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院校景观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1-07-26 01:19任震徐晓蕾王洁宁张吉祥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融贯风景园林景观

任震,徐晓蕾,王洁宁,张吉祥

(1.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2.山东建筑大学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250101;3.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需求大量涌现,开办风景园林类专业的院校也在快速增加,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多元化办学的态势:建筑、农林、艺术乃至地理、生物院校都在创办着各自特色的风景园林类专业。截止目前国内已有184所高校设立了风景园林类专业,其专业名称涵盖了景观学、景观建筑设计、园林、风景园林等。(此数据来自2011年3月在武汉召开的2011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主旨报告。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目前风景园林学科下的专业名称有景观学、景观建筑设计、园林、风景园林等,文中将其概括统称为风景园林类专业。)而在现代LA学科的起源地美国,自小奥姆斯特德和谢克里夫于1900年在哈佛大学开设全美第一个LA本科专业,其专业教育发展至今,也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的教育体系,但以哈佛为首作为主流的教育模式,将建筑、规划、景观三者并立与一个设计学院中,已成为后来众多学校纷纷效仿的模式。受此影响,国内的多数建筑类院校也都将该专业设置在建筑院系之中,且专业名称为景观学,学制为五年,例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显示:“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列在工学门类。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倍受瞩目之际,作为建设人才培养主体的建筑类院校,如何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构建和探讨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下的景观学专业教育体系,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其中统一核心内容、加强特色锤炼,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具有关键的作用。

1 景观学学科概述

1.1 景观学学科的发展

我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建国以来,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历经沧桑,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自上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建设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幅员之广,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在当前的大发展中,带来的问题之大、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现代景观学科的发展正是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生态与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的空前紧张等亟需解决的新问题。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途径[1]。

1.2 景观学学科的内涵

应对时代的需求,在2004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景观学专业教学研讨会议中,初步达成了对我国景观学学科内涵的界定: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引领学科[2]。

1.3 景观学学科的特征

1.3.1 实践性

实践性是景观学专业的重要基本特征,无论是传统的园林还是现代的景观学,都是通过规划、设计和建造等过程完成人类所需求的各种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

1.3.2 复合性

景观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是多学科交叉复合的学科,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艺术创意,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师必须具备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1.3.3 融贯性

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学里面提出了建筑、地景(景观)、城市规划必须“三位一体”融贯发展,这个舞台的核心是人。三个学科在“展拓”的过程中,都有互相融合与变革的一面。它们有一般的、共同的问题,但针对每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还要具体创造[3]。

2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简称 IFLA)教育宪章,景观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在满足社会和个人环境需求的同时,能够解决由不同需求引发的潜在矛盾的专家。要求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理解文化形态史和风景园林是一种社会艺术;尊重文化和自然规律;植物材料及其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工程材料、方法、技术、建设规范与工程管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各种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的调查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公共政策与法规;沟通与交流能力;职业道德规范与价值观[4]。

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景观设计师的教育内容基本可以分为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生物与生态和人文与艺术三部分。在目前开展风景园林教育的各类高校中,很少有能够做到涵盖全部内容,但却在统一核心课程的趋势下,又分别针对自身优势,产生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对于培养多层次的景观学专门人才非常有益[5]。

建筑类院校主要以培养工程人才为主,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逐步实施,更加强调“工程观”导向的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建筑类专业为特色的地方性工科院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有着30年的办学经验和完善的师资构成,两个专业先后于2000年和2004年通过了专业评估,成为国内十余所通过双评的院校之一。借助同属人居环境科学下这两个专业的办学优势,我校于2006年开办了景观学专业,形成了建筑、规划、景观三位一体的专业平台,并在明确地方工科院校应当“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定位基础上,确立了我校景观学专业以工程学为基础,注重实体空间营造,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总体而言,我们是在IFLA教育宪章框架的指导下,但不拘泥于他,立足实际建立了以培养具有完善的实践应用能力、具备完备的复合知识结构、能够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进行融贯协作的适应性强的可塑型景观设计师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深入思考景观学教育的内涵、特征、培养目标,以及应对地方经济建设对景观师的实际需求等方面,汇聚本校传统学科优势,借鉴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经验,提出了“以设计为主导、以理论为支撑、以外延为融贯”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以设计为主导

基于景观学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和我校在型体空间设计方面的传统优势,在景观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了“以设计为主导”的核心教育理念,以设计课为主线贯穿5个学年。在一、二年级共享建筑城规学院的专业基础设计课的平台,分别开设建筑设计基础和建筑设计。在三、四年级开设了核心设计课—景观规划设计1-4,设计题目的尺度由小至大、类型由简单至复合,较全面地覆盖了景观规划设计的各种类型。在五年级开设了景观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表1为各学年设计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题目等的详细介绍。

图1 培养模式框架图

3.2 以理论为支撑

基于景观学复合性的特征,我校景观学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突出了各类模块课程的交织,实现与设计课程的同步关系,夯实了基本原理对实践的指导性,共同构建景观学多模块交叉复合的理论体系。主要有艺术学模块、综合理论模块、历史理论模块、生态与植物学模块、工程技术模块(各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及其开课学期见表2)。在各种理论课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开课时间遵循了与设计课相匹配的原则,注意梳理彼此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引导学生逐渐构筑复合的理论体系,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课中,以多学科复合的理论知识支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图2 多模块交叉复合的理论体系

3.3 以融贯为外延

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个专业共同构成人居环境学的学科体系,三个专业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土地,充分保护自然与文化,共同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在较为综合的设计项目的实践中,三个专业的合作与协同也是经常出现的,那么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知识。而依托我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丰富的教学资源,景观专业可以共享另外两个专业的选修课平台(表3),在三位一体的课程共享体系中,引导景观学学生从建筑的视角看待景观,从城市的视野看待景观,以融贯为外延,体会三个专业的相辅相成和各有侧重,为以后多学科协作奠定基础。最终是培养出能够从建筑的角度看待景观,从城市的视野看待景观,将生态和审美两方面价值观融入专业素养的景观学专业学生。

表1 各个阶段设计课主要内容

表2 各模块理论课详表

表3 开设的相关学科的选修课

4 结语

地方工科院校以其人才培养和研究实践,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如何培养具有特色的景观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其景观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我校景观学专业的办学尚属于起步阶段,相信拟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将在今后几轮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优化调整。而且,风景园林学科业已跨入一级学科的队伍之列,其专业内涵、人才培养体系也会进一步地调整和规范。因此,我校景观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在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以设计为主导、以理论为支撑、以融贯为外延的原则,不断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建筑类工科院校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特色作出积极的探索。

[1]吴良镛.关于园林学重组与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0(1):27-33.

[2]全国高校景观学(LA)专业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EB/OL].[2004 - 12 - 05]http://www.cila.cn/articledetail.asp?id=4207&str=article.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宪章[J].高翅,译.中国园林,2008(1):29.

[5]鲁敏.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6):662-666.

猜你喜欢
融贯风景园林景观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景观别墅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融贯式服务设计模式研究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精英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拉兹的裁判性融贯理论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