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欣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要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通过信贷支持、证券市场、融资租赁、基金资助、民间资本几个途径,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和先天缺陷,我国的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政府在相关政策和服务不到位等综合原因造成的。
一、中小企业自身“先天不足”是融资难的根本。
第一,小企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风险大。由于经营者的素质、经历等原因,许多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属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低,成本相对较高,盈利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不强, 员工素质普遍低下,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负债率偏高。因此,新陈代谢快,稳定性差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一大特点,这就造成了银行贷款在行业选择上将中小企业列入不支持或限制之列。
第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较大问题。股权结构单一、家族化管理、独裁型机制、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的短期行为是其集中的表现。在企业发展初期,这些弊病很难显现出来,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劣根性就逐渐暴露出来,这是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第三,企业管理混乱,财务不规范。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经营随意性大,各类规章制度缺失严重,或有章不循;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违规操作,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给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
第四,信用不佳。中小企业群体信用观念淡薄,机会主义盛行,缺乏长期发展目标,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具有普遍性。在财务方面人为操纵利润现象较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经营信息透明度差,甚至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造假账、出假报表、偷税漏税,使企业信誉受损,整体形象不佳。
第五,抵押难,担保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常有限,再加上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的费用较高,抵押之路难行。同时,担保机构尚未普遍成立,其他企业又不愿意提供担保,因此,担保难亦是中小企业的普通问题。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成为融资难的关键。
第一,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使中小企业贷款服务出现缺失。一方面本应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和地方商业银行,片面求大、求强,竞相支持大型企业,对本该是支持重点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置之不理;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成立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性银行和各类基金组织,使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在金融市场上出现缺失。
第二,银企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对于大企业,很多信息是公开的或是通过其它渠道能够收集的。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其信息,也难以获得其偿债能力的信息。
第三,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风险管理的要求,使银行在贷款投放上趋大避小。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小,时效性强,比较频繁,但每笔贷款手续并不比大企业简化,相比之下,小企业贷款平均成本高、工作量大、贷款收益小;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效益低,稳定性差,风险较大,出于利润最大化和降低风险的双重追求,银行在贷款投放上趋大避小是必然的。
第四,贷款权限过度向上集中。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在改制和加强管理方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贷款审批权上收和集中。市、县级的银行机构不是对中小企业没有贷款权,就是贷款条件非常苛刻,在当地鲜有符合贷款条件的。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客观上削弱了基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能力。
三、我国政府长期的国有企业主导观念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第一,国有企业主导观念影响较深,中小企业长期受亚国民待遇。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多次实施优惠政策;外资实行减免税收、设立保税区等“超国民待遇”。国有企业实施的与中小企业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不同的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银行贷款融资条件等“国民待遇”,使得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只能享受“亚国民待遇”,经营、融资、发展环境处于不利地位,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出现目前银行信贷经营中产生“垒大户”倾向。
第二,国家政策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我国虽然先后实施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赋予中小企业平等的生存空间、融资待遇和发展环境。且这些政策偏重于指导,可操作性不强,仍然没有解决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可行的措施。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探索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第一,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运行绩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一定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第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第三,强化信用观念。中小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树立诚信形象。从2006年7月份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已在北京、上海等17个省市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中小企业应积极配合,认真、翔实填报自己的经营信息和资料,打造诚信形象,为今后融资创造条件。第四,改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是多渠道的。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很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融资机制活,另一方面融资方式单一。中小企业应改变过去完全依赖银行融资的思维方式,改变那种等、靠、要的融资行为,通过典当、租赁、商业信用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
二、创业板的建立。
创业板市场也即人们通常所称的二板市场,即股票第二交易市场,这里的“第二”是相对于主版市场而言,是针对中小型公司、新兴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市场。二板市场主要功能是为中小型创业企业,特别是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服务,一般来说它的上市标准与主板市场有所区别。开设创业板市场是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旨在支持那些一时不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但又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上市融资。因此,它的建立将大大促进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创业企业的发展。
三、完善法律法规,拓宽融资途径。
第一,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生存依据和操作指南。尽快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产业投资基金法》等法律,使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法可依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向,保障私人投资权益,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第二,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度低下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可以有效应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为中小企业扩展各方面融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持。第三,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二板市场,而银行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机构在放贷行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使得二板市场的设立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二板市场除了具有连续筹资、推荐、优化、分散融资风险等一般性功能外,还具有独特的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因此,一个完善的二板市场不但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可以灵活融资的场所,还将极大地促进创业资本的发展,而创业资本的发展又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后续资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第四,设立发展基金,开展风险投资。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投资大,回报期长,风险大,融资难度大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应重点发展风险投资,多方开辟风险投资渠道。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包括,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基金等,大力引进海外投资基金融资、项目融资、境外贷款、贸易融资等,促进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全方位、多渠道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融资途径。
(作者单位: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