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美
WHO将母乳喂养作为儿童生存、保护、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全球大力提倡,发达国家从80年代开始,母乳喂养率已回升,而我国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并成为我国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讨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提高母乳喂养率,从而提高儿童生长发育因素。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人民医院分娩的妇女,其中年龄20~29岁530例,30~34岁50例,35~40岁10例。
设计调查表格,由专业人员进行追踪调查,对回院进行健康检查的0~4个月婴儿及母亲采取随机抽样以问卷形式进行,共调查590人。喂养方法调查:母乳喂养(BF)指不添加任何代乳品;混合喂养(MF)指除母乳喂养外添加不等量牛奶、奶粉或辅食;人工喂养(HF),指出生后完全牛奶或奶粉喂养。
产妇人数590人,分娩总例数590例,顺产391例,占66.27%;剖宫产199例,占33.73%。低体重儿20例,占3.40%。农民90例,无业109例,职员165例,干部85例,其他141例;文化程度:中级以上112例,高中295例,初中154例,小学29例。
0~4个月婴儿营养发育、健康情况等以母乳喂养为主,混合喂养次之,人工喂养最差,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0~4个月婴儿不同喂养方式比较情况
各种影响因素如早吸吮、母婴同室、产房母子皮肤直接接触、新生儿住院用过奶瓶、本院工作人员培训情况、产妇出院前测试情况、孕期接受母乳喂养知识教育情况,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明显。见表2。
表2 母乳喂养因素及行为干预效果
虽然大多数产妇都懂得一般的母乳喂养知识,但通过开展产前孕妇培训进行母乳喂养干预,可使孕妇更进一步掌握了母乳喂养的科学知识,知道增加吸吮次数,可促进母乳分泌,乐意接受按需哺乳。
为了提高院外4个月母乳喂养水平,我们追踪了590例婴儿。通过家庭随访、入户调查、行为干预、健康检查及科学育儿学习班的指导,保持和提高了母乳喂养率水平,见表3。
表3 母乳喂养院外追踪调查结果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母乳喂养率明显回升的同时,80年代间,我国的母乳喂养率却急剧下降,并成为我国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主要受西方医学的影响,医院的管理制度和医务人员的知识、态度、技术不利于母乳喂养[1],还受国外奶粉的冲击、社会条件欠缺、健康教育知识工作薄弱等。90年代以来至今,我国的母乳喂养率明显改观。为实现WHO和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婴幼儿喂养策略》建议生后6个月内完全接受母乳喂养的目标,了解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已是势在必行。
表1显示母乳喂养是婴儿理想食品,92年以来,我国已创建947所爱婴医院[1],因利于医院管理,又使母亲和婴儿受益并受到最好的服务,因而各级地方政府、卫生部门要创造利于母乳喂养的大小环境,大力支持当地开展创建爱婴医院工作。
大多数健康孕妇都具有哺乳的能力,但真正成功的哺乳则需要孕妇身、心两方面的准备措施[2]。故要保证孕妇、产妇的合理营养,身心愉快、充足睡眠,提高抵抗能力,做好乳房保健,尽早开奶,按需哺乳,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等[3]。
利用辐射式的健康教育—家庭—社区—医院,讲解孕前、产后保健,母乳喂养的好处、喂养技巧、哺乳期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树立正确的母乳喂养意识,让孕妇母乳有信心和责任心,积极主动配合,创造有利的条件。
[1]刘湘云,林传家,薛沁冰,等.儿童健保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5-79.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
[3]陈雪梅,陶素侠,刘春平.产后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1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