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
肝硬化腹水发生机制颇为复杂,而顽固性腹水突出表现为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肾血流量严重降低,使钠水排出更加困难[1]。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10年10月应用黄体酮、多巴胺与速尿联合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42例,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标准①临床确诊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合并大量腹水。②曾住院4周以上,经严格内科治疗,腹水持续存在甚至增多者。
1.2 一般资料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33~72岁,其中40~60岁36例,占85.7%。腹水存在时间4~11个月。本组有38例肝肿大,32例肝质硬,30例脾肿大,腹围80~105 cm,平均92 cm,伴上消化道出血10例,肝肾综合征6例,肝性脑病2例。
1.3 治疗方法42例均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常规利尿法无效后,再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多巴胺40 mg和速尿60 mg静脉滴注[按多巴胺5 μg/(kg·min)],1次/d,并加黄体酮40~60 mg/d,一次肌内注射。治疗期间均严格限水
(1000/24 h)和限钠(50 mmol/24 h)摄入。适当补充钾盐。腹水消失后停止上述治疗,仅给予常规保肝治疗及限钠和水摄入,42例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1.4 观察方法治疗前后每天测24 h尿量,每周检测2次血K+、Na+、Cl-、尿素氮、血浆白蛋白,并测量体重、腹围。另外行腹部B超,侧卧位B超腹水暗区最大深度≤2.0 cm为腹水消失标准。待腹水消失后停利尿法观察1周内腹水再发的例数。
2.1 多巴胺利尿法治疗前后临床动态变化半数患者用药3 d后腹水开始消退,平均腹水消失时间为8~24 d,3周内消退者36例,3周以上消退者6例。平均24 h尿量较本法治疗前增加1000~1500 ml,平均腹围缩小至70.2 cm,全疗程体重下降平均总量为(10.8±3.8)kg,脾肿大者均有不同程度回缩,原有的并发症也相应缓解或治愈,停止利尿法治疗后一周腹水复发18例。
2.2 多巴胺利尿法治疗前后血电解质、肾功能及血浆蛋白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利尿法治疗前后血生化改变(±s)
表1 两组患者利尿法治疗前后血生化改变(±s)
治疗前治疗后P值3.50±0.73.30±0.6>0.05血Na+(mmol/L)134.60±4.5126.31±2.5<0.01尿素氮(mmol/L)6.67±1.37.30±1.1<0.01血浆白蛋白(g/L)血K+(mmol/L)24.90±4.632.50±5.6<0.01
治疗后患者血钠下降,尿素氮升高,但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且均于停止利尿治疗后1~2周后恢复至原来水平。
在肝硬化腹水时,有效循环血量较低,若不恰当地使用利尿剂,会使血液循环量进一步降低,导致肾血流减少、尿少、氮质血症及电解质失衡。低分子右旋糖酐通过扩管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及肾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充分发挥其渗透性利尿作用。多巴胺能改善肝病患者的全身血流动力学,增加肾血流量及排钠量,还能增加腹膜对腹水的回吸收,使速尿充分发挥其治疗效应,腹水蛋白随腹水量减少而得重吸收,同时还能降低门脉压力,避免大量腹水进入循环系统而诱发上消化道出血[2]。黄体酮能拮抗醛固酮对肾远曲小管重吸收钠,而引起利尿作用。本法利尿作用缓慢,腹水逐渐消退,尿量逐渐增加,不致引起血容量急剧减少和电解质紊乱。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血钾、钠常处于正常低限,严重者可有低钾、低钠血症,但患者体内均有明显钠潴留,故在治疗中应严格限制钠水摄入。治疗期间血钾无明显改变,血钠下降,可能与尿钠排出量增多有关,血尿素氮升高或能与低血容量有关。但在利尿停止1~2周内均可回复至原水平。此治疗方法不会引起不可逆的电解质和肾功能改变,在治疗期间应监测K+、Na+、Cl-及尿素氮的变化,适时补充电解质。本方法无明显副作用,亦不受更多条件限制,患者易于接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对症治疗方法。
[1]张伯伦,等.肝硬化腹水合理治疗的探讨.中华内科杂志,1998:12.
[2]熊振模.等肝硬化腹水症发病机理和内科分型治疗.临床荟萃,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