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传智
急性心肌梗死日趋呈现出发病迅速且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为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特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的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其中男58例,女36例,年龄42~78岁,平均(55.85±8.41)岁,所有入选病例均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01年修订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均具有溶栓指标,且无溶栓禁忌证。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情危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卧床休息和吸氧后定期进行心电图和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镁极化液和肠溶阿司匹林以及硝酸酯类和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而研究则在加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的药物联合治疗,给药方法如下:早期将尿激酶(吉林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3487)100万U加入到1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行静脉滴注,需在30 min内滴注完毕;在溶栓治疗12 h后将低分子肝素钠(云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1375)5000 U行腹壁皮下注射,每天注射2次,7 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改善,心电图很快恢复,心肌酶数日恢复正常。②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电图有所恢复,心肌酶恢复正常,但时间稍长。③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并发症加重,心电图改变出现反复,心肌酶出现反弹,病情恶化或住院时间延长。并以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表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组发现注射部位皮下瘀血1例,对照组发现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经减少或停止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往往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和损伤以及坏死,从而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状动脉栓塞等其他疾病,在临床上主要以胸痛和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为临床特点,并伴有心肌损伤和缺血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1]。急性心肌梗死具体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和休克以及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正严重威胁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案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愈的关键。
尿激酶是从健康人尿中分离的,或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2]。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效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以及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充分发挥溶栓作用。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类药物,具有持久性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是目前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新药[3]。其主要通过改变血液流变性和降低血液黏度以及维持血液正常流动而发挥抗血栓形成的显著作用。因此,两药合用后对于新形成的血栓具有起效快且效果好的优势。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无效率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1]汤丹灵,黄楚珠.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普伐他丁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3849-3850.
[2]魏文琦.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7-98.
[3]陈丽萍,周万先,武俊华.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3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11,51(2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