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31例临床分析

2011-08-07 06:22逊,吴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低度危险性肠系膜

卢 逊,吴 佩

(1.皖南医学院附属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普外科,安徽 芜湖 241000;2.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 普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来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对GIST的诊断已有了进一步认识。现将我院2002年2月~2010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GIST 31例报道如下,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6.3±2.4)岁,其中50岁以上26例,占83.8%。发病到就诊时间从6个月~5年不等,所有病例均经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证实。

1.2 临床表现 见表1。

表1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例次)

从表1中可见:食道间质瘤以吞咽困难,胃间质瘤以腹痛、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小肠间质瘤则以腹部肿块为首发症状,其次是黑便。而结肠间质瘤以腹部肿块和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肠系膜间质瘤和大网膜间质瘤以腹部肿块为首发症状。

1.3 临床诊断 见表2。

表2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例次)

检查结果食道间质瘤2例,消化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均见食道压迫占位改变;胃间质瘤15例,消化道造影检查15例,阳性10例,内窥镜检查15例,阳性12例,B超检查15例阳性7例,CT检查15例,阳性13例;小肠间质瘤CT检查8例,阳性7例,有1例小肠间质瘤所有检查均阴性,DSA动脉插管造影确诊;结肠间质瘤4例,灌肠检查阴性,CT检查阳性;肠系膜间质瘤1例,CT检查阳性,DSA动脉插管造影阳性;大网膜间质瘤1例,仅CT检查阳性。可见CT检查阳性率为最高。

1.4 治疗方法 全部3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瘤位于食道2例(6.4%),胃15例(48.4%),小肠8例(其中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25.8%),结肠4例(12.9%),肠系膜1 例(3.2%),大网膜1 例(3.2%)。瘤体直径1~24 cm。所有病例术中均未见腹腔淋巴结肿大、转移(术后病理亦证实无淋巴结转移)。具体术式为:食道下段切除2例,胃癌根治术4例,胃大部切除术8例,行胃楔型切除术3例;十二指肠空肠部分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1例,小肠肠段切除术8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大网膜及肠系膜间质瘤各1例行肿瘤切除术。

1.5 随访 随访时间6月~7年。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查、电话。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无复发。低度侵袭危险性4例,1例于术后3年复发,但因肿瘤较小(直径<1 cm),未再行手术切除,在观察中。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2例分别于术后1年及3年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术后情况良好。高度侵袭危险性15例,4例失访,4例死亡,7例分别于术后6月~5年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5例再次手术,2例在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至今存活。

良性肿瘤31例,失访4例,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年及3年复发,但因肿瘤较小(直径<1 cm),未再行手术切除,在观察中。余25例未发现有转移及复发现象;恶性肿瘤33例,失访9例,8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5年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4例再次手术(其中1例共行4次手术治疗),4例在进一步化疗中,至今存活,余12例未发现转移及复发(其中10例为低度恶性)。

2 结果

全部手术切除的标本都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6.5%),低度侵袭危险性4例(12.9%),中度侵袭危险性 10 例(32.3%),高度侵袭危险性15例(48.4%)。所检标本中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阳性26例(90.3%),CD34 阳性 24 例(77.4%),共同表达CD117和CD34阳性21例(67.7%)。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 1983年Maur[1]率先提出GIST的概念。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细胞,它不属于神经细胞却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是胃肠道慢波活动的起搏点[2]。该细胞是胃肠道中惟一表达CD117和CD34的细胞。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是否引起梗阻及表面是否形成溃疡等有关。首发症状常表现为肿瘤坏死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出现呕血和黑便,有时仅表现为贫血、恶心、呕吐、消瘦;其次为原因不明的腹部不适,腹痛或者可扪及的腹部肿块[3],部分病人可出现肠梗阻。GIST常见于中老年,无明显性别倾向,低于5%发生食管,39%~70%发生于胃,23% ~32%发生于小肠(与本组胃GIST发生率48.4%,小肠GIST发生率25.8%相当)。5%发生于结肠、直肠、肠系膜和网膜等。

3.2 诊断 GIST病人症状没有特异性,由于症状无特异性,且无特异的肿瘤学标志或实验室检查方法,故术前诊断率低。临床有意义的检查方法主要是影像学检查。消化道造影和内镜是最常见的检查手段,可能有助于确定GIST部位,但因GIST大多在黏膜下生长,胃镜、肠镜通常只能发现病变部位有局部隆起,但黏膜多光滑,不易取材,造成病理难以得到阳性结果。B超和CT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有助于发现腔外肿块,了解肿块和周围脏器的关系,本组资料显示CT检查阳性率最高,尤其是螺旋CT,快速、方便、无创伤,密度分辨率最高,可以三维重建及进行CTA检查,能直接显示肿瘤本身的大小、形态、密度、内部结构、边界,对邻近结构的侵犯也显示得相当清楚,同时还可以观察其他部位的转移灶,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DSA动脉插管造影对肿块较小且伴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最有帮助。然而上述方法均无法达到确诊的目的。本组病例术前均未确诊。对于GIST病人,术中的快速冰冻切片无法判断良恶性,且易造成肿瘤的播散,故不主张做术中快速病理。一般根据术中所见判断行相应的手术方式。最终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查。病理诊断定性主要依靠CD117阳性和(或)CD34阳性,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5]。本组病例 CD117 阳性率为 90.3%(26/31),高于CD34阳性率77.4%(24/31)。目前国际上对GIST都具有潜在恶性这一特点达成共识,认为不能简单地将GIST分为良性、恶性,而应按肿瘤的潜在侵袭危险性进行分级。Fletcher[6]推荐的GIST生物学评价表被广泛接受,见表3。

表3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

据此,本组病例诊断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6.5%),低度侵袭危险性 4 例(12.9%),中度侵袭危险性 10例(32.3%),高度侵袭危险性 15例(48.4%)。

3.3 治疗 手术切除是GIST的首要治疗手段[7]。手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应根据术中探查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多发或与胃壁广泛粘连的GIST应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胃肿瘤<5 cm的,切缘距肿瘤3 cm左右即可,靠近贲门或幽门的胃GIST应行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但切缘一定要注意是阴性;十二指肠GIST可行局部切除或保留胰头的十二指肠切除术,直径>5 cm,需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小肠GIST要求切除范围>10 cm以上的肠管,还要切除相应的小肠系膜,发生在结肠GIST可行左半或右半结肠切除术;直肠GIST怀疑高度侵袭危险性时,应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而低度侵袭危险性且肿瘤直径<2 cm时常可行局部切除术。发生在肠道外的间质瘤可行局部切除术(应尽量完整切除)。对复发和转移的GlST应再次手术切除病灶。GIST肿瘤体积大、质地脆,仅包裹一层薄膜(假性包膜),内部往往伴有出血和坏死,易破溃造成腹腔内种植播散。术中应严格执行无瘤原则,精细操作,以免肿瘤破溃。GIST血行转移多见而鲜有淋巴转移,故术中不主张广泛性或区域性淋巴结清除术,但需整块切除肿瘤。切除过程中,尽可能先处理静脉。GIST的生长特点是悬垂式,非浸润性,扩大性切除病灶对病人的预后并无影响。现在普遍认为GIST患者术后的放化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没有作用[8]。目前发现GISTs与kit激酶基因突变有关,伊马替尼(imatinib)是针对c-kit基因产物的分子靶点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酪氨酸磷酸化,阻止c-kit将磷酸基从ATP上转移,抑制启动间质瘤细胞过度增生的信号过程,阻断信号的传递,促使其凋亡而达到治疗目的。已成为公认的GIST一线治疗药物。近来sunitinib被推荐用于对格列卫治疗疗效不佳的GIST患者,sunitinib是一种新的多靶向作用于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其不仅拮抗由c-kit产生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且作用于与GIST有关的其他细胞信号通路。已被证明能延长抗甲磺酸伊马替尼患者的生存时间。Hopkins等[9]已开展2期和3期的临床试验,总之,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1]BUCHERP,VILLIGERP,EGGERJF,et al.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from diagnosisto treatment[J].Swiss med Wkly,2004,134(11):145 -153.

[2]唐军.胃肠运动起搏器-Cajal间质细胞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23(1):81.

[3]ROBERTS PJ,EISENBERG B.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nd treatment of operable diease[J].Eur J Cancer,2002,38(l5):37 -38.

[4]刘晓红,马大烈,吴丽莉,等.原癌基因 c-ki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77.

[5]万厚民,李强,李海,等.胃肠恶性间质瘤17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5):320.

[6]FLETCHER CD,BERMAN JJ,CORLESS C,et al.Diagnosis of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consensus approach[J].Hum Pathol,2002,33(5):459 - 465.

[7]揭志刚,谢小平,秦克旺,等.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2005,5(8):210 -212.

[8]JEAN JP,CHOUDRY U,MUZIKANSKY A,et al.The effect of surgery and grade on outcome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Arch surg,2001,136:383 -389.

[9]HOPKINS T G,MARPLES M,STARK D.Sunitinib in the management of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J].Eur Jsurg Oncol,2008,34(8):844 -850.

猜你喜欢
低度危险性肠系膜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中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联合应用效果
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分析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危险性感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五粮液低度白酒生产工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