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首先,《康斯坦丁》声音制作所应用的技术非常复杂。其声音工作团队大致分为电影原声音乐、拟音类、语言类、音效类四部分,涉及到音乐、声音混音师、声音剪辑、声音设计、终混师、声音素材剪辑、ADR(自动语言替换系统)、语言剪辑等25个分工。
其次,这是一部虚构幻想类电影,类似《指环王》、《卢浮魅影》、《黑客帝国》等电影。这类电影对音效有特殊的要求,因此,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电子音乐技术、电子音乐的语汇使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器乐的表现力。
第三,《康斯坦丁》所用的电子音乐技术囊括了很多电影中电子音乐技术的共同之处,将其作为典型所提炼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第四,本文主要截取《康斯坦丁》中00:00 40:19的声音片段进行分析。这是因为电影声音的主要技术手段都在这一片段中呈示,后段所用的技术手段均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康斯坦丁》的声音由语言、环境声、音效和音乐四部分构成,这四部分中,均有运用电子音乐技术制作的片段。可以说,电子音乐以其变体的形式,运用到了电影声音中的每个部分。本文将结合剧情重点分析其中所用到的电子音乐技术手段。
具体分析如下。
剧情:华纳公司片头,然后是两个墨西哥人在简陋的带十字架顶的建筑下,其中一人发现了命运之戟②,手持命运之戟却被疾驰的汽车撞死,撒旦之子附体于其身后复活。另一个镜头,华人女孩被地狱恶魔附体,康斯坦丁施法将地狱恶魔驱出女孩的身体。
(1)命运之戟主题陈述。
声音分析:带有音高的长的效果音引入,高、中、低频分别有一个长音呈线状进行,且在进行过程中形成细微渐变,制造出一种紧张感。拿出命运之戟后,墨西哥人感应到身后有人向其靠近,往后看的同时,三个长线条声音急收,长的起始,短促的淡出,形成了这个长线条音色的节奏对比。同时,这个声音也形成了命运之戟的特征音响。
如图1所示,1:00 1:50左右波形呈渐强趋势且急收。
技术之一包络(Envelope,也有称为ADSR)。任何一个声音都可以用四个阶段来描述:起始(Attack)、衰落(Decay)、保持(Sustain)、淡出(Release),其中每个阶段的时间长度都可以通过包络这一技术手段调整,形成不同的声音状态。如将淡出的时间缩短,声音就会出现如图1的急收效果;若将起始的时间缩短,声音将呈现迅速进入声音中心的急切感觉。
(2)华人女孩被地狱恶魔附体。
声音分析:这是命运之戟主题又一次发展,音量、混响比前两次更具有震撼力。被附身了的女孩发出地狱恶魔独特的怪异的叫声,加了效果器的语言、母亲惊愕的尖叫声经过渐强的混响,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感。母亲的尖叫声与康斯坦丁的刹车声类似,又一次形成了听觉上的衔接。画面切换至康斯坦丁开车过来,音乐部分的主题出现。
技术之二混响(Reverb)。为营造多层次空间的音响效果,给特定的声音加入混响是电子音乐很常见的手法,相当于人为地改变了该声音的物理声场位置。将一个人声放置在不同的地方——深山、大厅、楼梯或者湿度较大的房屋中,当设置不同的混响参数时,相同的声音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混响的参数有空间大小、混响时间、干湿比等,根据不同的软件的设置又各有不同。加入混响的声音,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
(3)地狱恶魔的声音。
声音分析:在被恶魔附体的女孩与康斯坦丁的对话中,加了人声效果器的地狱恶魔的声音,形成两个分离声部的同步复调结构。这种效果在《指环王》中也出现过,类人怪物“咕噜”的声音经过人声效果器的加工,更贴近形象本身。
技术之三人声效果器(Vocal Effect)。正常的人声通过人声效果器的加工形成双声部复调的奇特音色,来表现鬼魅、扭曲的角色,是非常成熟的电子技术手段之一。对《康斯坦丁》、《指环王》这类电影来说,人声效果器是必须用到的。因为恶魔的鬼魅声、被魔戒折磨到灵魂扭曲的小怪物“咕噜”的声音,即便是模仿得再像的人声,也无法达到电子技术手段所产生的奇特表现力。
(4)康斯坦丁驱魔,第一个小高潮。
声音分析:音乐的比例增加,音效为增加音乐的戏剧性,在重拍上有少量点缀,两者在空间上形成剥离。因为是电影的第一个小高潮,这段音乐没有太多带混响的大场面,只是在附着撒旦之子的镜子从楼上摔下时,伴随少量音效。有节制的低音以及玻璃破碎的声音中,隐藏着命运之戟的音效,形成命运之戟主题的再次发展。
技术之四音效与音乐间形成不同空间的对话(Multi-Reverb)。“技术之二”中使用的是单层混响技术,而这里使用了不只一种混响形式来造成多重远近空间的效果。片段中,音乐部分的混响偏大、声场远,听起来像从远方传来的声音;而音效部分混响小,听起来如在耳边,两者形成很明显的两个层次,对比鲜明。将不同的声音放置在不同的声场中,形成听觉上的剥离,这就是不同空间的对话。
剧情:安吉拉梦到双胞胎妹妹伊莎贝拉从医院的天台跳下,自杀身亡,梦醒。
(1)有人召唤伊莎贝拉。
声音分析:一个男声喊着:“伊莎贝拉。”加了混响与乱序效果的人声由左环绕到右环绕,依次交替,形成短促的音节,制造出恐怖的氛围。
技术之五环绕声效果(Surrounding)。该技术借助于编辑声音的软件平台,将声音制作成动态效果,即在二维空间中形成声音从前至后或从左到右的任意运动,模拟声音在真实空间中的动态变化。
技术之六乱序效果(Shuffling③)。这是法国国家试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INA-GRM)研发的软件GRM tools 中的技术,可以把一段完整的陈述性音色改变成分离的左右声道交替的细碎音群。这种技术适用于原声为颗粒状的声音。电影中的男声“伊莎贝拉”以音节式音型出现,属于颗粒性音型,叠加乱序效果与混响效果,使之既具有奇特的电子效果,又贴切地表现出恶魔对伊莎贝拉的召唤。
(2)安吉拉在梦里被召唤到医院的天台。
声音分析:伴随钢琴偏低频、颗粒性微弱单音的音乐,及中频颗粒性反转音型的音效。
技术之七反转效果(Reverse),即将整个声音波形反向变化,使声音逆向播放。它一般由短促的起始、稍长的淡出的声音反转而成,故能产生稍长的起始行进至短促的淡出的声音。
剧情:伊莎贝拉死后,拿着命运之戟、被撒旦之子附体的墨西哥人再次出现。镜头以命运之戟为主视角,墨西哥人行走,路边的牛群相继死去、倒下,暗示了命运之戟的力量。
此时的音乐部分,是命运之戟充满紧张感的金属音效与伊莎贝拉跳楼时的颗粒性反转音型,形成复调结构的综合发展(见图2)。长音与颗粒性音型叠加,随之频段越来越高,颗粒性音型愈来愈密集,最终以渐快的趋势终止在一个点上。由一种紧张感瞬间过渡到安静的状态,画面也随之切换到较为平和的镜头,其中用到了音高弯曲技术。
技术之八音高弯曲(Phitch bend)。Adobe Audition软件中的音高弯曲效果,可以将整段声音做整体音高与速度的变形,既可控制声音发展过程中的音高变化,同时也可控制音高变化的速度,比如需要急收且音调变化的音色,便可使用此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对长线条声音的调整,相对于整体音高变化,其效果更为细致、明显。
剧情:康斯坦丁的搭档汉尼西,职业也是维持阴阳平衡。他同样可以感知来自地狱的信息,不同的是,他靠听觉来感知。
声音分析:汉尼西坐在一堆报纸中,闭着眼,用手摸索着各类死亡事件,耳边交替出现各类声音叙述着报纸上的内容,男声、女声、远的、近的、由远及近的、由近及远的、原形的、变形的、反转的、中频的、低频的、被拉伸的人声……越来越多的叠加,形成高潮。随着他抓住其中的一张,多声的复调音响突然终止于一个带混响的男声“伊莎贝拉”,即伊莎贝拉跳楼时的召唤声。
如图3,语言类的音频动态比音乐类和音效类小很多,这段音乐呈乐句发展,一气呵成,结尾处经收缩处理过的“伊莎贝拉”声形成急收,给人以突然之感。
技术之九音高变化(Pitch Shift),即整体改变原声音的音高。如一个男中音的声音,将其调低八度,听到的是深沉的老者的声音;将其调高八度,听到的可能是快乐的小女孩的声音。这种变化手法是按照12平均律的律制来改变声音的频率,与音高弯曲效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适用于某个或者某段音色的整体音高变化。
技术之十声音的拉伸与收缩(Time Stretch),即将原声音的时间延长或者缩短。假设原声音时长1分钟,若拉伸1倍,则声音时长变为2分钟,因声音内容未变,故其速度听起来比原声音慢1倍;若将其收缩1倍,则声音时长变为30秒,同理,其速度明显比原声音快1倍。
在这段音乐中,这两种技术都运用于人声的改变,穿插反转的音色使这段音乐近似于一个以人声为材料的电子音乐小品。
剧情:康斯坦丁欲向安吉拉解释地狱确实存在,恰巧一群恶魔路过,路边的灯群依次熄灭,而安吉拉认为只是停电。康斯坦丁与恶魔第三次交手,向安吉拉证明了地狱的存在,并表明伊莎贝拉的死可能是受到了恶魔的蛊惑。
声音分析:与之前紧张、激烈的场景不同,这次的音响效果更具叙事性。3个方向的路灯熄灭、5组灯熄灭的节奏群,3组路灯的镜头、5组不同位置的音响,表现不同距离的节奏群与画面的非对位关系,结尾处以汽车声的多普勒效果终止(见图4)。
技术之十一多普勒效果(Doppler)。它是一种声学现象:声音由远及近再远去时,音调上会有明显的变化,耳边的声音听起来比远处声音的音调高。这也是人耳听到消防车的声音由远及近时,音调会有明显变化的原因。多普勒效果便是模仿这种特殊情境下的听觉感受。
技术之十二EQ均衡器(Equalizer)。当一个声音的中频到高频都极为丰满时,可以用EQ均衡器来修饰:若将1 kHz~3 kHz部分的音量调大,则这一声音的高音部分显得刺耳;若调低,则这个声音显得中频声音偏大、高频减弱。EQ均衡器主要针对声音的纵向分层进行细微调节,其重要性在混音阶段尤为突出。音乐的高频过大或者低频过大,都会使音乐听起来不平衡,就好像一个建筑基底过大或者设计不协调一样。音乐是听觉建筑,其基础必须符合人的心理听觉规律。
综上,这段音乐共使用了12个技术分析,但这些只是运用得比较普遍的技术,还有更多的特殊技术,如编程手法、GRM-tools软件中的大量效果器等,在此不一一列举。且上述12个技术也都是单一技术分析,还可使用多个技术的叠加。如此推算,电子技术所产生的效果是无穷大的,只要技术支持到位,任何想象都可以付诸现实。
电子音乐技术主要体现在对声音的调制、处理上,用改变声音的办法来形成发展音乐的手法,达到创作音乐的目的。若按照改变声音方式的性质来分类,可分为:
(1)对声音进行“装饰性的美化”。即不改变声音的本身,只是将声音加上“装饰性”效果,进而使声音更富有艺术性与音乐性。如使用混响效果器。
(2)对声音进行“破坏性的变形”。即改变声音本身的物理结构,破坏其原有的声音形态和音响结构,使声音发生质变。如使用乱序效果效果器。
在改变声音的过程中,效果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效果器(effect),最早出现于电子管风琴中,是电子风琴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电子风琴用涮簧装置产生混响,利用一组旋转的扬声器和一组固定的扬声器的相对运动,产生回旋音响。又在电子线路中用附加的振荡器调制音频电信号,产生颤音。人们将这些效果装置提取出来,加以改进与发展,单独制成“延迟”(Delay)、“混响”(Reverb)、“镶边”(Flanger)等效果器,用于电声乐器、录音与音乐工作室的电子设备中。经过多年发展,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支持,现在更出现了可以安装于个人电脑中的虚拟效果器,通过VST、RTAS、Direct X等软件接口与声卡等硬件连接乐器。利用电脑,即可模拟效果器和放大器的电子线路。”④
混响技术、调制技术、滤波器、采样器的使用,使声音有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多声道技术、环绕声技术,使电子音乐在追求“声音空间化”过程中,可轻而易举地实现声音的多层次空间布局;计算机的数字平台将多种细致的分工整合到一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
那么,这些技术在电影声音的创作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从电子音乐的创作流程来分析,声音的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声音获取阶段:电子音乐创作的首要工作是要进行声音采集。这一阶段以录音、采样技术为主导。
(2)声音调制、处理阶段:将采集到的声音整合至计算机中,利用数字音频平台进行声音的变形处理。在此阶段,会使用滤波技术和调制技术等。
(3)声音传播阶段:将调制、处理和组织好的声音以多种形式呈现于人耳。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空间化”思维进行设计,如多声道技术、环绕声技术等。
电影中所用到的电子音乐技术可从声音创作的三个阶段来分析。同时,这些技术也体现了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所共有的特点、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声音追求上的某些共识。以下结合《康斯坦丁》进行论述。
3.2.1 声音获取阶段
(1)真实声音:通过录音、采样技术将真实的声音记录即可,如电影中的碎石声、电话铃以及环境音等。
(2)虚拟声音:非自然界的声音无法通过录音、采样技术获得,通常会运用拟音、声音合成技术获得。如为显示康斯坦丁的“神性”,电影运用慢镜头和夸张的音效,使烟落地这一动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3.2.2 声音调制、处理阶段
(1)改变声音本身发声方式的技术方法:乱序效果、音高弯曲、音高变化、声音的拉伸与收缩、反转效果、包络、EQ均衡器
这一阶段的技术手段主要由软件/硬件效果器来完成。从改变声音的包络到改变声音频段的EQ均衡器,各个效果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改变声音音高的变化、时间的长短变化、整体的变形、反转变形等。声音的各个参数在声音编辑软件中变得可控,这使声音材料的变化空间进一步提升。
(2)改变人声的技术方法:人声效果器
人声不同于音效与音乐,是电影声音中所特有的音色表达,包括对白、特定人物所发出的特殊人声音色以及画外音,在电影声音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在电影声音中的人声表现手法日趋完善,有变化多样的人声来描述奇幻世界中的生物,如机器人、类人怪物等。
(3)声学手段的技术方法:多普勒效果
还有一类独特的效果器用来模拟声学现象,如多普勒效果。因计算机数字平台的支持,可以模拟某种真实场景中产生的声学现象,并通过改变相应参数将其效果夸张,变成真实世界中特定声学场所才能发出的音响,且更具戏剧效果。
3.2.3 声音传播阶段
这一阶段的技术方法:混响、多重混响、环绕声
任何一个声音都存在于一个声场,即发声的环境。在室内听到的声音和在室外听到的不一样,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和在水中听到的也不一样,戴耳机听音乐与用音箱听到的音乐又是不一样的。“空间”和“声音”是一组相关联的概念,声音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所产生的听觉效果不同;声场不同,所听到的声音也会不一样。“空间”更像是声音的舞台,在不同的舞台环境,声音会有相应的表达。
混响效果器尚未应用时,录音技术能做的仅仅是用唱片或者磁带记录声音,记录的声音处在录音时的声学环境中,随着唱片或磁带的记录,这种声学环境成为一种固定的、不能改变的状态。当混响效果器出现并应用在声音艺术领域后,可以通过混响效果器虚拟出任何一种声学环境,使同一声音放置于不同的环境中。
在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领域,艺术家们对声音的追求越来越高,客观要求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多声道环绕声系统进入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领域,进一步丰富了艺术家们的声音创作构想。
(1)电子技术与音效结合
康斯坦丁与恶魔打斗的动作配上夸张的音效,使战斗更为激烈。
音效属于电影声音中非叙事性声音部分,是为烘托电影戏剧效果而出现的虚拟音响。因为声音类型和声音性质与环境音相似、制作手段也相同,在有关对电影声音分类的资料中,它和环境音被视为同一类声音,但是要注意到,绝大多数音效都是为增强电影的戏剧效果而设计的,这种分类忽视了叙事性声音与非叙事性声音的本质区别。可以说,音效是与电子技术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效果器的大量运用,使《康斯坦丁》、《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等电影在音效的表现力上更为夸张、更具戏剧性。
(2)电子技术与环境音结合
片头以及在地狱场景中,描述火焚烧的声音,使人如身临其境。
环境音属于电影声音中的叙事性声音,但在特定的奇幻场景中,环境音的叙事性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转换。与音效一样,在科幻类、虚构神话类电影中,环境音与电子技术结合的可能性增大。
(3)电子技术与人声结合
地狱恶魔的声音和汉尼西的听觉感知。电子技术手段使电影声音中特殊的人声表达更加贴近形象本身。
“影视艺术中的语言是有声语言,它与印刷符号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有声性,这里不是说符号本身没有语音属性,而是从作用于人的感官而言,印刷符号是一种视觉符号,而有声语言则表现为有形的物理声波——具有时域、频域中的各项特性,它具体表现在‘副语言’上,所谓‘副语言’是指说话时的语气、音色、力度、速度、节奏,以及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它是我们精确理解有声语言的深层含义、说话者的情感态度的重要因素。”⑤
电子技术手段带来的丰富的人声变化,为“有声符号”增加了更准确的隐喻表达。
(4)电子技术与音乐结合
电影中出现的几段带有明显节奏与旋律的音乐,均由电子化音色制作。
1975年,电影《银翼杀手》首次使用电子音乐,自此,电子音乐元素为电影音乐注入新的活力,电影音乐创作也随之出现三个流派。一派以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为首,善于用传统交响乐的形式写作电影音乐;一派以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Vangelise)和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拉(Eric Serra)为代表,以电子音乐的形式写作电影音乐;还有一派兼容前两者,运用混合制作的手法写作电影音乐,以美国作曲家汉斯·季默(Hans Zimmer)为代表,季默通常前期用管弦乐写作,后期则将管弦乐音乐加上效果器来形成新的听觉效果。无论哪种派别更受推崇,透过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电影声音的表达越来越多元化,叙事性声音与非叙事性声音间的转换日益复杂,人们对视听审美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注释】
①《康斯坦丁》,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Francis Lawrence),发行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95年上映。②传说中刺死耶稣的武器,因沾有耶稣鲜血而赋予神性的武器。
③Shuffl e意为:弄乱,乱堆,洗(牌)。
④维基百科对效果器的注解。
⑤伍建阳.影视声音创作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