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则奉,关文灵 ,李东徽 ,王晓春
(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几千年以来我国古典园林对世界园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活力,被誉为“世界园林文化三大体系”之一。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82年网师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4月该组织派专家在苏州考察,1997年12月4日经表决通过,以网师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清朝学者钱大昕在《网师园记》中这样形容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网师园住宅进园林的入口处的“网师小筑”砖额直接点出了整个园林的象征——“渔隐”,网师园的艺术价值也在园中园林要素与其象征意义完美地统一这一点上得到了体现。本文以网师园为例,试图通过对网师园的观赏鱼活体和装饰鱼图案这两个园林要素进行深层次地分析,进一步地挖掘、理解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要素象征意义的精妙运用。
“网师”是苏州人对渔夫的尊称,因此“网师园”可以理解为“渔夫之园”。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都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网师园的“渔隐”主题是从该园第一位的园主史正志开始就奠定了的。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被劾贬官来苏,在葑门外建立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他之所以选择隐于渔,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河汉纵横、水巷阡陌的苏州,渔、樵、耕、读四君子中只有渔夫才是最应景的。虽然屡经兴废,园主也多次更替,但网师园的“渔隐”主题一直被承袭下来。为了表达对渔夫生活的向往,网师园几任园主和工匠在不断的修葺、完善网师园的过程中都巧妙地引入了鱼的形象。网师园中的鱼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园中水池中人工放养的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观赏鱼活体;另一种则是在地面铺装上利用瓦片、瓷片制作出的装饰鱼图案。观赏鱼是有生命的活体,而装饰鱼是抽象的图案。虽然两种“鱼”一虚一实拥有着不同的外在形式,但却都富含韵味为网师园增加了不少乐趣。
自古以来在园林水体中放养观赏鱼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休闲方式。观赏鱼的养育,最早可能始于唐朝。从宋代开始,观赏鱼就逐渐由野生转为了人工驯养的阶段。直至明清时期,观赏鱼的养育更为成熟,更加发展,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与情调[2]。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约束和审美情趣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桥上有亭,亭中有棋,亭下有水,水中有鱼,池边有柳,柳旁植桃,墙边有竹,竹中有梅。”在这个环环相扣的模式中,有园就有水,有水就有鱼一直是有趣而不可缺少的一环。叶圣陶先生在为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作序时也有这样的描绘:“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网师园作为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在彩霞池和涵碧泉中放养的观赏鱼活体对提高整个园林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起到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营造安静宁谧适宜人休憩的环境,网师园内主体建筑都由古朴的青瓦白墙构成,地面则用青砖和卵石铺设,大量采用了青灰色的太湖石垒砌假山石。再加上园内大多数植物都呈现出近似的黄色和绿色,只有在花期少数花卉才会为整个园林增添些许艳丽的色彩,所以总的来看网师园的色调略显清冷。而此时色彩鲜明的观赏鱼活体就和园林整体环境起到了强烈的对比,其绚烂的色彩令人目不暇接。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鱼类,初尚纯红,纯白,继尚金盔,金鞍,绵被,及印头红,裹头红,连腮红,首尾红,鹤顶红。继又尚雪眼,墨眼……种种变态,难以尽述。”[3]更重要的是,观赏鱼的色彩不会像植物那样受季相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能够全年保持鲜艳,这也在客观上延长了整个园林的观赏时间。
网师园位处地势平坦的江南水乡且紧邻居住宅,所以园内只能凿建水池形成静水景。在东方“静”水一直是中国园林文化水趣的基本形式,“静”水初观似乎不如“动”水招人,且如果处理不当或不作任何处理,一任散漫芜杂之自然形态,确有单调之感,甚或弄得“死水一潭”[4]。但假如在水中放养了景观鱼的话,即使没有风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无风荷自动,方知浮鳞来”的乐趣。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储光羲也在《钓鱼湾》中写道:“漂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如图1网师园实景相片所示,生机勃勃的观赏鱼活体在彩霞池莲花间、石涧旁不断穿行游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静水景的单调性,让静水“动”了起来。这样就大大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趣味,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观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图1 彩霞池观赏鱼图
为了追求中国园林文化的悠远意境,网师园的水池里除了水底的水草、水面的莲花外几乎就不栽种什么植物,边坡也大多由太湖石直接覆盖不栽种任何水生植物。园中植物众多,一旦施肥不当,过多养分随地表径流或地下水进入水池,就很容易产生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水质“水华水”。特别是在气候骤变的条件下,“水华水”容易发生水变,俗称“转水”,即浮游植物的大批死亡,成为败坏的“臭清水”[5]。假如一个淡水生态系统中只有水草和浮游生物存在,那么其自身调节能力和稳定性是非常糟糕的。一般说来,越大的水体、流动的水体、生物多样性高的水体、食物链错综复杂的水体其系统稳定性高一些,自我恢复能力强一些,即阈值高一些[6]。所以为了避免“水华水”这一对园林景观效益有非常恶劣影响的现象发生,在网师园景观水池中放养观赏鱼活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观赏鱼可以承担起大型消费者这一角色,吞食浮游生物形成完整的食物链网,最终使遭损害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或改善。所以观赏鱼活体对整个园林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2 网师园装饰鱼图案分布图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一般在庭院或者道路的中央会出现由瓦片卵石拼接成的具有吉祥意味的装饰图案,主要包括蝙蝠、仙鹤、莲花和鱼……鱼的图案在中国民间很盛行。鱼与“余”相谐,“年年有余”等人们喜欢借其音来求的吉祥。苏州园林装饰图案中鱼的图案没有民间那么多。园林鱼的存在是在放生池里。鱼的装饰多于铺地。寓意年年有余、富贵、幸福、多子[7]。但是与民间及其他中国古典园林不同,出现在“渔隐”之地网师园内的装饰鱼图案不仅是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祈福,更是一种隐士生活的象征。鱼纹图形、渔翁和钓鱼的图形在文人士大夫的雅文化中又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志趣高雅的闲适生活和博学多谋、雄才大略的高人隐士[8]。为了体现文人雅士隐于渔的情怀,如图2所示在网师园彩霞池周边的云冈顶部、撷秀楼的西侧及涵碧泉东北侧这三处隐蔽位置的地面铺装上出现了装饰鱼图案。三处装饰鱼图案造型活泼灵动、质感朴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内涵。
网师园内三处装饰鱼图案都是对鱼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后形成的抽象图案,都由青色瓦片垂直镶嵌在地面勾勒出轮廓,内部则填充与地面铺装材质相同或相似的细小卵石。在局部细节方面园内三处装饰鱼又各不相同,令人观之不觉乏味。如图3所示云冈顶部a装饰鱼图案的背鳍由黑色长卵石纵向排列构成;涵碧池东北侧c出现的装饰鱼图案鳞片全由白色瓷片拼接构成,而头部和背鳍则全由蓝色瓷片填充,色泽明快富含变化。通过材质色泽、大小、疏密的对比,加强了图案的装饰效果、突出了鱼的形象特点。
图3 网师园装饰鱼图案
网师园的装饰鱼图案都在抽象鱼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夸张,整体形象饱满而动感。尤其是撷秀楼西侧的装饰鱼图案造型非常抽象凝练,只用青色瓦片勾勒出鱼头、鱼身和鱼鳍三个部分的轮廓,内部只由石块均匀排布进行填充。如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除了鱼的最外边的线性轮廓其余所有细节都被省略了。而且三条鱼共用了一个鱼头,如同三条鱼正在水中激烈地争抢鱼食,显得生动而夸张。夸张就抓住了引起人们美感的那部分,使其形象更典型,进而更加突出,集中美的趣味[9]。通过对比和夸张手法的娴熟运用,网师园的装饰鱼图案显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供园主休闲娱乐的私家庭院,网师园非常注重园林趣味的营造。趣味指的是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这一点通过园中的装饰鱼图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网师园的三处装饰鱼图案体态丰腴造型活泼灵动。云冈顶部和涵碧泉东北侧的装饰鱼图案线条流畅有力,鱼背紧绷充满张力仿佛在用力摆动鱼尾要从地面跃出一般,令人心生欣喜。其次,从图2可以看出与其他中国古典园林中地面铺装的装饰图案不同,网师园的三处装饰鱼图案都没有处在庭院或者道路中央等醒目位置,而是全部隐藏在园中不起眼的边角位置。尤其是撷秀楼的西侧的装饰鱼图案,它在靠近彩霞池水边一座假山内侧的一个非常隐蔽的位置“隐藏”着。另外如图3所示,所有装饰鱼图案的构成材质都由与地面铺装相同或相似几乎与地面融为一体。这样就导致了观赏者只有在不经意间才能够发现网师园的装饰鱼图案,促使观赏者在游玩中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得一次次的惊喜。通过“鱼隐”这一有趣的方式将装饰鱼图案“隐藏”在不显著的位置,既大大提升了园林的趣味性又体现了网师园的“渔隐”主题,不得不令人赞叹网师园建设者的奇思妙想。
美国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都在于它们能够传达某种意义,任何形式都可以传达出远远超出形式的意义。”借助某种特殊的园林要素表达内在的情感或者理念的象征过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十分普遍,如汉武帝建章宫太液池中的“一池三山”象征着寻仙;苏州私家园林中常见的松、竹、梅则象征着向贤。具有象征含义的园林要素可能具有任意的外在物理形式。“它可能具有一种物体的形式,一种颜色,一种声音,一种气味,物体的一种运动,一种滋味。”[10]网师园就是通过借助观赏鱼活体和装饰鱼图案这两种具有不同外在形式的“鱼”表达了对水乡隐居生活的向往。鱼是渔夫的劳动成果,也是渔夫生活的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但是网师园的“鱼”所代表的并不是普通的渔夫生活,而是文人心目中隐于渔的士大夫生活。真正可以被称为“网师”的人是指那些依靠打鱼为生,归隐山林纵情山水并自食其力以保持人格完整的高尚隐士。所以,网师园中无论是观赏鱼活体还是装饰鱼图案的真正含义都是历代园主对自己归隐江湖不问世事的一种含蓄宣言,是“渔隐”生活的一种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网师园的“渔隐”象征过程是通过观赏鱼活体和装饰鱼图案间两个层次的共同配合实现的。首先,在第一层次的配合是虚实相间的。观赏鱼活体是具有生命力的实体,不但具有较好的景观效益还能促进水池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装饰鱼图案是抽象的铺装图案,是用瓦片卵石镶嵌在地面组成的地面装饰。虽然观赏鱼活体和装饰鱼图案的外在形式不同,但是两者都是“渔隐”生活的一种象征,都独自完成了象征“网师”隐逸生活的过程。实体和抽象符号紧密结合虚实相间,起到了相同的象征作用。第二个层次的配合是层层叠加的。装饰鱼图案本身就是对观赏鱼活体的一种抽象,是对观赏鱼活体的一次美学提炼。从图2中可以看出,网师园中的装饰鱼图案只出现在涵碧泉和彩霞池驳岸附近的地面铺装上,可谓有真鱼就有“假鱼”。通过这样的特殊安排,观赏者在看到装饰鱼图案后就会比较容易关注到附近水池中的观赏鱼实体,进而更容易联想到网师园中众多“鱼”所象征的“网师”及其拥有的“渔隐”生活。这种层层叠加的方式加强了观赏者对“鱼”的联想,实现了对网师园“渔隐”主题的象征表达。
所谓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在现今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应该借鉴网师园对具有象征意义园林要素的运用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观赏鱼活体通常是作为纯粹观赏的对象伴随景观水池出现的,而作为吉祥象征的装饰鱼图案也常常出现在庭院或者道路中央的地面铺装上。但是,作为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以“渔隐”为主题的网师园对观赏鱼活体和装饰鱼图案的运用具有两个特殊的地方:第一,着重于细节,通过发掘简单园林要素的趣味引起观赏者的兴趣。网师园中观赏鱼活泼灵动、充满生机,兼备极佳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装饰鱼图案造型丰腴、线条流畅有力、细节各不相同,令人观之不觉乏味。而且三处装饰鱼图案全部隐藏在园中不起眼的边角位置,让观赏者体会到发现的乐趣。第二,选择外在形态具有差异而象征对象相同的不同园林要素进行有趣地相互配合,通过虚实相间层层叠加的方式引导观赏者对整个园林具有的象征意义展开联想。网师园的装饰鱼图案只出现在有观赏鱼的景观水体附近,两者相互配合加深了观赏者对“鱼”这一形象的关注程度。这种能够引起观赏者的兴趣,循序渐进的象征过程可以更好地传达园主或者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在现今城市园林的建设中,设计者也应该学习前人的这种特殊手法,创造出更好的园林景观来美化我们的家园。
[1]王英杰.网师园:中国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J].中国房地产信息,2002(3):38.
[2]陈伟明.明清时期观赏鱼的养育与鉴赏[J].农业考古,1999(1):291-293.
[3]文震亨.长物志:卷四《禽鱼》[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127-128.
[4]黄忠杰.“知鱼乐”之“娱乐”:从梁章钜故居看古代园林美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231 -232.
[5]陈万光,郑建武,蔡冰.池塘中几种“水华水”的成因及调控方法[J].内陆水产,2008(5):14-15.
[6]肖作为,唐建民.水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几点讨论[J].水产科技,2006(4):1-4.
[7]二大西幸子.苏州园林装饰象征符号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05.
[8]王少宇.传统鱼纹图形折射出的人文价值观[J].东方艺术,2005(6):36-38.
[9]阴耀耀.图案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想象[J].美术大观,2006(7):119.
[10]廷德尔W Y.外国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56.
[11]鲁敏,郭振,宁静.湿地园林:生态、湿地、地域文脉与园林美的统一:滕州荆泉风景区湿地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1):54 -57.
[12]鲁敏,刘振芳,李东和.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6):662 -666.
[13]宋凤,刘光文,丁国勋.济南近代私家园林营建特征及影响因素[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24(6):5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