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玲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云南 昆明 650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和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调节功能存在障碍,除血压波动明显外,还容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1]。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的发生频率常随患者年龄、心血管病变程度和基础血压的增高而增加,最易发生在患者体位突然改变时,是造成老年患者晕厥和昏倒的重要因素之一[2]。目前,临床上老年高血压尤其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合并OH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为了解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压药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对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卧立位血压进行测量,观察其血压变化情况。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防治中心收治高血压病患者75例,男62例,女13例,年龄71~89岁,平均年龄(72.6±3.2)岁。75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有:冠心病31例,糖尿病19例,脑血管病13例,老年性心瓣膜病10例,心律失常2例。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在2个月内不同时间进行3次检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是已确诊为高血压正在药物治疗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1999年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本组患者收缩压下降25~70mmHg,舒张压下降10~34mmHg,;心率增快16~42次/min;症状主要以眩晕、视物模糊、恶心、站立不稳、步态蹒跚、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另外随机选取26例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采用立式水银血压计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测量,血压测量前休息5~10min后立位测量2次血压,每次测量间隔时间至少在30s以上,然后取2次血压平均值。测量卧位血压时平卧位休息5~10min后测量卧位血压,站立后测量即刻(0min)血压和站立位2min时血压同样也是2次取平均值。连续测定3d,取3d血压平均值作为分析血压值[3]。
目前国内外对于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本文采用的判断标准是:患者体位改变时,会使脑血流灌注不足,并且出现动脉收缩压下降2.6kPa(20mmHg)以上或舒张压下降1.3kPa(10mmHg)以上[4]。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和表2可见,与卧位血压比较,站立后收缩压呈现轻度下降趋势,而舒张压呈现轻度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卧位和立位收缩期血压下降水平明显(P<0.05),舒张期血压下降例数不明显;高血压组平均卧位和立位收缩期血压与舒张压水平的平均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卧立位下降水平[mmHg,(±s)]
表1 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卧立位下降水平[mmHg,(±s)]
注:与对照组比较,Δ P<0.05
组别 卧位 立位 卧位 立位 平均值卧位 立位对照组 128.4±23.7 121.2±24. 6 122.1±23.7 119.9±24.2 125.25±23.7 163.75±23.9 120.55±24.4高血压组 168.6±24.1 165.4±22.7 166.9±24.6 162.1±25.1 167.75±24.35Δ
表2 体位性低血压舒张压卧立位下降水平[mmHg,(±s)]
表2 体位性低血压舒张压卧立位下降水平[mmHg,(±s)]
注:与对照组比较,Δ P<0.05
组别 卧位 立位 卧位 立位 平均值卧位 立位对照组 82.2±13.5 84.2±14.3高血压组 114.4±14.2 84.7±14.3 81.6±13.9 83.7±14.3 81.9±13.7 118.4±13.75Δ 117.2±13.6 112.3±14.7 119.6±13.9 113.35±14.45Δ
目前,高血压已成为老年患者中常见疾病之一,可显著增加脑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大量临床试验结果已证实,治疗高血压的最主要措施就是控制血压达标,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体位性低血压(OH)是指患者从卧位或坐位变为站立位时心脑血管反射不能维持血压的一种现象[5]。目前研究认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衰老、营养失调、药物、及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或继发性自主神经疾病等[6]。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高血压和应用降压药物都可增加体位性低血压发病危险。由于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正处于退行性改变,从而使心房容量感受器和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产生退行性病变,心室舒张早期充盈不足,体位改变或使用药物可使心排血量减少,从而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出现[7]。造成体位改变的可逆性低血压的原因多为周围静脉淤血、血流缓慢、服用过度降压药或利尿药所致,所以当老年人体位变化时,其神经、血管和有效血容量来不及调整就会产生体位性低血压。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组卧位收缩压高于立位,而舒张压卧位低于立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显著。不过在临床上,我们发现老年人的血压本身就比较高,这是由于老年人的血压随着年龄的升高,血管壁老化,造成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力不断升高。因此在降压时不应当把降压的目标值与中青年人一样,老年人的血压应当稍高于中青年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因此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且老年人高血压常伴有体位性地血压的发生。但目前文献报道发现,体位性低血压合并高血压病因机制尚不明确,加之我们对疾病认识不足,不能很好防护,因此在首次诊断中极易误诊[8]。如不能详细询问病史及测量卧立位血压。本组患者就因诊断过程中病史询问不详,未测及时卧立位血压,分别被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心源性晕厥等,造成治疗不当,而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体位性低血压是引起头晕、摔倒、活动不便等某些并发症的原因。认真测量卧立位血压反应,对预防高血压患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成为可能[9]。我们的研究提示正常的老年人中很少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后则会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水平下降的现象,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测血压时不仅要测量卧位血压,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立位血压,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而更好的寻找适合老年人的卧立位血压值[10]。既保护重要脏器供血,又保证立位时血压水平不致过低,尽量减少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老年人摔伤及发生意外。
总之,由于高血压合并OH临床上老年患者常见疾病,作为临床医师密切关注这一普遍现象。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时,首先应当使血压达标从而降低心血管危险的同时,还要必须谨慎地平衡潜在的OH危险。关键是要有明确的诊断,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诊治和日常生活过程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避免由此引起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尽量避免应用多种可能诱发OH的药物,间断评估卧立位血压变化。日常生活中,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尤其长时间卧床者,亦可减缓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当出现症状时,尽快蹲或躺下。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躯体痛苦和心理压力,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1]吴晓萍,何方.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7,6(9):614-615.
[2]陆英,林杉,王新同,等.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致晕厥多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9):941-942.
[3]李华,李锐洁.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6):346-349.
[4]甄永存,杨立群,包曹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8(23):544-545.
[5]郭锦艳.老年性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例诊治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4(2):87.
[6]张桂哗,张蕾.体位性低血压及其护理[J].中国社区医生,2006,8(12):74.
[7]沈月秀.内科老年住院病人体位性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47-48.
[8]樊晓寒,孙凯,周宪梁,等.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20-224.
[9]吴海英,樊晓寒.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治疗的困惑[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3):3-5.
[10]樊晓寒,孙凯,王建伟,等.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10):89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