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洁茹,常敏凤
(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陕西宝鸡721000)
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30%~50%的肝硬化患者在第一次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的6个星期内死亡[1]。因此,能否有效预测出血的发生、发展对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为了解肝硬化患者的止血功能、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特征,本研究测定了72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platele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cn width,PDW)、血小板比容(plaerlte hematocrit,PC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8项指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72例肝硬化患者,男46例,女26例;年龄22~78岁,平均(39.2±3.9)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另选72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男41例,女31例,年龄26~79岁,平均(37.8 ±4.2)岁。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采集 采取肘静脉血1.8 mL,加入含有0.2 mL 含 3.2% 枸橼 酸钠溶液的一次性玻璃试管内混匀,以3000 r/min离心20 min,吸取血浆;所有标本均在1 h内检测完成[3]。
1.2.2 试剂与仪器 采用日本Sysmex KX-21N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 PLT、MPV、PDW 和 PCT;采用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 PT、APTT、TT、FIB 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小板4项参数比较 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增高(P <0.05)(表1)。
表1 两组血小板4项参数比较
2.2 两组凝血4项检测结果比较 肝硬化组患者PT、TT、AP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FIB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出血是肝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更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肝硬化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凝血障碍、脾功能亢进、贫血等现象[4]。
PLT反映血小板生成和衰亡的动态平衡。MPV是反映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生成情况的参数,也反映了血小板的年龄,体积大的血小板为成熟性低的血小板,含有更多的活性物质,其代谢和功能更活跃,黏附与聚集能力相对较强,血小板体积增大,显示其功能也较强[5]。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差异程度的参数,是血小板再生率的良好指标。本组资料显示,PLT和PCT均低于健康对照组,MPV和PDW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说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为血小板消耗或破坏增加或分布异常,并且血小板还有质的改变,且与血小板年龄有关。血小板功能低下的程度与肝功能损伤程度正相关,血小板4项参数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状况。
PT的检测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则是内源性凝血途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TT主要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反应性,为共同凝血途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FIB值的高低提示机体止血、凝血功能的整体状况。肝硬化时,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和血浆中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引起不同程度的止、凝血功能碍障[6,7]。本组资料中,肝硬化组患者 PT、TT、AP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较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说明 PT、TT、APTT、FIB的异常程度与疾病的严重性相关,随着病情的发展,肝功能损害逐渐恶化,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由此可见,凝血4项的检测可以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特别是对有出血倾向的肝硬化患者,观察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异常,对判断肝脏受损的严重程度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各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和动态观察,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作出评价,对肝硬化出血的抢救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陈武平.270例肝硬化患者凝血4项及血小板参数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2):126-127.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62-170.
[3]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5.
[4] 方圻.现代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971.
[5] 刘存芬.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硬化诊疗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3):301-302.
[6] 张之南,单渊东.协和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717.
[7] 郑均,黄守峰,潘振华,等.不同试剂检测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的比较[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