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东
“武侠”是功夫电影的专用名词,“武”指的是功夫动作,“侠”指侠义精神。高尚的理想和令人赞叹的功夫动作再加上幽默、离奇、感人的故事情节,就组成了功夫电影。就功夫电影自身的形成历史过程而言,中国功夫电影的发展和兴盛,首先直接受到的是戏曲和武术的影响,其次功夫电影作为中国动作电影的最初形式,在中国影史和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得益于千百年来侠义小说的风行,每一次功夫电影电影的浪潮,都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武侠小说有着很大的关系,金庸、梁羽生和古龙,他们的作品都直接带动了功夫电影的兴起。
早期功夫电影大多改编自《水浒传》、《七侠五义》等古典章回体小说,故事内容也都是百姓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直到上海的明星公司于1928年出品了《火烧红莲寺》之后,才正式开启了功夫电影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 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香港的电影工业逐渐复苏,大量的电影工作者从内地来到香港,这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最初的繁荣期。当时最火爆的系列功夫电影就要属《黄飞鸿》,永远都是关德兴出演黄飞鸿,石坚出演和黄飞鸿作对的恶霸,曹达华饰演梁宽,这几位主要演员,已经成为香港观众心目中恒久不变的经典人物。
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犹如一颗耀眼彗星划过国际武坛上空,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71年,李小龙返港后为香港嘉禾主演《唐山大兄》,以310万港币票房破香港影坛纪录,带动了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市场。随后,《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死亡游戏》等作品先后进入影视圈,轰动世界影坛,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从而使中国功夫电影又进入了第二次高潮。
1973年,李小龙去世后,香港出现了后“后李小龙时代”,而成龙的出现则填补了李小龙之后的功夫明星的空白。成龙早期电影以《警察故事》系列为主,也为他奠定了武术动作片的地位。随后在摆脱了李小龙时代真打实战、血肉模糊的“真功夫”框架后,在其中加入了其他元素,特别是喜剧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嬉皮士”功夫套路,表现出的武与侠似乎就缺少了严肃性,但是这样的变革似乎更适应时代的潮流,更适应电影观众的观赏趣味和价值观念。进入九十年代后,凭借《红番区》和《尖峰时刻》系列,终使功夫电影重站好莱坞的山头,并且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武侠热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也使成龙功夫电影走向了世界。
在内地,八十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中断了三十余年的功夫武侠电影开始复现。1982年,香港电影导演张鑫炎到大陆拍摄影片《少林寺》,启用了全国武术冠军李连杰主演,拍摄手法也有了很大变化,基本上不太采用蒙太奇剪接,而是采用长镜头拍摄整段的武打场面,把香港武侠电影的制作技术与经验同大陆的人文观念、意识形态相结合,将武林中的江湖恩怨呈现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并配上“真情、真景、真功夫”的宣传,使这部影片一上映便掀起了新派功夫电影的旋风,随后以“少林”等冠名的功夫片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影坛呈普天盖世的气势,影响近20余年,李连杰也由此成为新的“功夫皇帝”,成为继李小龙、成龙之后在欧洲备受瞩目的中国功夫明星。
进入21世纪,随着大众文化崛起,广大人民的娱乐意识复归,功夫电影又一次掀起了高潮。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2001年第73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获得全球奖最佳导演奖,奥斯卡10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四项大奖。由此之后的《英雄》、《十面埋伏》、《七剑》等影片先后进入欧美影坛并参与大量的影像评奖,中国功夫电影进入“好莱坞”时代。特别是影片《卧虎藏龙》还在美国引发了学中文的热潮,甚至有的学校将《卧虎藏龙》剧本当教材用。
2008年的夏天,一部有着太多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注定让我们无法拒绝。功夫、熊猫、玉皇宫、和平谷等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并融入好莱坞式的幽默运用到美国梦工厂拍摄的动画片中,好莱坞挖掘中国文化元素的敏锐眼光再次赢得了市场。2011年5月,《功夫熊猫2》再次席卷全球,随之而来是对影片的各种评论,但集中的观点就是“中国功夫、中国熊猫,但为什么不是Made in China”,“是中国文化被西方剽窃了还是我们根本没有能力保护我们的文化”等评论将中国功夫电影的发展推向了新世纪的风口浪尖。
功夫电影把武术与比较现实的故事情节、富有想象力的音乐及优美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它不仅传播了中国武术的技术技能,还传播着武术的底蕴和内涵、中国的语言、儒家思想、中国伦理道德等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和精神。因此,好的功夫电影可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武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队伍当中来。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它浓烈的东方色彩与民族特色,使它在中国拥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功夫电影成功的将武术由一种技术、技能提高到了艺术的高度,丰富了武打技击动作,这些努力为武术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底有多少人是通过观看功夫电影后知道了中国武术,喜欢上了中国武术,并且开始练习中国武术,这是无法精确统计的数据。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或是正在练习中国武术,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功夫电影成为武术宣传推广的得力渠道之一,将武术的独特魅力展示给大众,引起人们对武术的极大兴趣,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武术,并顺理成章的成为武术及周边产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武术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技击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必将被充分的挖掘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1982年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就曾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促进了武术和旅游业的繁荣。从此少林寺开始对外公开表演,少林寺也走上了“功夫经济”的道路,少林功夫这个名牌开始享誉国内外。2006年3月22日,酷爱柔道运动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专程前往少林寺参观,饶有兴趣的观看了少林武僧的训练和表演,并与少林方丈释永信共品禅茶。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到少林寺参观旅游,少林寺还以少林禅宗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础开办了少林禅宗音乐大典,更是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
“拍好华语功夫片,是对中华大文化的最好传播”(成龙)。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它不但展现了中华民族对技击术的理解和运用,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坚强意志、思维习惯、欣赏品味等特性。中国武术吸收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以德立武,追求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学会文武艺报效国家”的精忠爱国之心,更不用说中国武术所包含的儒家风气,道家傲骨和佛家禅义。近年来如何才能完美的诠释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成为许多武术推广者和武术业内人士棘手的问题,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功夫电影通过丰富的画面、富有想象力的音乐和具体的故事情节等可以跨越东、西方文化沟壑的手段,将武术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发展,方便观众挖掘武术文化深厚的内涵,使中国武术得以发扬光大。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拍摄的多部功夫电影让中西方观众强烈的感受到了武术在视觉与文化上的冲击力,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真正的中国武术,还感受到中国武术所背后蕴含的中国人民朴素的思想情感,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无限魅力。
1993年,美国权威电影机构在好莱坞“名人大道”镶入李小龙之星,美国时代周刊将李小龙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世纪英雄与偶像”。中国功夫电影的明星们在中国武术文化继承发扬和推广进程中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国武术文化的使者,功夫片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影片本身的意义,它既是推广宣传武术的一个典型范例,也是让国内外认识武术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起到巨大的作用。它倡导的追求正义、尊师重道,是对人的正面教育,同时对社会的安定以及积极发展都起着独特的良好作用。中国的功夫片并不只是一种让人们沉醉的白日侠客梦,如果不是从娱乐角度开看,而是从人性教化的角度来讲,武术的武德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李小龙、李连杰等明星所表现出来的轻生死,重大义,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都为许多人所效仿,功夫明星们所表现出的高尚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激发了人们的意志,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这对提高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振奋民族精神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从电影与武术开始结合以来,两者相互促进。不但推动了电影发展,也促进了武术普及和武术相关产业的发展。纵览中国功夫电影的发展历史和功夫电影的播放,为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使更多的海外人士知道了武术,了解了武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武术的热情,使许多的人因此走上了练武之路,同时功夫电影所代表的丰富武术文化的内涵, 使得武术中凝结了更多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并由此向世人生动的展示了武术的风采,使人真正的领略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1]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2]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小慧.浅析中国功夫明星的效应[J]搏击.武术科学.2007.
[5]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传者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