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富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药学中心,北京 100069)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监测工作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使用药品最集中的医疗机构是监测ADR最主要的地点。本文对我院2010年收集上报的109例ADR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使医护人员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率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2010年我院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表109例,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 Excel表格,对发生 ADR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ADR的分类及转归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评价。
109例 ADR报告中,男性62例(占56.88%),女性47例(占43.12%);患者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91岁,其中41~60岁ADR发生率最高,占55.05%,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ADR患者的年龄分布Tab 1 Age distribution of ADR cases
109例ADR报告中,静脉给药最多(占58.56%),引发ADR的不同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13类66种,其中以抗菌药物的品种及报告例次最多(17种,36例),其次是抗病毒药及肝胆用药,统计结果见表3、表4。
表2 ADR的给药途径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s of ADR-inducing drugs
表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Tab 3 Categories of ADR-inducing drugs and constituent ratios
表4 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类别及构成比Tab 4 Categories of antibacterials which induced ADR and constituent ratios
对109例ADR所涉及的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4.65%),其次为消化系统及全身性损害等,结果见表5。
109例ADR中以一般 ADR为主(占88.07%),分类及转归情况见表6。
109例ADR病例中,男性患者比例略高于女性。由于我院是一家专科医院,约95%的患者为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肝病患者。近年来由于不良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社交应酬、缺乏锻炼等因素导致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男性比女性更易受上述因素影响。从统计结果来看,ADR在任何年龄组人群中均有发生,且在41~60岁之间的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我院就诊患者的年龄分布有关。老年患者的发生率也较高,占20.18%。可能是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衰退,药物代谢速度减慢;且常患有多种疾病、需要联合用药。这些因素均增加了 ADR发生的概率。因此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采取用药简单、调整剂量、用药个体化等原则[1],以减少ADR发生。
表5 ADR涉及的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5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表6 ADR的分类及转归Tab 6 ADR types and its outcomes
由表2可知,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其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发生率最高(占58.56%)。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中,作用迅速,但 ADR的发生亦较其他给药途径快而强烈。因此建议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正确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者勿静脉给药。同时静脉给药时,应注意溶媒的选择,避免药物浓度过高、配伍不当、滴速过快、输液量过大等因素引起 ADR[2]。109例 ADR所涉及的药物包括13类66种,其中以抗感染药最多,占32.43%,与文献报道[3]一致。第2、3位的分别是抗病毒药和肝胆系统用药。其中抗病毒药中干扰素引发ADR 17例,为怀疑药品之首。这与我院就诊患者的病种有关。在抗感染药中以氟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ADR最多,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在组织体液中浓度高、消除半衰期长等特点,且无需皮试,临床使用方便,在我院得到广泛使用。我院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普遍白细胞水平偏低,机体抗感染能力差,许多患者存在腹水、慢性感染症状,故我院抗感染药使用中存在联合用药、用药时间长的现象,从而出现耐药性,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由表5可知,109例ADR所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65%),临床表现以各种皮疹和皮肤瘙痒为主。主要原因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其次为消化系统36例(占20.46%),及全身性损害17例(占13.39%)。由于口服药物经消化道吸收,故消化系统症状是该种剂型常见的不良反应。由于抗感染药使用时间长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及腹泻等不良反应也较为常见,病毒性肝病患者比例高,致使抗病毒药使用率高。发热、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性损害及血细胞计数减少等血液系统损害是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此次调查中严重ADR 5例,新的严重 ADR 3例,全部治愈和好转,这8例病例中有3例涉及中成药,其临床表现均为肝功能异常,提示应重视中成药的临床用药安全。中成药的使用应严格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并加强用药监护。目前中成药的说明书普遍存在不良反应说明过于简单、标注“尚不明确”甚至无不良反应项。因此应加强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的审批和修订及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合理用药会增加ADR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5]。本次调查中亦发现部分ADR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相关。例如,苦黄注射液静脉滴注时,因滴速过快导致的心慌不适;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采用每日1次给药,这样大剂量非但不能增加杀菌效果,却可能因血药浓度过高出现相关系统损伤,增加ADR的发生率。临床上恰当的联合用药可以增强临床疗效、抵消副作用、延续耐药性的产生。但是联合用药的品种越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6]。本次调查的109例 ADR中,有20例是联合用药引发,占18.35%,其中亦有不合理用药情况。如,2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因作用机制相同,药物之间竞争作用靶点,非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 ADR的发生率。因此,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降低患者治疗成本,提高用药安全。
通过对我院2010年109例ADR报表进行分析,表明ADR的发生与药物本身因素、患者自身体质及药物临床应用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进一步向临床医师宣传ADR监测工作对患者用药安全和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性,推动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在我院的开展,减少ADR的发生率。
[1]王雪梅,王思媛,沈 芊.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2):1114.
[2]刘心慧.我院3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38):3622.
[3]钱 方,陶宜富,娄 晟.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7(5):297.
[4]逢晓云,崔 敏,刘晓琰,等.313例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9,9(2):3.
[5]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