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学院 倪冬冬
旅游可以放松身心,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拥有不一样的心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不再局限于物质上,而是更多可以丰富内心的事物,再加上现在全球化发展的推动,旅游产业也更加趋于全球化。因此,不仅我国国内旅游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我们还将迎来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尽管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许多地区的旅游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只能满足游客较低的需求层次,文化内涵缺乏,特色不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或者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民俗旅游资源作为展现当地文化、乡土人情的资源,也是体现旅游内涵的重要资源,如何根据各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并能合理地管理和利用,对发展文化旅游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推动地区旅游业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要分析民俗旅游资源首先要清楚何为民俗,民俗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世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创造成果,有着这个群体特有的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和地域差异等多重文化特征[1]。
与之对应,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可以为旅游业所用、对旅客形成民俗吸引,从而产生相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以物质或者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人文资源[2]。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民俗旅游资源有着自己的特色:首先民俗的产生是基于特定的地区的,因此其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其次,多样性,每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人种、历史的不同,最终形成的民俗包括生活习惯、特殊礼仪、语言、节日以及民间传说等都有着各自的特殊性,这样才有了多姿多彩的世界百态;还有,稳定性和变化性并存,因为民俗是基于长期的文化积累和生活沉淀,民俗一般难以发生很大的变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鲜事物的进入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地区的民族风俗都开始淡化或发生改变,有的甚至不复存在,尽管这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但对于一些民俗资源的破坏和失去是各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后难以弥补的损失。
民俗旅游资源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的深化和发展,但如果开发不善也会带来当地人文资源遭受破坏这种得不偿失的结果。因此,想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能保证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在开发和利用时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和谐共生原则。旅游业的发展是由于当地有着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很大程度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如果在开发时,损害了当地的民俗资源,不仅满足不了游客的旅游需求,也不能长久的为当地经济带来推动作用,导致旅游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需要考虑对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当地人文风俗的尊重以及建设外界对本地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等,在实现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同时,也满足了游客的高层次需求,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发展。
第二,分期性原则。一个地区的民俗有着广泛的内容,民俗旅游资源更是涵盖了许多方面,所以一个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可以完全挖掘、利用,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资金的支持。对于民俗的理解每个阶段都会有差异,随着挖掘的深入,会不断有新的内涵出现;从游客的角度,丰富的民俗资源是吸引其不仅一次游览当地的动力,所以,对于民俗旅游资源当地政府需要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对民俗资源有深入的理解后制定合适的资源开发规划和方案,对现有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布开发和利用。
第三,特色性原则。尽顾客是提供服务一方的上帝,当地旅游业所要做的就是吸引顾客,满足顾客的旅游需求。当许多地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当地的特色,而一味的根据大部分顾客的需求来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就会出现同质化现象,失去自己的特色。而对于游客来说,他最重视的就是当地旅游资源所展现的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地方,满足他们探求新世界、新景象的心理,而不是不同地区同样感觉的“重复旅行”。所以,开发商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要关注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在哪里,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哪些,如何开发出与民俗密切相关的旅游项目,不论在旅游项目设计,还是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都体现出当地民俗特色,从而让旅游更充满当地的人文气息。
从上述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民俗旅游资源在文化旅游中的地位突出,且如何在上述开发原则下对民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管理,保证民俗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发展是每个旅游地区所面对的问题。然而,针对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措施也不尽相同。新疆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其所具有的民俗特色明显,具有开发和利用的潜质,因此,本文以新疆地区为例,对其目前的旅游业尤其是在民俗旅游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效改进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措施,为其他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合理的借鉴。
新疆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其各族人民都有着璀璨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新疆维吾尔族更是有自己的语言,从而使其文字、书籍以及歌谣、舞蹈有了自己的风格。还有哈萨克族作为游牧民族,有着特别的生活状态和习惯,如住流动毡房、喝马奶酒、摔跤、刁羊的娱乐活动、制作和弹奏冬不拉乐器等都是我们一般人所不曾接触的。柯尔克孜族重视人生的每个环节,从而有着许多特殊的礼仪:分娩礼仪、命名礼仪、摇篮礼仪、满月意识、周岁仪式等。除此,新疆地区的其他民族如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都有着自己的风俗礼仪、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宝贵的民俗旅游资源。尽管新疆有着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吸引着许多国内外的游行者,近些年来新疆的旅游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收入,但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新疆当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合理,缺乏全局观念。新疆各地区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尽管重视到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但对于文化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不够,从而使得在旅游开发规划时忽视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导致新疆地区旅游特色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其固有的民族特色,造成民俗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而民俗旅游资源管理的不足导致了旅游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不符合和谐共生原则。
其次,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缺乏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刻认识和挖掘,新疆各地区在旅游项目规划时无法有效地开发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从而使得原本有特色的民俗资源无法得到利用,体现不出民族的文化特点,更无法展现当地旅游的特色所在。同时因为当地居民的专业素质较低,无法开发出旅游的特色而是盲目的模仿较为成功的开发模式,不重视市场分析和考察,最后导致各地区的旅游项目都相似化、同质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度不够。
再次,民俗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各民族特征体现不明显。新疆地区的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且差异明显,无论是生活方式上、服饰饮食上,还是宗教信仰、风俗礼仪等等。如单单在每个花帽的制作上各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讲究,包括花帽上的饰品、花纹的样式以及它的绣法等都存在较大差别,但在新疆各地区的旅游景点来看,其所出售的花帽几乎都是同一种类型,没有花纹、饰品的区别,花帽的种类单一,无法突出各个民族的特色,从而无法很好地把民俗特色形象地传递出去。
除此,专业旅游人才的缺少以及交通硬件设施的不足也是阻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两大障碍。虽然新疆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但因为地处我国西部,经济条件落后,很难吸引到专业的旅游人才,而当地居民的旅游知识又十分缺乏,无法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也难以规划处民俗旅游资源有效开发的方案来,再加上每个地区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即使专业旅游管理人才过去也较难与之沟通,不能理解民俗旅游资源的全面性的内涵。这是影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最主要的原因。另外,因为地理位置偏远,而到新疆的交通设施建设不完备,增加了旅途的劳累,影响着游客旅游和感受民俗风情的心情,降低了游客故地重游的机率,阻碍了民俗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也使得分期开发失去了意义。
(1)提高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意识,政府进行正确引导、制定资源开发策略。旅游业的开发除了重视自然资源的同时,新疆当地还要关注其鲜明的民俗特色资源。各地区可以根据现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进行区分,建立资源管理机构,从而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政府要统筹全局,监督和指导各地区旅游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对规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对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管理者进行培训,从而保证开发方案的合理性,恰当地利用民俗资源体现出当地旅游业的特色。
(2)设计突出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要吸引游客,就要有当地的特色,作为存在许多少数民族的新疆地区,它的特色就是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因此,旅游项目的设计不能硬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首先,设计者要对新疆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宗教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有深刻的认识并予以区分,熟悉每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比如传说、典故等最能体现这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然后将每个景区的自然风光尽可能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同时适时开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如赛马、传统歌舞表演、那达慕大会等活动,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加深对民俗风情的印象。除此,对于民族产品的销售更要注重细节,不要因为游客可能对于民族文化、民族饰品、民族服装不了解而忽视了对各民族在旅游产品上的区分,提供有纪念价值的民族纪念品,让民俗资源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
(3)努力挖掘民俗旅游资源。针对新疆地区民俗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的问题,管理者就要努力设法挖掘出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所在,促进旅游项目的进一步开发。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旅游项目存在的不足,如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模式固化等现象进行改进,根据每个地区的民族特色,添加进一些具有民俗内涵的项目。其次,对于尚未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深入开发,设计出新的旅游项目,可以在景点布置上进行创新,也可以在旅游服务内容上进行创新,丰富民俗旅游的内涵,更大程度满足游客对各地区民族民俗文化的猎奇心理。
(4)多渠道吸引投资,提高专业人才素质。旅游业的开发、规划以及实施和宣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单单依靠政府补助远远无法满足民俗资源开发的需求。尤其是针对新疆这个具有许多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深入的开发、合理的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并实现民族资源与旅游项目规划的完美结合,突出地区旅游的特色,特别是在文化方面,需要资金的支撑。针对这个需求政府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提供灵活的投资方式,让个体、组织以及企业都能参与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更好地保护新疆优秀的文化资源、民族特色。另外,优秀的旅游人才是民俗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和管理的基础保障,是实现地方特色旅游规划的实施者,所以尽管新疆对于外部旅游人才吸引力不足的现象很难改变,但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派送旅游管理者外出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本地旅游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而本地专家可以利用语言的便利更好地熟悉认识当地民俗特色,从而在旅游项目设计时较好地实现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结合。
[1]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人文地理,1997(3).
[2]王丹,陈超,张海渤.论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开发原则[J].科技广场,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