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蜂业发展调研

2011-08-01 02:42祁文忠王鹏涛师鹏珍
中国蜂业 2011年10期
关键词:岷县中蜂蜂业

祁文忠 吴 勇 梅 绚 王鹏涛 师鹏珍 李 俊

(1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天水741020;2甘肃岷县畜牧局,岷县748400)

为了进一步提高甘肃特色经济养蜂产业水平,推动区域蜂业新发展,全面分析发展现状,找准制约蜂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抓住机遇,挖掘潜力,推动我省蜂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针对岷县蜜蜂养殖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摸底,了解全县养蜂概况

岷县位于北秦岭海西褶皱带,北秦岭、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东边缘(甘南高原)交汇区。自古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岷县境内地貌主要属于高原形态,地表切割较小,河谷大多宽浅。县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300~3000米之间。岷县气候属于高原性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2314米,年平均气温5.7℃,全年无霜期10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14.9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8%,年平均降水量596.5毫米,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岷县冬季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6.9℃。境内林草丰茂,草原森林覆盖率61%,油菜面积大,盛产中药材200多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特别是红芪、黄芪、大黄、秦艽、羌活、泡参、柴胡、防风、黄芩、党参等是非常好的特种蜜源。全县植被良好,每年4~9月各种植物开花接连不断,有较好的蜜蜂养殖条件,特别是适宜中蜂养殖。

2011年3月和6月,我们两次对岷县中蜂养殖调查摸底,深入农户了解养蜂效益和存在的问题。初步统计,全县现有中蜂养殖户2100户,养中蜂11120群,养蜂年收入360万元。多为老法饲养,普遍存在蜂蜜产量低、蜂群数量发展慢、毁巢取蜜等问题。岷县每年还有群转地饲养的西方蜜蜂2万多,年产蜂蜜400吨左右,蜂产品产值700多万元。2010年,较差的年景,岷县也不例外,全县蜂蜜产量不到50吨,王浆产量较往年略有下降,花粉绝收。2011年上半年呈现出良好局面,各类蜂产品产量较往年同期稳中有升。

中蜂在岷县特有的生态条件下,形成了优良的特性,适应性很强,耐寒,越冬能力强;个体最大、体色最深;飞行迅捷、嗅觉灵敏、出勤早、收工晚、善于利用零星分散和起伏的蜜源。但岷县以定地饲养中华蜜蜂(土蜂)为主,多为传统土法饲养,大多采用树洞、木桶、背蒌、简易木箱等饲养,自生自繁,毁巢取蜜。初学新法饲养,往往不得其法,违背蜂群生活习性,抓不住高产时机。许多养蜂人思想观念滞后,认为蜜蜂乃“飞财”,可遇而不可求,不易惊扰等种种观念,对科学养蜂知之甚少。政府没有专门的养蜂管理部门,农民养蜂完全处于松散的、自生自灭的饲养方式。

二、岷县发展中蜂养殖的措施

岷县发展中蜂产业虽然有较好的条件,但基础差、底子薄、饲养技术落后。我们经调查研究,认为岷县蜂业发展有许多潜力没有挖掘,大力开发养蜂业前景看好。笔者就当前蜂业发展提出如下相应的措施:

1.政府重视,管理部门积极推进,将养蜂列入县畜牧产业之一

岷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听取各方面汇报,引起对养蜂业的重视,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4月12日全县畜牧工作会议上,将中蜂发展第一次列入岷县七大主要畜牧产业之一(四黑两草一蜂),并对岷县中蜂产业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和安排,提出了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工作措施:

一是建立中蜂保护区。7月份,为发展岷县蜂产业,保护中华蜜蜂这个瑰宝,岷县人民政府颁发了《岷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岷县中华蜜蜂保护区的通告》,宣布岷县秦许、寺沟、蒲麻、西江、茶埠等五个中蜂自然保护区,涉及1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明确了林业、农牧等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同时下发了《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大力发展中华蜜蜂养殖业的安排意见的通知》(岷政办发[2011]93号)和《岷县人民政府办关于成立岷县中华蜜蜂养殖业开发领导小组的通知》(岷政办发[2011]92号),标志着岷县中蜂产业发展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决定以发展重点村社中蜂养殖,示范带头,逐步推广,确定岷县秦许乡桥上村、马烨村和蒲麻镇桦林沟村为中蜂养殖重点示范村,选定养蜂技术好,产量高的大户为示范户,列入县养殖小区建设示范区,予以扶持发展。

三是提升科学养蜂水平。结合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给予适当的蜂箱、蜂具、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开展中华蜜蜂新法养殖与标准化饲养技术培训,输出技术骨干学习观摩取经。

2.组织培训,抓新法养殖技术推广

县农牧局联合省养蜂研究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举办蜂农培训班3次,特别是6月16~18日针对岷县养蜂现状组织全县养蜂76户蜂农,在县农牧局举办了岷县中蜂产业发展动员暨中蜂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岷县政府负责人热情动员,专家深入细致的技术培训讲解,带领学员进行现场养殖技术指导和过箱技术操作观摩,大大激发了蜂农新法养殖的积极性,解决了书本上无法解决的实际操作难题。经过培训指导后,蜂农自己着手进行新法饲养操作,成功率达到85%以上。

3.深入农户,技术指导,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大部分蜂农由于多年形成了传统的养殖方法,加之文化水平低,对新知识新方法接受力差,普遍存在畏惧蜂蜇等原因。虽然经过培训和现场操作指导,但还是缩手缩脚,不敢或不愿意亲自动手。为此,5~7月省养蜂研究所派专家常驻岷县,县畜牧局抽调业务专干,深入养蜂农户。同时,由省养蜂专家、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和蜂农等8人组成了“岷县蜂业技术义务服务队”,长期深入农户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将培训内容用之于实践,现场解答存在的问题,大大增加了与蜂农的感情,形成了蜂农踊跃,专家指导的高涨局面。

4.组建专业合作社,形成有组织的养蜂联合体

为了解决蜂农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地在市场、企业与蜂农之间架起相互联系的桥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协作服务。应大部分蜂农要求,由养蜂示范户牵头,2011年6月份申请注册了由54户蜂农申请参加的“岷县高原红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众组织,形成岷县中蜂产业发展民间机构。合作社按照自愿联合、民主管理、自我服务、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是为广大蜂农提供信息技术交流平台,提高蜂农的养蜂技术,指导蜂农规范养殖,科学管理,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打造地方品牌产品,使原先松散型的养蜂方式逐渐成为有组织的标准化、规模化养蜂联合体,带动岷县广大蜂农走科学养蜂之路。

三、今后岷县蜂业发展思路

1.抓住机遇,推进蜂业发展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业部农牧发[2010]5号文件、农业部办公厅农办牧[2010]8号文件等文件精神,落实甘肃省养蜂“十二五”发展规划(草稿),认真实施国家蜜蜂现代产业体系工作和岷县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蜂业的安排意见,抢抓机遇,加大宣传,推进甘肃蜂业发展。

2.建设好中蜂保护基地

针对岷县蜜源条件和中蜂养殖现状,结合中华蜜蜂保护区建立,加强管理,对转地饲养的外来蜂群有计划的引导安排,加强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慎防甘肃中华蜜蜂这个瑰宝退化与灭绝。进行地方良种选育,筛选家养良种,达到良种夺高产的目的。保护不同血统的基因数据,为建立我国中华蜜蜂基因数据库提供资料。大力呼吁加大绿色农业生产力度,保护以蜜蜂为主的生物益虫,保护中蜂良好繁衍生栖,构建和谐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3.建立养蜂培训长效机制

按照国家蜂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依托我省农民创业培训政策和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新要求,加强蜂农基础培训,指导示范,为蜜蜂养殖人员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好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养蜂技术研讨与交流。每年根据蜂场实际和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养蜂生产第一线中的实际困难,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提高科学养蜂技术水平。

4.建立养蜂试验示范基地

大力提倡新法饲养,普及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实行新老结合的科学养蜂方式,扬长避短,发挥中蜂优势,是发展岷县蜂业必由之路。选择蜜蜂养殖情况较好的乡镇,建立蜜蜂养殖试验示范场,进行实用技术指导示范与推广,进行有关部门人员、蜂农的观摩示范,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效益,从实践中汲取实用技术。同时也为国家蜜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岗位科学家提供试验研究平台,推进现代蜂业科学发展。鼓励引导蜂农办大场、养强群,生产原生态蜂蜜,用事实说话,用产量质量说话,让蜂农们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科学饲养的好处,使他们确实体会到科学饲养带来的甜蜜和喜悦。

5.争取资金扶持,逐步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

岷县发展中蜂产业虽然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养殖技术落后、底子薄、缺经费等,加强宣传,促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增加对养蜂业的重视,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充分依托有关的优惠政策,争取各级部门有重点地进行蜂箱、蜂具、饲料补贴,改善落后的生产方式,循序渐进的提升科学养蜂水平。通过每个养蜂专业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广大蜂农的齐心协力互帮互教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岷县养蜂业会开创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大好养殖局面,岷县蜂产业将会向平稳健康发展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

[1]谭垦,胡箭卫,祁文忠等.甘南东方蜜蜂的分类地位[J].中国养蜂,2005,(11).

[2]李旭涛,孟文学等.《西北蜂业全书》[M]兰州,甘肃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岷县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66010.htm2011-8-4.

猜你喜欢
岷县中蜂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甘肃省岷县城郊初级中学师生书画作品选登
中华蜜蜂
中共第一任岷县张明远“县长”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及应急处置保障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跨断层形变异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