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旺生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北京 100125)
中国南北各地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养猪之习性却大致相同。四川农家将饲养种公猪称之为“脚猪”。因为囿于传统的习惯,一般的家庭多不屑于此行业,因为业此者会明显地受到别人的歧视。饲养种公猪的家庭,大多属于贫穷之家或者残疾之流,为人所看不起。所以只有贫穷之家或者残疾之流,迫于生计,才会饲养种公猪。其收入根据配种的结果收取一定的报酬[1]102-103。李扬的《湖南宁乡猪之饲养与管理》一文记述湖南宁乡等地,情况也基本相同,即乡人不屑于饲养种公猪。饲养公猪者多为一些独身、鳏夫或者无业游民,对于公猪的饲养极其不负责任,有时所喂饲料连维持其体力都不够,至于培养公猪之遗传性能,就更无从谈起了。公猪多消瘦而欠强壮[2]220。关于配种方式,在四川,农家常常将公猪有牵行于周围各地配种者,也有坐等农户牵来母猪配种。公猪的配种半径大约为5 km左右,忙时有每日配种5~6次者。配种之时,母猪的主人须先行支付一部分配种费,至怀孕分娩以后,再另付酬金,酬金大约相当于出售乳猪500 g左右[1]103。而据李扬的《湖南宁乡猪之饲养与管理》一文记述,在湖南宁乡,饲养公猪的人自己并不饲养母猪,公猪纯粹是为了出租谋利,一日之中,可能交配数次。又由于乡村房屋零散,东家西家相距甚远。同一村庄,仅有公猪1头,常常东走西跑,每至一家,毫无休息,即行交配,对于所生后代影响非常大[2]220。对于种用公猪如何选择问题,四川当地在一般情况下,只是向饲养母猪的农家家中选购一窝中最小的公猪,其理由是重量轻,价格自然便宜,所需要的饲料也较少之缘故。用于饲养公猪的饲料与一般架子猪的饲料没有大的区别,大部分皆属于粗饲料。待饲养至5个月后,即开始配种,至10月龄或者1岁左右,即将种公猪去势,经过短期的肥育,即出售。选择小公猪作配种之用,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一来易于驱使、管理,所需的饲料较少,且幼猪交尾配种的兴趣较浓。由于上述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公猪的选择上,没有遵循选取较大体格的办法,以节约饲料为第一要务,所以不能达到后代遗传性能优化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农家的养猪业主要目的不是基于获得较多的肉食,而是着眼于不浪费一些人吃完后的残羹。长此以往,当一些国外的著名猪种纷纷引进后,中国的猪种产品性能远远低于欧洲猪就不难理解了。母猪在发育期间,饲料品质也是相当粗劣的,为节省饲料,常常粗劣到仅仅能够维持日常消耗的饲料都不能保证供应,配种的效果自然不佳。许振英先生曾经作过比较试验,将小母猪分成2组,一组以较优质的平衡日粮,另外一组则以农家常用的饲料进行饲养。结果分娩情况大不一样。待到第1次分娩时,第1组所产仔猪初生重均较大,每窝数目较多。第2次分娩时,差异开始缩小。
有关于母猪的选择,湖南宁乡一带遵循“遇猪查母代”的原则,购买小母猪时多要询问小猪之母亲的情况,说明他们意识到母猪的遗传性能对于小猪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公猪的性能则多不加关注。小母猪长至1岁左右,即开始配种。关于母猪的饲养,湖南宁乡一带多由家庭人口较多的人家饲养,因为需要较多的人手来照应,且剩余物稍多[2]219。富有的地主和贫困的佃农多不愿意饲养。富人不愿意养是嫌麻烦;穷人不愿意养是因为在小猪出生前后,必须提供较优质的食物,否则小猪出生后,瘦弱难以出售,而穷人家里连人都吃不上。母猪产后2周以内,常常饲喂豆汁和豆渣,以促进乳汁分泌。2周龄仔猪开始饲喂饲料,一般初期喂米粥,3周龄时,逐渐加上一些菜叶和米糠。虽然喂母猪多有较大利润,但是饲养成本高,一般人家因多种原因,还无法负担。即使是条件稍好的家庭,也仅仅饲养2~3头,多数情况下仅为1头,很少有饲养4头及以上者。小猪长至2月左右即开始出售。四川农家在母猪的饲养过程中,多不注意配种日期,何时母猪分娩,也多不知;母猪临产前才开始放入一些草料,以便母猪分娩后睡眠;其后数日,也多不过问,目的是为了防止惊扰,常常是已经产出多日,才始知仔猪若干,公母若干。由于中国本地猪多性格温和,母性较佳,故很少会导致小猪在哺乳期出现死亡的现象[1]103。
有关母猪的饲养,由于要考虑节省费用、尽量少消耗饲料,所以农民在饲养母猪时,除哺乳期外,一般所给饲料的品质比较低劣。四川等地多喂以蚕豆茎叶晒干后的蚕豆糠、红薯糠、米糠、麸皮,青菜叶,酒糟以及厨房的残羹,其他地区有的母猪饲料品质还不及四川。多半情况下,就是这种粗劣的饲料也不能足量。因此,非怀孕和哺乳期的母猪,多消瘦异常,等其再次怀孕后,情况才会开始改善。具体消瘦情况可以看出相应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四川一带的母猪,见图1-3,大多每年可以产2胎,全年均可分娩。不过上半年多在2—5月份,下半年多在9—12月份,产仔季节多是气候温和之时,哺乳期也就不会过冷和过热。
四川农家饲养的小公猪和小母猪如果不作留种用,多于1个月后或1.5个月后予以阉割。小公猪多半在饲养母猪的农户家中阉割;小母猪则多半在赶场出售时,在市场中阉割。有时公母猪均在市场中一起阉割[1]103。而据李扬的《湖南宁乡猪之饲养与管理》一文记述,在湖南宁乡,小猪如不留作种用,一般在1月龄前后即实施去势,手术较简单,凡养小猪较有经验的人皆可为之,常常不需要专门的兽医[2]221。
图1 民国西康黑猪
图2 四川内江猪
图3 四川小型黑猪
中国各地农家养猪与否,多与当地的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凡从事农业的地区养猪一般较普遍。近代某些地区,养猪从仔猪到供屠宰的猪,并不是由一个家庭单独完成的,而是由多个家庭接力式的饲养,最后出栏被屠宰。一般情况下,猪可以分为仔猪、小架子猪、大架子猪、催肥猪等几个饲养阶段。而一般农家饲养何种阶段的猪,经常是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关。四川省属于农业人口较多的省份,养猪也比较普遍。凡小康之家,均养母猪,待小猪长至1或者2个月时,即将仔猪与母猪分离,断乳,卖与贫农。贫农在饲养过程中,多给比较粗劣的饲料,且量也不足,经过2至5个月,成为中架子猪,予以出售。售出对象多为小佃农,小佃农给以粗料和农家剩余之物,目的是取得猪粪,用以肥田。数月后养成大架子猪,供出售。购入并饲养大架子猪者,一般是富农,此外还有一些农副产品加工者,如碾米厂、榨油厂和酿酒厂等,一般饲以副产品和谷类,进行催肥,经过2至3个月,即出售屠宰。这种类似于接力的饲养方式,自断乳至屠宰,大约需要6个月至2年不等。湖南宁乡等地,架子猪系指30~60 kg的猪,既非幼猪,也非肥猪。纯粹是为了培养猪的骨架,以作催肥之用。因此,这一阶段猪的饲料比较粗劣。每日饲料多为下等米糠,厨房所剩,及菜根菜叶等。催肥猪则是骨架已经长成之猪,且多向别人家购买而来,然后在短期内使其迅速成长,以供屠宰或者出口。饲养者多为当地的地主,或者富足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因为一般农家,没有资本来饲养这类型的猪。催肥猪多用米粥,加以菜叶菜根,或者上等米糠。每日饲喂的次数,较平常要多1~2次。一头猪从出生到屠宰,几易其主,是当时中国比较普遍的饲养模式,这是由于近代中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农民生活贫困,农家收入较低,无力承担猪的饲料的费用周转,于是饲养至一定时期,即卖出猪只,以换回现金,购买更加需要的物品和食物。有时因为农家急需现金,于是变现以度难关。在山西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即与上述的饲养方式有所区别。农民在购入断奶仔猪后,一直饲养至屠宰年龄,然后出售或者宰杀。
有关猪舍之位置,四川农家一般用住房之一部分作猪舍,或者在屋旁搭一小屋,或者搭一棚,也有在磨房之一角落。湖南宁乡常常用住房之偏房作为猪舍。舍之三面为砖墙,一面栏以木栏,高约1.67 m。有的养猪较多的家庭,常将猪舍隔成2~3小间,每小间内饲养猪1~2头。四川在木材比较便宜的地区,多用木板铺成四周,下面筑粪便池,以积尿粪。也有的在地面用石块砌成猪圈,倾向于一边,粪池子即在其旁边或者圈外;也有挖地为圈,养猪其中,以后逐渐添加褥草,以维持清洁,并且可以吸收粪尿,沤制肥料。
有关猪的活动范围,在一般情况下,小猪初购入时,多用绳子拴系,待其熟悉新主人和生活环境后,即可散养。自此以后,多数情况下白天可以不加约束,夜晚则使小猪归圈。大架子猪、催肥猪则多关在猪圈中,限制其活动范围,以便育肥。在饲养粗放的农区,也有的白天放养于舍外,夜晚自行按时归家,也有昼夜放牧于外的。在多山的地区,白天将架子猪结群放牧于外,举凡庄稼收割之田地,牧草生长之处,以及溪涧边缘,或者林木深处,都可以见到猪自行觅食的身影。
通常四川农家在猪开始催肥时,农家每次催肥,仅限于1~3头。而农产品加工作坊,如蔗糖作坊、碾米厂、榨油厂和酿酒厂,则养猪较多。至于养猪的时机,则根据农副产品的供给情况而定。如蔗糖作坊,大约在甘蔗收割以后,开工4个月后,等有副产品可以供猪食用,即喂养肥猪[1]96。
由于圈养期间,阳光不入,卫生条件较差。如浙江省养猪置于暗圈里,饲料即放置于粪土之上,任猪拣食。大架子猪在黑暗的环境下催肥,效果不错。黑暗环境的主要劣势是由于没有阳光,维生素D的合成受阻,因而可能会出现体内缺乏维生素D的现象。但是据许振英先生等经过实验比较,由于这一段时间不是太长,原先贮存的维生素D并未耗尽,并且架子猪骨骼的发育已经完成,所以不会出现人们所担心的因为维生素缺乏产生的相应发育不良现象。湖南宁乡除母猪生产和小猪未足月时,稍加管理外,其他则均任其关在猪舍中,几乎无人过问。仅在猪舍需要出粪时,才将猪放出。故猪一年中将近半年不见阳光。农户将猪置于猪舍中,原因之一可能是散养的猪会到庄稼地啃吃农作物,会招致邻里纠纷。另外,中国农家多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对于养殖业多以副业视之,不愿投入劳动力,所以对于猪多疏于管理。
有关饲料种类,各地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一致。猪在生长期间,饲料多比较粗糙,粗纤维含量较高,蛋白质明显不足。在催肥期,湖南宁乡四川农家多给予属于农民们看来比较好的饲料,如碎大米等,但是蛋白质含量依然较低。对于饲料的处理,有些地区常将谷类饲料先压碎或者磨碎,有时将饲料煮熟,调成稀薄糊状。这种饲料,钙和盐分常常缺乏[1]96。
通常所用的饲料见表1。
有些地区农民常常将饲料煮熟,然后饲喂,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经济。对此许振英先生曾经2次作猪只饲喂生料和熟料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食生料不仅与熟料的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区别,且每增重50 kg所需的饲料要省11%,而且煮熟饲料还需耗费人工和薪材,实为得不偿失。这些试验与国外的试验结果相同。因此,从他的试验中可以得知,凡是干燥的饲料均无需煮熟饲喂。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家,主要猪饲料是米糠,外加一些其他的饲料,这种食物结构,从农家以积肥为主要目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不当的。但是,随着近代欧洲猪种的引进,养猪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肉食,而不是为了积肥,自然饲养方式就要随之改变。改良中国原有的猪的品种已经成为畜牧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养猪成为将低级饲料转化成高级食品的手段,饲料的品质在当时的畜牧业生产中将起主要的作用。如果用传统的饲料如米糠为主,来饲养引进的欧洲的纯种猪肯定不妥。美国家畜育种专家费里朴认为,纯种的外国猪,只能给25%的米糠,而本地猪则可以占到一半左右。
表1 四川湖南等地农家常见猪饲料表
四川蔗糖产区,在猪的催肥过程中,在非制糖季节,用米糠、玉米作为催肥的饲料;在制糖季节,则以糖泡水和黄玉米饲猪,这样要比前者更加经济合算。喂时用糖泡水3份,与磨碎的玉米1份混合而成。在四川荣昌一带,以碎米和米糠为主要催肥饲料,用之催肥,比喂黄玉米稍差,但是优点是较便宜。当地有时在初催肥时,除用碎米、米糠外,另外加酒糟,但这种饲料并不能增加催肥效果,且不经济。架子猪自外面购入以后,开始时的饲料比较低劣,继而逐渐用较好的饲料来替代。产糖地区的催肥时间,一般为70日左右,很少超过90日的。每日早晚喂一次,每次足量供应。由于催肥以前,饲料数量不足,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一旦饲料条件稍有改善,增重极速。平均70日可以增重30~50 kg。
由于农家养猪的饲料,普遍存在蛋白质数量和质量均大为欠缺,饲料中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因此,猪脂肪含量高而用“肥”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而不是西方近代育种者所追求的瘦肉型猪类型。一般来说,瘦肉率很低,而脂肪含量高,正好满足了农民需要猪油的特点。
(本文所刊登的图片摘自《中国之畜牧》)
[1] 费里朴(R.W.Phillips)等著,汤逸人译. 中国之畜牧[M].北京:中华书局,1948:96-103.
[2] 李扬. 湖南宁乡猪之饲养与管理[J].畜牧兽医月刊.1942,2(9):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