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会飞的球、尖端放电、马德堡半球、柔和的电击、时间反应测定、双曲夹缝、太阳能发电、拓朴群……这是三明市科技馆低碳环保科普主题展为人们展示的一幕。走进三明市科技馆犹如走进一座科技殿堂,前来参观者说,许多东西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令他们大开眼界。
今年由三明市科协、市教育局联合在市科技馆举办“低碳环保科普主题展”吸引了许多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有的学校还多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有的参观者来一次不满足,不仅自己再来而且带亲朋好友一起来参观。几天的时间里,这个科技馆热闹非凡,尤其是给三元区建设小学、市实验小学、三明学院附小、三明三中、列东中学、三明八中等学校的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
这次展览多项展品做到工作人员与参观者互动,尽情感受科技魅力。广大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激发他们发明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动手实践能力。列东中学高级教师陈成宪说:“我带学生到这来一个小时,比在课堂上教20节课的效果还好。”
讲解员边讲解边指导:“左手手掌按住电极,右手均匀摇动发电机摇柄,注意观察电压表,左手有什么感觉吗?”前来参观的学生开始对电还是心有余悸的,但经工作人员指导后,有个同学就大胆地让自己当起“试验品”。由于手摇发电机产生的电压较低,而人体电阻较大,所以虽然有电流通过体内,并不会发生触电事故。1mA左右的电流通过人体会引起麻的感觉,但不超过10mA时,可以自己摆脱电源,不致造成事故;超过10mA时,会使人感到剧痛甚至神经麻痹,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达到100mA时,只要很短的时间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在试验过程中,同学们就明白个中的科学奥秘。“真好玩,真有趣。”同学们一个一个争当起“试验品”来了。都说孩子的天性爱玩耍,想让他们喜欢上一件事,并认真去“玩”去“耍”,除非那件事有足够的吸引力。如果在“玩”与“耍”中能让他们从中感觉到轻松、愉快,甚至能获得成就感,那件事就具有超凡的魔力。由于科技馆举办科普展,就产生了这样的魔力。“生活中,可以运用到的许多科学原理往往被我们忽略。到科技馆,我们在玩中学习,对从前不感興趣的东西,也变得重视起来。我喜欢这个科技馆,有机会我还要来。”三明八中一位学生说出了对科技馆的向往。
流连忘返
“浸湿双手,当洗净双手后,有节奏地摩擦盆耳,当节奏与盆的故有频率相接近时,它就会产生谐振,从而水花飞溅,这就是我国的鱼洗,它是科学技术、科学欣赏和思辨哲学的巧妙结合。”讲解员如是说。不少的学生、家长、老师都对这个操作简单,道理深刻的鱼洗发生兴趣,并不断地在盆耳摩擦,擦得水花飞溅……有趣的鱼洗到底蕴含着什么原理呢?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物体在周期性外力——策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受迫振动。当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共振时的角频率叫共振角频率,它是由系统本身的性质和阻力决定的。因此,鱼洗的水波,水花的泛起和铜盆的嗡鸣声是因手对盆耳的摩擦频率与水和铜盆腔的振动频率发生共振引起的。参观者对展品爱不释手,许多人还围绕那些展品参观了一遍又一遍。不少家长与孩子参观后,迟迟不肯离去。
“科技馆展出惊奇的科技展品,如太阳能电池、无皮鼓、立体动漫机、人体导电等,让人叹为观止,我真不愿离去。” 一位学生在意见簿里写下这样的话。那稚嫩的笔迹,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科技馆的心爱。
观者心声
由于参观者众多,科技馆时间安排不过来。18日那天,讲解员被参观者提前邀约,早晨6点钟就赶来上班了。观众按下按钮,风机开始工作,通过风力发电装置的演示,向观众展示风力发电机利用风力吹动叶片旋转,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并点亮不同数量的发光管。该风力发电机实物模型向观众展示其工作原理及工作状态。通过风力发电装置的演示,直观表现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风能—动能—电能。同学们了解了风力发电的工作方式和原理。
“这里不错。让我们认识到了许多科普知识,增长了见识,同时有些项目提高了我们动手能力。在动手中,让我们明白科技能造福人类,人类也需要科技。”有位学生在参观中说了心中的感悟。又有一位学生在参观后说:“这次参观科技馆,里面有许多我没见过的东西。那些东西非常有趣,我非常喜欢。希望下次再来时,能看到更多奇妙的科技展品,了解更多的科学原理。”
“展览活动组织有序,管理得当,展品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欢。活动管理员和讲解员态度亲和、语言生动,让学生了解到课堂上了解不到的知识,丰富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望今后能不断完善科普展览,如增加展品内容,分区域(板块)进行展览,这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列东中学西藏部一位老师在科普展览意见簿里写的话。
据悉,三明市科技馆这次所展出的只是基础科学知识展区,展示有关力学、声学等声光电科普知识的展教具30件和有关节能、环保、气象、健康生活等科普知识展板60块,面积500平方米。这是规划中的首期布展项目,今后将有第二期的青少年科技园、智慧长廊等项目,还将实施第三期的宇航天地展区等项目。(《三明日报》 郑祥渊 编辑:陈宇航)
(福建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