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亟待规范

2011-07-30 02:14张石革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100035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年8期
关键词:耐药性血浆抗菌

张石革(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35)

抗菌药物的问世改变了人类历史,20世纪的中、后期是抗菌药物业绩辉煌的历史瞬间。但近年来,为追求利益,部分医师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来预防围术期感染,甚至滥用,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甚至多重耐药。迄今,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能够幸免耐药!依据统计,国外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几率为30%,美国为20%,我国高达67% ~80%。据文献报道:耐红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已超50%,耐头孢菌素的菌株约达40%,耐氟喹诺酮的菌株已达50% ~75%,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超过90%[1]。

1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危机

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并存和繁衍过程中与其进行着不懈地斗争,其重要手段就是不断研制和发现新型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药物在打击和锤炼着后者的同时,病原微生物也在不断地翻新或变异,耐药菌(毒)株不断出现;人类也在寻求高效、速效和良效的武器,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是医、药学家永恒探索和追寻的课题,克服院内、外感染也成为临床一线的医、药师的主要思考的问题。据WHO《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耐药是未来威胁人类健康6大严峻问题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危机,是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抗争制胜的焦点!

1.1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其他因素

目前,不仅医学上应用抗菌药物,农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行业也在应用,部分是治疗,但绝大部分是预防感染和促进养殖物生长。然而,几乎没有循证结果说明应用抗生素喂养能减少禽畜感染的发生率,但却已明确证明可造成细菌对抗菌药物的严重耐药性。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由动物产品引发的耐药性最终可能酿成全球耐药性问题。鉴于此,应尽快杜绝把抗生素用作预防牲畜感染和饲料添加剂。依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20万吨抗菌药物,人均140 g,按人均限定日剂量1 g计,则每人无论生病与否,每年相当于有140 d都在服用抗菌药物,所以,要注意动物源和食源性耐药。此外,富含抗生素的肉类(鸡、鸭、鱼、虾)被人体摄入后,可释放抗生素使肠腔内细菌不断因抗生素刺激产生耐药性。把大量抗生素单独提纯出来,使细菌在环境中的压力增大,从而使耐药性机制的产生非常迅速且种类繁多,耐药机制产生速度远远超过新型抗生素问世速度。很多抗生素在上市时,就已被发现耐药性。

1.2 当前耐药趋势

1.2.1 葡萄球菌耐药:据卫生部《细菌耐药性监测网》2004—2005年监测:(1)我国葡萄菌耐药性已非常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菌耐药性都在60%以上,虽有些药耐药性不高,但临床上已无价值。其次相对耐药性稍低的是米诺环素(因在临床使用的较少)。(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主要院内感染菌株之一,2007年分离率已达60%,耐药谱更趋广泛且对万古霉素MIC为2~4 mg·L-1,菌体改变为胞壁增厚,细菌分2类:①万古霉素中介葡萄球菌(VISA);②万古霉素异质性中介葡萄球菌(hVISA),其主要表现为子代菌体中,仅部分个体对万古霉素敏感性境地降低,我国临床分离万古霉素中介葡萄球菌比例为11% ~17%[2,3]。

1.2.2 链球菌耐药:(1)中国香港对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比例为50%;(2)中国内地对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比例为15%;但对青霉素中介的肺炎链球菌耐药比例为30%[4];(3)各种链球菌(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10% ~70%,2007年监测,国内β-溶血性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大多数为59.2%,且为高水平耐药[5]。

1.2.3 肠杆菌耐药 :(1)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菌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分别处于临床常见细菌的第1、3位,2007年2种菌株产酶率分别为35%和25%;(2)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非常突出,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为70%;肺炎克雷白菌耐药率为50%[6];(3)耐药主要机制在于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该酶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第3~4代头孢菌素、氨曲南耐药;仅对头霉素、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复方制剂较为敏感;(4)沙门菌和志贺菌耐药较其他肠杆菌低,国内2005年监测结果显示:两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为5.2%和6.1%,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0%和15.1%,对庆大霉素耐药率为13.3%和30.3%。

1.2.4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在医院分离出院内感染的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伯克菌3大非发酵菌。这些细菌都是先天耐药菌株,拟找出1种敏感的抗生素是比较困难的,相对比较好的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疗效较好的是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定、头孢吡肟。但细菌呈多重耐药的趋势却逐年增长,依据2007年监测: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5种药的耐药率分别为21.9%、31.7%、33.2%、29.9%和25.3%,其中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在于产生碳青霉烯酶,金属碳青霉烯酶流行的酶型包括IMP、VIM、GIM。

1.2.5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原为机会性杆菌,近年来成为主要致病菌之一,上升为第4位常见细菌[7],且耐药性增长迅速,其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1.5%、45.8%、13.4%、23.4%。

1.3 耐药的代价

耐药菌株对医疗治疗和医疗费用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耐药感染与非耐药感染比较:患者病死率增加2.17倍,人均住院日增加15.8 d,住院费用增加16 706元。据测算,2005年我国因细菌耐药多支出药费36.6亿元,住院费用288.83亿元,因耐药感染死亡48.9万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性所致经济负担高达1 000亿元以上,成为医药费用上涨的原因。卫生部指出:由于结核杆菌耐药使我国丧失3.5亿劳动日,经济损失达90 亿元[8]。

2 围术期预防用药的误区与表现

国内一项调研结果反映出惊人的现象,2007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全国118所三甲医院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出严重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9]:3 557例手术中,预防用药平均总天数为Ⅰ类切口7.4 d,Ⅱ类切口7.6 d,Ⅲ类切口10.5 d。Ⅰ类切口预防性用药集中在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β-内酰酶抑制剂、第2代头孢菌素、硝基咪唑类等;选择第1代头孢菌素的病例仅为15.9%。56.6%手术选择联合用药,主要是抗生素+甲硝唑,多数为无指征联合(仅涉及口腔、下消化道、阴道术,可联合抗厌氧菌药甲硝唑)。17.4%病例在术前用药,平均用药1.7~2.4 d。仅30.4%病例在术前2 h内开始用药,有19.2%病例在术前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2.1 预防性与治疗性用药是一个分水岭

预防性与治疗性用药的概念截然不同!每位医师在开抗菌药物处方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用药的目的。所谓预防性用药是在感染尚未发生之前或为预防感染开始用药,主要因为患者具有将经感染的高危因素(手术、创伤、分娩、侵袭性操作)经历,要有明确的时间性和目标性。预防手术所致的感染,应强调在手术操作时人体组织中的抗生素浓度保持在有效杀菌水平,术后则应尽快停用。长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但失去了预防的意义,且还有可能诱发耐药、更为严重的难治性感染的可能(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对预期感染率在5%以上或一旦发生感染其后果严重的病例择时应用抗菌药物。美国指南和我国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对预防性用药规定:(1)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2)分娩期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的预防;(3)脾切除后菌血症的预防;(4)有基础心脏病者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预防;(5)血液病及免疫缺陷者感染的预防等。

2.2 分清手术类别选药

(1)Ⅰ类切口手术(无菌):一般不推荐用药,但对创面大,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有人造物遗留病例如心脏人工瓣膜、血管搭桥、关节置换术、头颅、眼内手术、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10];(2)Ⅱ类切口手术(无菌-污染):空腔脏器术,如消化道、肺、支气管、气管、泌尿生殖道术;(3)Ⅲ类切口手术(污染和感染):如肠道手术、严重的组织损伤及污染的创伤手术;大面积烧伤;器官移植术;特殊情况有引发感染可能性的病例,如糖尿病、粒细胞减少、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治疗者。而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则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

2.3 针对手术部位易感菌株选药

不同手术部位的易感菌株不同,同时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活性不同,对第1代头孢菌素敏感的细菌主要包括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第2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优异,抗菌谱有所扩大,抗酶性能强,敏感的细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奈瑟菌等;第3代头孢菌素抗阳性球菌的作用弱,普遍低于第1代,对阴性菌更加优越,耐酶性能强大,对第1、2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阴性菌株常可有效,尤其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雷杆菌、不动杆菌、消化球菌、部分脆弱拟杆菌效果较好。(1)心脏、头颈、胸腹、四肢: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革兰阳性球菌宜选头孢唑林、头孢拉定 。(2)腹腔、盆腔、空腔脏器:大肠杆菌、肠杆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宜选择头孢拉定或头孢呋辛。(3)食管、下消化道(胆道、阑尾、结直肠):厌氧菌(脆弱类杆菌、梭状芽孢)、革兰阴性菌,可选择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硝基咪唑。(4)泌尿道:革兰阴性菌,可选择头孢唑林、头孢呋辛。(5)妇产生殖道:革兰阴性菌、肠球菌、B族链球菌、厌氧菌,可选择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硝基咪唑。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球菌可选克林霉素,针对杆菌可用氨曲南,或两者联合使用。

2.4 选择适宜给药途径和时间

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必须选择杀菌剂,静脉滴注给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尽快达到血浆峰浓度,手术部位有足够的抗菌药物血浆浓度,给药时间应在术前0.5~2 h(刀碰皮)或麻醉诱导时,抗生素须在细菌污染前已在组织内有一定杀菌血浆峰浓度,才能有效地预防感染。

2.4.1 起始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主要品种的血浆达峰时间均较迅速,时间按分钟计,多数药品为5~10 min,所有药品均不超过20 min,在稀释于溶剂中30 min内滴入,可在30 min左右达到血浆峰浓度,等待手术切开后细菌的侵入。因此,给药时间不宜过早,主要缘于:(1)切勿无的放失;(2)与细菌侵入时间同步,达到最佳杀菌效果;(3)避免血浆浓度由于半衰期过早衰落。(4)手术超过3 h可追加1个剂量;(5)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或克林霉素应在术前2 h给药。手术结束后给药,此时细菌已侵入组织并可能开始繁殖。手术时间超过抗生素的血浆半衰期,术中应加用[11],见表1。

表1 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参数(1 g,静脉滴注)

2.4.2 持续时间:术后用药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尽可能缩短,要求能覆盖感染期,因而有时需重复给药。目前,部分手术的感染危险期已被证实,如阴道手术4~6 h,右半结肠手术为12 h,左半结肠术为24 h。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故认为术后48 h未发生感染再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已属毫无必要!临床研究结果证实给药时间与感染的关系,见表2;术后延长用药时间,可明显改变感染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导致急性耐药菌株产生。因此,在无特殊情况下,一般术后使用1~2 d即达预防效果。避免毫无理由延长术前、术后用药时间,以减少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用药的天数与感染并非呈线性关系,见表3。

表2 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与术后感染情况

表3 抗菌药物用药的天数与术后感染情况

2.5 重视外科手术的质量管理

部分医师对预防用药指征缺乏全面认识,把“抗感染法宝全部压在用药上”,过分依赖抗菌药物的防治作用而忽略必需的外科处理,如手术切口、手术创伤、手术技能、消毒、麻醉、换药技能等手术的质量管理。主动寻找感染可能发生的原因,改进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质量,降低手术感染率(控制吸烟、控制血糖、减少插管、侵袭性操作、严格消制度、控制院内感染)。手术危险指数等级的感染率[12],见表4。

表4 手术危险指数等级的感染率

3 抗菌药物浓度和时间依赖类型与给药时间

抗菌药物的评价,其中药效学的指标(PD)是最低抑菌浓度(MIC)、抗生素后效应(PAE);药动学指标(PK)是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峰浓度(Cmax)、血浆半衰期(t1/2)、作用时间(T)。PK/PD旨在研究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相关的时间-效应过程,即阐明抗菌活性与血浆浓度或作用时间的相关性,同时阐明给药时间的合理性。

3.1 浓度依赖型

特点有:(1)抗菌活性与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而与细菌接触时间关系不密切;(2)具首剂接触作用(FEE);(3)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4)提高峰浓度可提高疗效。药物有氨基糖苷类、血浆半衰期长的氟喹诺酮类、泰利霉素、两性霉素B、甲硝唑、替硝唑等。以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为例,浓度依赖型抗生素的给药原则有:(1)集中1日剂量1次给药,利于Cmax/MIC>8~12倍;(2)提高血浆峰浓度,不必顾虑与细菌接触时间;(3)于下午2时,1次给药耳、肾毒性≤多次给药,1次给药消除加快,多次给药在体内积累多。异帕米星1日1次给药可减少耳、肾毒性,与1日2次或阿米卡星1日2次给药相比,异帕米星的耳、肾毒性较低,血肌酐增高和肾损伤百分比均低[13];(4)规避通道关闭现象:首剂给药后阴性菌可产生适应性耐药,第1次给药后6~16 h耐药性最高,24 h敏感性又恢复,在第2次给药时不仅杀菌作用弱,且增加耐药。基于上述结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给药应1日1次,不应多次。

3.2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特点有:(1)血浆半衰期相对较短(4 h内);(2)抗菌活性与接触细菌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大,最好每日保持稳定的血浆浓度;(3)与血浆峰浓度关系较小,仅高于MIC的40%最为适宜;(4)几无PAE和首剂接触作用;(5)对繁殖期细菌作用明显,对静止期细菌影响小,即“繁殖期快速杀菌剂”。此外,在高渗环境中,细菌细胞壁损伤但仍继续生存,无致病力,停药后可迅速修补与合成胞壁,恢复致病力。药物包括短效青霉素类、短效的头孢菌素、氨曲南、短效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氟胞嘧啶。给药原则有:(1)血浆峰浓度不宜过高,当血浆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很快生长,达到MIC时增加浓度并非增加疗效;(2)延长高于MIC的持续时间,高于MIC的40%时疗效最佳。需维持一定时间的血浆浓度,才可保证疗效;(3)1日多次(2~4次),保持持续接触和打击细菌时间青霉素疗效与给药方法直接相关,给药方法为每隔6 h给药1次,保持有效血浆浓度。青霉素仅在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有效,在短时间以较高的血浆浓度对治疗有利。静脉滴注给药宜将1次剂量溶于50~100 mL氯化钠溶剂中(不宜应用酸性较强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可促进青霉素裂解为无活性的青霉酸和青霉噻唑酸),于0.5 h滴毕,既可在短时间形成高血浆浓度,又减少因药物分解而致敏。

3.3 时间依赖型且持续较长的抗菌药物

具有时间依赖型抗生素的基本性质,但有较长的PAE或血浆半衰期,要求延长药物接触时间,但允许血浆药物浓度有一定波动。包括有链阳霉素、四环素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氟康唑、利奈唑胺、阿奇霉素等。给药原则可参考上述两类权衡。当前的主要问题的处理:(1)对时间紧、不能保证1日多次给药者,尽量选择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治疗;或尽量选择能转换替代治疗的药物;(2)注意适宜的给药时间间隔,1日3次,每间隔8 h给药1次;(3)依据感染(病原菌)联合用药,尽量先应用杀菌剂,后用抑制菌剂;(4)阿奇霉素的血浆半衰期极长,不宜长时间连续服用(5 d),达到过饱和血浆浓度后必须停药2 d。

[1]肖永红.耐药:挑战与对策[J].中国执业药师,2011,8(6):3.

[2]Sun W,Chen H,Liu Y,et al.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terogeneous vancomycin-intermediate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olates from 14 cities in China[J].Antimicrob Agent Chemother,2009,53(9):3642.

[3]Boucher HW,Corey GR.Epidemiology of methicillinras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Clin Infect Dis,2008,46(Suppl 5):S344.

[4]Pallares R,Fenoll A,Linares J,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antibiotics resistance i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resistant to cephalosporins,macrolides and quinolones[J].Int Antimicrob Agents,2003,22(suppl 1):S15,discussion S25.

[5]Leclercq R.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macrolides and lincosamides:nature of the resistance elements and their clinical implications[J].Clin Infect Dis,2002,34(4):482.

[6]Isturiz R.Global resistance trends and the potential on empirical therapy[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8,32(Suppl 4):S201.

[7]肖永红,王 进.2006—2007年Mohnarin 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9):1051.

[8]杨 莉,肖永红,王 进,等.抗菌药物耐药对住院费用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1:16.

[9]程迎秋,崔德健.抗菌药物研究进展与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3):193.

[10]许恒忠.我院外科系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2):94.

[11]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06.

[12]王 薇,张有英,安丽莎.外科手术医生切口感染专率监测[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4):316.

[13]El Mouedden M,Laurent G,Mingeot-Leclercq MP,et al.Apoptosis in renal proximal tubules of rats treated with low doses of aminoglycoside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0,44(3):665.

猜你喜欢
耐药性血浆抗菌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美洲大蠊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