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青
(南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2073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多年以来,中国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随着中国劳动力工资的上升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少学者提出中国应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变,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随着贸易的发展是否也在发生变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实证,比如陈致远(2002),刘重力、刘德江(2003),李晓钟(2004),余剑,谷克鉴(2005),耿伟、战楠(2006),郭成(2007),苏汾、胡照玲(2008),高敬峰(2009)等分别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市场分额的比较和变化、中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要素供给的动态变化、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矩阵、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回归方法等方面和方法考察了中国进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变化,证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外贸的发展是在不断提高的。
以上的分析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从贸易的结果而非生产过程来证明中国比较优势是不断提高的。第二,从产品本身而不是投入要素来分析比较优势的变化。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通过计算出口商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中间投入和劳动价值比来考察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1]
本文以中国不同年份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出口商品的所需的中间投入和劳动价值比,比较不同年份的这一比值,观察随着中国经济和外贸的发展,中国的这一比值是如何变化的。
在探索各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时,从要素密集度来度量是常使用的方法,也符合H-O定理的解释。要素密集度是指一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的比例,如K/L,值越大,资本密集度越强,这种方法比较直观。也有从各要素所获报酬之比的角度来衡量要素密集度(Lary,1968)。由于资本存量难以准确测量,以及我国外贸部门中的就业人数也没有相关统计,所以在本文中借助国家公布的投入产出表,采用资本劳动价值比的方法来衡量我国出口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本的价值和支付的劳动的报酬之比,也就是出口品中单位劳动报酬所配备的资本量来衡量比较优势,考察每五年的时期,我国出口品的比较优势的变化状况。
投入产出表的优点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的产品生产与消耗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由于目前我国编制的投入产出表没有编制进口品的投入使用,国内不少学者提出将进口品拆分的思路。比较代表性的有沈利生(2004)、刘遵义(2007)等。称为非竞争型投和产出表是将中间投入分为国内生产的中间投入分和进口品的中间投入两大部分反映不完全替代性(刘遵义,2007)。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据较大份额。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本文按照他们的思想将我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拆分。拆分原则是进口按各部分在国内总产出和进口之和中所占比重拆分。同时,将中间使用分为用于国内需求产品的生产和用于出口的生产,中间投入按各自在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拆分。拆分以后仍然满足行平衡和列平衡关系。[2][3][4][5][6][7]拆分后的投入产出表见表1。
表1
由于反应在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越强对一个国家越有利,并且我国的服务业整体和世界还有很大差距,所以选取了这两类行业单独计算。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17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制造业是指食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服务业选取的是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其它服务业。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的直接消耗只是反应一个方面,而完全能够完全反应商品中所含的资本和劳动。完全消耗的计算必须通过直接消耗来计算。
直接消耗系数反映商品价值构成中的直接关系,反映完全构成关系是完全消耗系数。比如,1部门的总投入中需要直接消耗1到n部门的产品,同时1部门生产中消耗的2到n部门的投入中也包括对1部门产品的间接消耗。对1部门的完全消耗就包括对1部门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通过代数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出口商品对进口品和国内品的完全消耗如下:
出口商品国内品产品完全消耗矩阵BDE=(IAD(D-E))-1ADE
出口商品劳动完全消耗矩阵BLjE=ALjE+ALjD-E(I-AD(D-E))-1ADE
完全消耗矩阵分别用BDE、BME、BLjE表示。
表2
其中bij是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对应各项。
利用上述方法和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1997、2000、2002和2005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相应年份出口总额中所需直接和间接中间投入和劳动报酬之比,中间投入和劳动报酬都是以万元为单位。投入产出表采用的17部门的投入产出表,1997年之前我国也编制了投入产出表,但出口和进口没有分列,所以只能计算这4年的数据。
出口商品直接消耗资本劳动比的计算结果如下:
出口商品完全消耗资本劳动比的计算结果如下:
本文中的计算结果与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1947年美国对外贸易结构所得出的资本劳动比不一样,里昂惕夫计算结果中的劳动是指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由于我国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中劳动投入量是用的劳动报酬,所以只能计算中间投入和劳动报酬之比,这也有好处,消除了劳动力质量的差异,单纯计算每万元劳动报酬所需的中间投入,这对于考察随时间变化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趋势应该没有影响。
(1)根据本人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并未出现之前学者们得出的中国外贸或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的结果。无论是直接消耗还是完全消耗计算的结果都没有。
(2)中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在2002年出现了下滑。从直接消耗来看,资本劳动比和国内品资本劳动比呈V型,这可能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导致的出口产品资本劳动比反转趋势。
(3)中国出口商品中的进口品含量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上升,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由于我国对外贸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较大,我国也有学者对出口商品中的进口含量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做了测算。如吴宏(2008)对中国出口产品中的进口含量的测算,以1997年、2000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他得出的结果是中国出口商品中的直接进口含量和进口含量是在大幅度上升。由于他的结果和本人的计算结果出入较大,通过对吴宏计算过程的分析,发现他的计算中AD=[aijD]=[xijD/xiD]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M=[aijM]=[xijM/xiM]进口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这和投入产出法中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不相符,直接消耗系数应该等于AD=[aijD]=[xijD/xjD],即消耗系数的计算是各行业的投入除以该行业的总投入。[8][9]吴宏的计算实际上是分配系数,即某年某行业的总产出分配给各行业的中间投入系数,这是不准确的。还有出口产品中的完全本国含量等于出口值减去出口中的完全进口含量也不准确,因为出口产品中还包括增加值部分。
(4)我国出口商品中出口总额、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变化具有同步性。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都显示出资本劳动比的变化显示同步性。
(5)我国出口产品中国内品含量资本劳动比高于进口品含量资本劳动比。这与传统概念中我国出口商品中加工贸易的存在不符,也许需要将出口商品分为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并编制加工贸易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会有不同。另外也有可能是90年代后半期外商投资企业采购本地化有关。
[1] 沃西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钟契夫.投入产出分析[M].天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3] 刘遵义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4] 张燕,陈漓高.从对外贸易角度看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12).
[5] 吴振宇,沈利生.中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4,(2).
[6] 付强.我国外贸依存度问题新探[J].世界经济研究,2007,(3).
[7] 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
[8] 吴宏.中国出口增长之谜[J].财贸经济,2008,(12).
[9] 朱启荣,高敬峰.中国对外贸易虚拟水问题研究---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