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继明,徐 军,缪东培
CHD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情绪应激和性格特征有密切联系,心理行为因素与躯体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1]。有资料显示,CHD患者的心理反应主要为负性情绪改变,表现为焦虑或抑郁[2]。本研究通过对CHD患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观察干预后的临床效果,为制订CHD患者的临床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102例CHD患者,符合WHO和国际心脏学会制定的CHD的诊断标准。患者无智力障碍,有认知能力,语言清晰,能较好进行语言沟通,并排除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及检查不合作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分组 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为心理干预组,52例患者,男43例,女9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8.6 ±12.4)岁;单纯药物治疗为对照组,50 例患者,男42例,女8例,年龄 51~83岁,平均年龄(68.4±12.3)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时,均应用SAS、SDS及SCL-90进行情绪状态评分。2组患者均接受相应的CHD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由心理咨询师对其实施心理干预。
1.3.2 心理干预措施 ①摄入性会谈:收集患者入院时资料,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并对心理状态进行准确评估,由专职护士或心理咨询师在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评估时间为30~40 min。评估内容:一般情况,生活习惯,主要不适症状,家庭经济和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对患者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行为特点作出初步判断,并详细记录。在摄入性会谈过程中,对患者做到尊重、理解、热情、共情、积极关注,并说明保密原则,帮助患者制订生活目标。②心理辅导:每周召集患者参加“CHD健康讲座”,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CHD知识,并发放《冠心病健康手册》,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CHD。充分发挥患者的角色榜样作用,开展患者之间成功经验的交流。医生负责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讲解有关防病知识,就大家关心的问题鼓励患者讨论,了解其病情和心理的变化。鼓励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错误认知、不良行为和应付方式,让患者充分参与治疗方案。③个别心理咨询和健康指导:每次40~50 min,每周2次,共6次。对患者要注意心理支持的沟通技巧,耐心倾听、适当询问、解释、指导,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回应对方感受,围绕其症状和不适展开相应的心理咨询,指出焦虑、抑郁对患者病情的危害,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性情急躁、好胜心和竞争性强、不善于劳逸结合的A型性格是CHD的危险因子。对具有A型行为的CHD患者给予积极的指导,让患者明确A型行为、CHD、负性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患者从A型行为向B型行为转变[3]。④松驰训练:对紧张焦虑型患者进行心理松弛训练,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及紧张状态[4]。在心理咨询师或专职护士指导下进行呼吸及松弛训练,告知患者安静卧床或静坐在适当的位置,闭目,尽量使肌肉放松,从脚开始,循序逐步向上,直至面部,保持肌肉高度松弛,最后使全身肌肉放松,稳定情绪,消除杂念,保持心情宁静,每次30 min,每天1次。⑤社会支持:调动社会支持力量,干休所或家属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给患者精神与物质上的帮助。出院后建议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乐观心态,避免疲劳及情绪激动。利用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提醒鼓励,提供信息,使其心理得到安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SDS及 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一致,可比性好;治疗后心理干预组SDS及S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干预组抑郁及焦虑情绪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焦虑结果比较见表1。
2组患者治疗前SCL-9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躯体化症状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心理干预组治疗后的抑郁和焦虑评分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干预后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评分比较见表2。
表1 CHD患者治疗前后SDS、SAS评分结果比较(s)Table 1 Com parison of scores by SDS and SAS in different groups of CHD patients(s)
表1 CHD患者治疗前后SDS、SAS评分结果比较(s)Table 1 Com parison of scores by SDS and SAS in different groups of CHD patients(s)
组 别 n SDS评分S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差值对照组 50 56.18±10.24 -3.12±0.48 55.96±10.02 -4.13治疗前 治疗后差值±0.61心理干预组 52 57.04±10.78 -15.36±2.04 55.79±9.86 -14.28±1.95 t值 0.27 26.72 0.85 23.64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评分结果比较(s)Table 2 Com parison of scores by SCL-90 in different groups of CHD patients(±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评分结果比较(s)Table 2 Com parison of scores by SCL-90 in different groups of CHD patients(±s)
项 目 对照组(n=50)心理干预组(n=52)治疗前 治疗后差值 治疗前 治疗后差值 t值 p值躯体化 2.45±0.53 -0.52 ±0.15 2.47±0.49 -1.15±0.27 3.57 <0.05强迫 1.74 ±0.63 -0.23 ±0.05 1.72 ±0.65 -0.21 ±0.05 0.75 >0.05人际敏感 1.82±0.59 -0.25 ±0.04 1.78±0.54 -0.27±0.04 0.78 >0.05抑郁 2.58 ±0.53 -0.27 ±0.06 2.63 ±0.61 -1.21 ±0.31 4.04 <0.05焦虑 2.57 ±0.55 -0.24 ±0.05 2.78 ±0.63 -1.52 ±0.41 4.66 <0.05敌对 1.75 ±0.39 -0.19 ±0.04 1.74 ±0.46 -0.21 ±0.05 0.30 >0.05偏执 1.97 ±0.51 -0.16 ±0.05 2.02 ±0.55 -0.17 ±0.04 0.79 >0.05恐怖 1.98 ±0.49 -0.23 ±0.06 1.96 ±0.56 -0.21 ±0.05 0.68 >0.05精神病性 1.63±0.44 -0.18±0.05 1.51±0.52 -0.20±0.04 0.83 >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根据SAS、SDS和SCL-90评分,CHD患者治疗前抑郁、焦虑症状明显。有研究表明,CHD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 69.0% ~70.4%,抑郁症状发生率为 52.1% ~ 63.4%[5]。心理干预组患者治疗后,抑郁及焦虑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心理干预对改善CH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作用。抑郁、焦虑的存在和心脏病发作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因此,对伴有抑郁、焦虑情绪的CHD患者,在治疗方面既要进行药物治疗,又要进行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要注意改善情绪与转变行为方式同时进行,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Barefoot等[6]对 CHD患者长期随访发现,伴有中度至重度抑郁情绪的患者与无抑郁的患者比较,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机会高69%,较发生其他原因死亡的概率高78%,可见,及时评估患者情绪状态,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益的。
CHD患者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乱[7-9],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同时导致内分泌失调,使儿茶酚胺、内皮素、内啡肽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阻力增高,使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严重时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阻塞,进而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导致CH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治疗CHD除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辅以心理干预(如松弛训练等),可使患者稳定情绪,消除杂念,保持心情宁静。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并进行长期跟踪随访,有助于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
总之,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改变,患者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重视,CHD是一种公认的心身疾病,主张身心同治。心理干预对CHD伴焦虑、抑郁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1]朱金富,杨德森,肖水源,等.冠心病患者行为特征与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56-357.
[2]刘金光,于艳华,克纳新.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99-200.
[3]姜秋红,周 军,李 明,等.心理康复在A型性格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47-48.
[4]吕锦耀.老年冠心病负性情绪的综合心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0,10(4):107-108.
[5]张静平,唐 莹.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15):43-44.
[6]Barefoot JC,Helm S,Mark B,et al.Depression and long-term morta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1996,78(6):613-615.
[7]钟 勇,江时森,郭 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2年生活质量评价[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7):725-728.
[8]王娟娣,李玉刚,周曼颖,等.新时期军人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3):296-298.
[9]赵 旦,王 坚,李 洁,等.焦虑状态、高强度运动下大鼠神经肽Y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相互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9):92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