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日益暴露出对地方性的乡土教学的严重滞后,因追求共性的课程多而彰显个性的课程少及对地方性课程开发重视及选修课程设置不够,造成学生严重的知识营养不良,特别是对地方性的乡土民俗了解的知之甚少,因而在绘画创作时造成内容贫乏,缺乏当地久远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而失去地域和历史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为了改变当地的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观念,真源直取,彰显出客地域文化的真迹,显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色,让学生有范可本,有物可摸,溯本求源体现个性特色,“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在地方课程泥塑课程教学中大力加强地域文化教育,开拓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手、眼、左右脑及肢体协调发展作为议题发表个人初浅的见解。
1.了解泥塑的性能和起源。
泥塑是运用湿润松软的黏土,从里到表,从粗到细,渐次加工而成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在农村中学,它取材简便,随便田间地头都可抓取黏土,因可塑性强便宜学生操作,是训练学生手、眼、脑协调发展的很好的课题。中国泥塑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年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长汀河田和南山有新石器时期所出土的黑白陶器皿中,明显地看到塑造的圆雕或浮雕的饰物装点在器物的耳、盖、纽、腹等部位,古代福建虽所处闽越蛮荒之地,但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长汀早在唐代就设置为汀州府,文化经济非常发达,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都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称,是中国最美小城市之一,出土泥塑文物非常丰富。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挈机,学校加以重视,开办乡土民俗-泥塑活动室,为学生有效开展泥塑兴趣活动提供了良好必备的场所。
2.认识泥塑的艺术特色。
原始的先民能使单一的物象复合化,显示类型化的美,能把不同形象的物品经过加工琢磨,变成相同的形象,显示同一的美,具有蒙昧的原始审美意识和趣味;封建社会泥塑的风格多样,有飘逸、超脱的,有简练、雄健、深厚、富有装饰性的,有细腻﹑完整的手法塑造雍容博大﹑丰润饱满的;还有洗练概括﹑夸张与变形,表现纯朴自然和简洁的民间风格。总之艺术特点能注重意境的表达和传情写神,以新颖的构思和形式美的构图表达形象。在塑造型体局部和整体中很注重曲直、方圆、肌理等造型对比,增强感染力,以追求立意巧妙、造型精炼、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掌握这些艺术特点对于初学的中学生不管理解和操作都具有较大的难度,但这理念可贯穿学生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他们潜移默化,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3.注重泥塑的操作训练。
原料:选用可塑性好,无杂质的粘土。用水润开、渗入适量的棉花,用木棰捶打,使粘土与棉花自然渗融在一起,拍成方块,放入阴室或塑料袋内保存待用。工具有以下几种:大、中、小压子一把(用木或竹等材料削成前尖后钝的形状,再用细砂打磨光滑)。三角形铁刀一把,削制泥形用。拍泥板一块,可选质地好的木料制成长约30厘米、宽约4厘米、厚约1厘米的长方形木板,两面都用细砂打磨光滑,四角磨圆,主要用于拍打泥塑的大形,如身体的大形,衣袖的大纵面等。托泥塑木板一块,要求选用一块平整的普通木板打磨光滑即可,它的用途是代替雕塑台,把它放在桌上,在它的上面做泥塑。塑造的步骤:一头、二身、三手。先作头,当头部塑造约有六七成以后添加身体大形,并深入刻划,最后做手。塑造方法:捏——用手捏出大的造型,注意型体的比例、结构、动态,把形归纳为大的几何形状,或长柱形、或半圆形等。塑——用工具拍、削、压、滚,刻划出细部、细节并将表面压平、滚光。造型的总要求是:一情,要含蓄、内在;二俏,要有形式美的追求;三稳,重心要准,作品要安定稳重。泥坯干燥后,再用细砂将泥型打磨光滑即可。学生操作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因人施教,点拨提高,重视探讨研究发现,结合课堂教学和以每周一次的兴趣活动加以强化训练,多练、苦练、练快、练好,联系实际多学、多看、多问、多思、多做,從简单到复杂、从单个到群像的塑造逐步完善制作技巧,经过辛勤的艺术劳动、探索、认识、实践,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手感、眼力,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发展,提高了艺术素养。
4.精心准备题材的选用。
教学时可选择当地的民间历史人物的资料翻印成册,了解熟知它,以便在泥塑中进行人物内在人格魅力再造,长汀文风雍厚,人杰地灵,涌现一批光彩照人的历史人物:如陈剑,汀州陈姓始祖,唐大历年间任汀州刺史;钟全慕,汀州钟姓始祖,唐代任汀州刺史;王捷,宋代汀州人,字叔平,宋真宗赐他“神武将军”的称号,被人们誉为“富国先生”。马顺(1421-1496)字德良,长汀四堡人,明成化十七年升为都察副都御使;罗良,字彦温,汀州罗坊人元末著名的将领,元顺帝授予光禄大夫兼内劝农防御使,封为晋国公。刘国轩(1628-1693)字观光,汀州四都人,是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将之一,死后封赠光禄大夫,太子少保。黎士弘(1618-1697)汀州濯田陈屋村人,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三十六岁中举人,曾任布政司参政,号称“黎青天”。上官周,汀州南山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画坛巨匠,著有《晚笑堂画传》等,汀州人黄慎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孙中山的祖籍在长汀居住了四代,后迁往广东。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写道:“三百年前,我是福建汀州人。”长汀是客家首府,从晋代以来,成千上万中原汉人-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灾荒,纷纷南迁,定居于汀江流域,垦荒造田,薪火相传,形成汉民族独特的一支-客家。尔后,无数客家人又从这里起步,顺着八百里滔滔汀江水不断向外迁移,播衍海内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盈盈江水向南流,铁铸艄公纸作舟。三百滩头风作浪,鹧鸪声里到潮洲。”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汀州古城,深深地烙上了客家的应痕,洋溢着客家人吃苦耐劳、奋斗不止、开拓革新的气息。“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水口中学边的汀江渡口曾是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度江的遗址,而附近的梅迳、美溪是何叔衡遇难、瞿秋白被捕之处,长汀是革命圣地,具有红军入闽第一仗遗址长岭寨,也有也有二万五千里长征起始点的第一村中复村,城内更有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的博物馆、县级红色政权云骧阁、中央苏区第一所红色医院福音医院、红四军司令部和政治部旧址辛耕别墅、周恩来住处中华基督教堂,有汀籍开国将军杨成武、傅连长、叶青山、刘昌、吴岱、何廷一、张日清、林接彪、罗洪标、钟池、涂则生、涂通今、彭胜标等。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泥塑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绝的题材,认识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尘封的往事和风云的历史人物,让奋飞的思维拌着手中飞扬的泥块,通过归纳和提炼,以点、线、面、体、质的塑造,突破时空的局限,以飞跃、升腾、飞翔、前进视觉个性形象,彰显浓浓乡土历史文化情怀。改变应试观点,让中学生在直观具体的触摸中锻造出灵巧的手感和多向灵活的头脑,真源直取,彰显客家文化,为学生打下坚定的个性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