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速率感知与业务模式对3G及LTE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1-08-09 02:53程锋杜金宇何训杨鹏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1年8期
关键词:数据业务联通中继

程锋,杜金宇,何训,杨鹏¹

(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北京 100032)

与以往2G移动通信相比,3G及LTE主要特征表现为高速数据网络与丰富的数据业务,从客户与运营层面分析,核心改变在于无线上网速率感知与业务模式的变化。上网速率决定着用户的上网体验,而业务模式是否能适应业务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运营商在未来数据业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事实上,影响3G及LTE未来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终端商合作及发展水平、网络质量等,这些已经引起移动公司的重视。而上网速率感知影响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是间接的容易被忽视;而对业务模式变化来说,涉及到移动作为网络运营商未来的定位,有许多种声音,即运营商在产业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所以,本文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作为未来影响3G及LTE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讨论。

决定用户上网速率感知的因素包括无线侧接入带宽、传送网带宽及IDC接入速率与接入方式等,决定业务模式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构建适应业务发展与竞争环境的产业链关系。本文主要对影响上网速率的因素和适应业务发展环境的业务模式进行分析。

1 影响上网速率感知的几个因素

1.1 中国移动无线带宽压力相对较大

无线宽带发展离不开带宽,由于移动用户基数庞大,频率资源有限,带宽压力对中国移动的影响要比对联通和电信的影响大得多,如表1所示移动2G频率资源比联通或电信都要紧张许多。

表1 移动频率资源压力

而且移动2G无线网络利用率往往在70%左右,所以带宽压力要高于联通和电信许多。3G的商用以及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使得用户数据业务需求倍增,但是,TD-SCDMA并没有很好的起到承载数据业务的重任,使得许多数据流量仍然在2G网络上承载,这样,就造成2G数据流量压力更加巨大。据年报数据,2009、2010年数据流量分别为486、1031亿兆字节,增长率达到112%。

1.2 移动数据网络网间中继带宽较低且受制于人

网间中继带宽主要指的是移动与电信、联通的数据网络互联互通的带宽。

互联网的上网速率由众多因素造成的,但是由于多数网站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托管在电信和联通的IDC中心机房,用户上网是一个端到端的过程体验,如图1所示,移动用户如果通过TD网络访问新浪网,需要经过TD无线宽带接入,移动城域网络,移动与电信联通的网间中继,才能访问到新浪网。即使移动3G无线接入速率在2Mbit/s左右,而LTE的无线接入速率达到了100Mbit/s,用户上网速率感知并不见得比联通512kbit/s甚至更低接入速率的用户上网速度快。移动数据用户访问国际网站同样要通过网间中继,因为移动自身国际出口仅占整个国家出口中继带宽的3%。

图1 移动用户上网示意图

目前移动与联通的网间中继是70Gbit/s,与电信的中继带宽是45Gbit/s,拥塞很严重。可以说,移动用户上网速率感知的瓶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网间中继带宽。

1.3 IDC接入网站数量少用户上网绕圈大

如前面所讲,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绝大多数网站或直接接入到电信、联通IDC中心,或者通过社会上的IDC中心接入到电信和联通的网络上去,而且大部分都同时与电信和联通的网络相连,以此保证用户上网感知良好。据统计,65%的内容商与电信相连,34%与联通相连,移动只占到1%左右。

与电信、联通IDC中心相比,移动的IDC刚刚发展,这样移动用户上网只能绕大圈才能登录想要上的网站。

2 改善用户上网感知速率的几点措施

改善移动无线用户上网体验,从网络方面,需提升三方面的能力。

2.1 协调发展无线宽带网络,满足用户上网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发展和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用户无线带宽的需求增长非常迅速。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5亿,而笔记本拥有比例已经接近电脑拥有量的20%,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无线使用互联网。

所以,改善移动用户上网体验,首先要大力发展无线接入网络。在当前环境下,移动公司为了满足用户无线上网需求,一方面稳步发展3G网络,另一方面需对各个网络(2G/3G/WLAN/LTE)协调发展,将数据流量分流到速率较高且承载比例较低的3G,WLAN网络上,减轻2G网络的压力。同时,积极进行LTE网络测试,并尽快商用,联通的HSPA可以达到14Mbit/s甚至更高的速率,同时拥有更多的产业链支持,尽快发展LTE网络,才能继续保持移动信息专家的品牌,保证网络质量这一核心竞争力继续领先竞争对手。

2.2 积极提高中继带宽,弥补用户上网瓶颈

提升网间中继带宽的办法,可以积极探索,笔者建议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移动公司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对TD网络的支持,利用行业监管部门对电信和联通的影响,增加与电信和联通之间的中继带宽。其次还可以利用互联互通的政策与手段,积极与电信和联通进行磋商,增加网间中继带宽,保证用户上网体验。另外,通过互换资源的手段,分析自身在无线网络的优势,通过共建共享资源、网间结算优惠,以自身的资源换取增加网间中继带宽。

不管怎样,移动公司需要高度重视网间中继的重要性,在LTE还未商用之前,积极寻找多种方式,努力提升网间中继带宽,这也是移动目前IDC建设不足、传统互联网资源缺乏的条件下,提升移动用户上网体验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2.3 加大IDC建设,提升网站接入数量

加大IDC建设可以减少移动用户上网路由。

移动加大IDC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该加大自身IDC的发展,通过低价等促销策略吸引社会网站使用移动的IDC进行主机托管,重点不是通过IDC赚钱,而是让更多的网站在移动的网络里运行,从而增强用户的上网速率感知。

另一方面应加强与社会上IDC互联(如万网等),加大营销力度,甚至免费建设中继线路也在所不惜,从长远发展和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这样,才能在未来移动用户发展中,在移动数据业务高速增长的今天,及时弥补自身短板,占领发展的制高点。

3 业务模式因素

3.1 移动公司业务模式回顾

中国移动于2000年推出移动梦网,作为与CPSP合作的平台。这一模式发展至今,也经历了许多变化,笔者大致回顾了一下梦网的发展历程。

3.1.1 开放的移动梦网(2000~2005年)

2000年,中移动推出移动梦网创业计划,移动梦网作为整合CPSP的平台,与CPSP签订协议,运营商代收费,帮助内容服务商进行业务计费和分享营销渠道,同时与CPSP按照大概15/85的比例分成。

这种模式的优势:一是以合作的方式调动了产业链的积极性,吸引众多商家参与;二是解决了一些小SP的计费与营销渠道,降低了进入门槛;三是业务模式清晰,便于整合相关内容资源。

但是这一阶段由于初期SP不规范操作导致了许多问题遭到用户投诉和媒体曝光,移动公司从2004年开始逐渐收回数据业务用户管理权限,并在2005年年底完成了数据业务管理规范的制定(DSMP),实现对短信、彩信和WAP等业务的综合管理。

3.1.2 整合的移动梦网(2005~2009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出台包括DSMP在内的一系列增值业务管理规范,逐渐收回了对数据业务用户的管理;移动开始涉足内容服务,独立运营某些移动增值产品;加强与有实力的内容提供商深度合作。

这一阶段,依托移动梦网,中国移动将数据业务分为旗帜产品、重点推广产品、基础迁移产品和要关闭产品,针对某些推广产品,如移动音乐、移动IM(飞信)、移动邮箱等,独立开展运营;针对某些推广产品,加强平台建设与跨国合作,如移动搜索与外部的合作,游戏平台的推出,与银联成立联动优势开展支付业务合作等等。

3.1.3 构建面向无线宽带的业务模式(2009年至今)

在3G及LTE时代,随着产业链的发展,移动独立主导产业链已经比较困难,业务合作模式也更加多样化。从业务和产业链的角度看,3G或者LTE网络改变的不仅仅是接入带宽,同时业务更加丰富,业务合作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运营商、终端商、内容商既是合作关系,又相互博弈争夺资源,下面重点讨论面向无线宽带的业务模式。

3.2 面向无线宽带的业务模式分析

从全球的数据业务发展来看,主要国家移动数据业务发展都非常迅速,日本NTT数据业务收入占比接近50%,2010年数据ARPU首超语音ARPU,Verizon的数据业务收入也已经超过30%。根据统计,当宽带移动用户渗透率超越20%时,将带来数据业务大发展。图2展示了2006~2009年中日美3国数据业务收入的对比,可以看出3个国家数据业务收入增长都非常迅速。

无线宽带网络与智能终端快速发展的时代,颠覆了以往运营商主导的业务模式。我们根据价值链中角色不同,将业务模式分为终端厂商主导、业务内容商或SP主导和运营商主导3种类型来分析。

图2 中美日数据业务收入发展

3.2.1 终端厂商主导的应用程序商店

手机智能化的趋势为终端厂商整合内容开启了一扇窗口。2008年3月,苹果公司对外推出了应用开发包SDK,供免费下载,以便开发者针对iPhone、Touch等苹果手持终端开发应用程序,用户直接使用信用卡缴费而非运营商代收费。7月14日,下载应用已达800个,下载次数超千万;2010年8月数字被刷新为超过25万个应用,下载超65亿次,目前已超百亿次。

分析苹果商城模式,苹果商城参与者主要为苹果公司、开发者、用户,通过开放开发平台,利用终端客户群体,构建免费+收费下载的商业模式。据统计,苹果商城72%是收费,28%左右免费,与之对应的Goolge的Android Market 有约64%的免费应用。苹果商城应用最多是书籍(17%),其次是游戏(14%)和娱乐(11%);大多数使用者会从免费升级为收费。苹果公司利用收益分成的方式与开发商进行合作,苹果负责提供开发包,营销和代收用户费用等服务,从中获取30%收益,开发者获取70%的收益,每月App store从应用中获取超过2亿美元的收益。

可以说,App Store是苹果完成从终端厂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的一次完美战略实施,类似的案例还包括诺基亚正在推出的Ovi Store,Google的Android Market,都是从手机操作系统和终端开始整合价值链,其优势在于终端集成能力强,用户较为广泛,劣势就是用户范围受限。就目前业务整合情况分析,终端厂商对游戏与应用软件的整合能力较强,对其它需要持续服务的产品整合能力较弱。

3.2.2 内容商或SP主导的业务模式

内容与应用提供商目前主要利用应用程序商城或运营商门户进行推广与销售。随着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移动互联网公司实力逐渐增强。参照传统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模式如阿里巴巴、百度等,都具有非常强的业务整合能力。

这些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对市场需求把握准确,反应灵活,同时,和运营商、终端商只面对部分用户开展业务不同,内容商可以同时向所有用户开展业务,而且还可以很好的利用终端商或运营商渠道如应用程序商城去推广产品。所谓主导在这里主要指品牌吸引力和产业链的话语权。以内容商为主导的业务模式,通常从业务资源入手整合价值链,一般有独立的计费平台和营销渠道,独立进行运营,运营商仅提供通道或少量服务。

3.2.3 运营商主导的业务模式

图3所示是移动互联网的运营商主导的产业价值链示意图,如虚线方框所示,在运营商主导的业务模式下,运营商除了管道外,还掌握了门户资源、业务和计费支撑平台,同时积极进行内容整合,拥有内容定价等资源和权力,是产业链的最大受益者。移动运营商通常通过门户进行资源的整合,如NTT DoCoMo的i-Mode,中移动的移动梦网等,但是随着宽带业务的发展,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应用程序商城的普及,运营商也在调整现有模式如收入分配方式、收费方式等使之更便于整合资源并适应消费者的使用和消费习惯,如移动MM就是学习苹果应用商城的一种新的尝试。

图3 移动产业价值链

宽带数据业务多种多样,移动公司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整合资源,发展业务,从而取得最好的效果。

从业务分类来看,中国移动个人信息类业务可分为娱乐类、沟通类、学习阅读类、生活类(含位置服务与移动支付)、商务类和通用类等几大类别。如果用二八原则分析,20%的业务占到总互联网收入的80%,另外80%的业务属于长尾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却是互联网有益的组成部分。运营商并不适合所有业务都深入去做,可以集中资源,努力发展或者整合20%的投资效益好且移动具备发展能力的业务,而80%的长尾业务交由社会资源去发展,图4是关于业务整合能力分析图,就此产业链业务整合能力进行列表分析,整合能力可以从开发能力、产业集中度、资金实力、用户集中度与使用偏好等方面分析。

面对移动互联网业务整合的新形势,中移动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既要合纵又要连横。

所谓合纵,即要在重点业务领域,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独自开发或与有影响内容商合作独立运营,打造杀手级应用,包括目前的移动IM、移动邮箱、无线音乐、手机阅读、资讯等以及未来的手机视频、物联网行业应用、部分位置服务的行业应用等。

图4 业务整合能力图

另一方面,所谓连横,就是发挥智能管道作用,开放与完善计费平台、业务平台与营销平台,灵活的分成模式,运营商整合资源但不参与内容商运营。两种业务开展模式可以从品牌上有所区隔。

独立运营与广泛合作两种方式并不矛盾,移动互联网未来一定是一个逐渐开放的平台,合纵与连横应该是相互补充,不断发展共存的。

猜你喜欢
数据业务联通中继
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交通项目评审及交通大数据业务简介
风起轩辕——联通五千年民族血脉
一张图读懂联通两年混改
微信搭台“联通” 代表履职“移动”
考虑中继时延的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5G:电信联通的生死攸关之时
中继测控链路动态分析与计算方法研究
分组域数据业务的停复机优化
Nakagami-m衰落下AF部分中继选择系统性能研究
综合话音和数据业务的GSM频率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