和随类赋彩的基础。至两汉之交佛教与佛教绘画的传入,才使我们古老的传统绘画及其色彩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英爱萍.中国绘画艺术[A].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