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 建
面对众多媒体激烈竞争和有限的本地新闻资源,县市报拿什么吸引眼球,留住读者?《海门日报》通过“专刊、副刊、周刊、特刊”共同组成了大副刊,强化引导服务功能,引入经营元素,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广告总量占当地GDP及财政收入之比居中国县市报前列,报纸跻身中国县市报前十强。
英国报界流行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大副刊是《海门日报》的软实力,经过多次改版,目前形成了48个周刊、专刊、副刊和10多个特刊,占据报纸“半壁江山”,形成争奇斗艳的生动局面。尤其是以东布洲、收藏、人物、家纺、健康、教育、车市、楼市、影视、消费、新农村和今日看点、人间万象等为载体的大副刊,为报纸增添亮色。
每个副刊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副刊很容易被湮没。《海门日报》的这些专刊、副刊、周刊、特刊,既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又兼有新兴的娱乐、休闲,每个版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读者群、自己的市场。生活类副刊在继续贴近生活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形成品牌优势。尤其是家务事、健康、教育、房市、车市、家纺等副刊、周刊,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娱乐类副刊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注重创新出彩,锻造精品之作。B1版的“今日看点”,是《海门日报》每月进行精心策划的版面,由总编、分管副总编、副刊部主任等多人组成策划小组,策划重在稿件的题材方向和内涵构造,通过策划,B1版的自采重头稿件用量超过60%,带有深度看点的稿件深受读者喜爱。2010年江苏报纸通讯一等奖《庄跃忠的震后七日》、中国县市报一等奖通讯《老兵李武剑做梦都在玉树》均出自该版。
文化类副刊从历史的积淀中寻找文化寄托,形成了各个版面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东布洲副刊通过 “民间掌故”“民俗海门”“记忆海门”等栏目,从全市的角角落落里挖掘、打捞民间民俗文化,不仅使读者加深了对报纸的感情和忠诚度,还赋予了一份典型县市报深厚的人文色彩。
大副刊格局,既可利用本土文学文化资源,又可培育本地新人新作,还可节省报社人力成本。《海门日报》坚持走“草根路线”,大副刊稿件九成出自包括市内通讯员在内的各类读者之手。
与有关部门合作办大副刊。针对学校师生喜欢阅读报纸的情况,报社创办了教育周刊,每周一期,每周8版,中学、小学各4版,其中“成功教育”栏目专门刊登教师教学体会,教师类的读者成了作者。“金色年华”“妙笔生花”等栏目专门刊登中小学生习作,不仅调动了家长和学生的读报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写稿的浓厚兴趣,教育周刊发行量超过3万份。而伊甸园、春江水等等传统副刊版面则早已吸引了一大批老、中、青作者。
组织征文竞赛,调动读者参与办大副刊的积极性。2011年5月,报社和亚萍集团举办 “体验亚萍征文”颁奖会,就有29位获奖作者接受了亚萍集团董事长的颁奖。亚萍专刊设置的“亚萍论坛”“员工日记”“工作感悟”等栏目吸引了亚萍集团的所有员工和社会上的许多读者,成为亚萍专刊的撰稿人。
报网互动吸引读者加入大副刊作者行列。家务事副刊设置报纸、网络互动话题两年多,先后刊出《家庭教育中,红脸白脸该怎么唱?》《一日营养,如何均衡?》《怎样健身更合理》等家政话题,读者通过报纸公布的QQ号、电话、网址等与副刊编辑进行沟通、讨论,副刊编辑再分门别类摘录读者精彩的观点,刊登在家务事互动话题栏目里,让读者对之进行评判、讨论。报社两年设置互动话题近30个,刊登读者网络来稿500余篇。
传统副刊赋予经营理念。传统副刊东布洲的“发现海门”“民俗海门”栏目,专题刊登清末状元张謇故居的修缮信息、张謇当年垦牧建设情况和张謇思想研究等内容,既激扬了当地文化理念,把历史传统留住,也配合了张謇先生诞生地常乐招商引资的大环境造势,该镇党委政府对专题宣传满意,从各方面给予支持。针对海门人才辈出的情况,今年,报社专门开辟了人物副刊,从草根人物到海门名人,从故乡人到离乡人,从普通劳动者到金牌企业家,都有涉及。作者用散文笔调采写数十位金银铜牌企业家,并在传统副刊人物版上展现,传统副刊也因此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经营性副刊更具人文色彩。报社专门成立专刊部,负责周刊、专刊、特刊的采编和策划,多批次聘请《新华日报》等采编专家来报社培训经营性副刊采编人员。经营性副刊质量因此不断提升,与传统副刊在质量上的差距不断缩小。每周4版的家纺周刊,以国内最大的叠石桥绣品城为服务对象,文章融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新闻性于一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报业的优秀副刊。
兼具传统、经营特色的副刊开拓创新。去年,演艺界经营者承包了海门大剧院等影剧演出场所,报社于是将原来传统的影视旅游副刊版面改办成兼具传统、经营特色的影视娱乐副刊,与演艺商加强商业合作,将原来只介绍全国新影视剧情,改为专门介绍当地演艺商推出的新影视内容,图片也靠船插篙,刊登近日演艺商在本地上映的影视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