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我国首个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挑战5000米深度成功。一位75岁的老人,虽然没能到达现场,却一直凝视着直播大屏幕。他就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的徐芑南。
徐芑南,浙江镇海人,1936年3月生,是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副总工程师、研究员。1953年,徐芑南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系。本来,他的毕业设计做的是水面舰船,可分配到船舶研究所后,却被派去做潜艇模型的水动力试验,接着又接受了水下潜艇结构的研发任务。当时,徐芑南连潜艇的真实模样都没见过。事有凑巧,正好国家要求年轻知识分子下连队当兵,他就主动请缨,前往青岛的潜艇基地当了一名舰务兵。
从潜艇基地回来后,一项“主持卡箍联接可拆式深海模拟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和建造”的任务就落在了徐芑南的肩上。在3年时间里,徐芑南和课题组成员在加工制造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的支持下,自行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国际先进结构形式的压力筒设备。上个世纪70年代,徐芑南又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层、定比压力的新结构形式,并建成了我国最大压力筒设备及系统……
国际海底环境管理局规定,某个国家要申请某一海洋区域的预先开采权,就必须有载人潜水器获得的样品和图像作依据。因此,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可以为获得更广阔的“蓝色公土”赢得先机。上世纪90年代起,徐芑南任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大深度无缆智能型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的副总设计师,以丰富经验成功完成该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载体系统的研制。1992年起,徐芑南同时还担任了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总设计师。
2001年1月,我国决定研发载人深潜器。在立项前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可当时他已快66岁了,按国家863重大专项总设计师要求,年龄不应超过55岁,科技部特为他破此先例。但徐芑南的家人不同意,因为徐芑南身患心脏病、高血压,还有偏头痛,且一只眼睛已仅存光感。可徐芑南说:“我一思考潜水器的问题,头就不痛了。还是接下这个任务,让我感觉舒坦。”最终,家人同意了。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列为863计划“十五”期间重大专项,即现在的“蛟龙号”。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声学系统就碰到了难题。徐芑南让所有人都来一起帮忙解决问题。后来,发现问题出在没有考虑到母船的噪声,仅一周工夫,在船上就把问题解决了。以后只要碰到问题,不仅来自各单位的研究人员都会全力以赴,连船上的大副、船员,以及工人师傅都会来帮忙出主意……
在交流过程中,徐芑南特别提醒记者:“要告诉读者,‘蛟龙号’可是咱地地道道的‘中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