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阳 闫 洁 许万林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710048)
2006年12月23日,我国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会议通过了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倡导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至此,阳光体育活动已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并将对高校体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使阳光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对学生形成一种长效型的影响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问题。学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行为有着激励和督导的作用。因此,构建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核心的学校体育文化成为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着力点。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而在国内往往也只是作为所谓“强身健体”来宣传,很少关注所谓人格素质和所谓体育文化之类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健康人格教育是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具有校园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氛的一种大众文化,具有较高的层次和品位,它集健身、消遣、娱乐、传播文化等功能于一身,是学生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见表1)深刻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总体来说呈现出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所提高,政治倾向与党的政策、方针具有一致性。虽然大学生中的主流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受到国际思潮的影响,受到一些淡化政治、政治理论的影响。目前很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存在着道德行为标准的严重迷失: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变革面前普遍存在着道德困惑,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道德标准的要求,这些严重的制约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是“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对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反映强烈对贪污腐败等社会现象深恶痛绝,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对各种社会言论和行为,不少大学生陷入困惑和迷茫,是非、善恶难以分清,道德观念模糊,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知行脱节”,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只要求权利而不尽义务,从而导致对道德标准要求的降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困惑和动摇:有的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有的则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他们中的一些人处处争强好胜,要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支持和关心,确信自己的成功率,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表现出自命不凡、虚荣;一遇挫折,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各种思潮的流行和影响,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将把大学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而市场就意味着竞争和优胜劣汰。这些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日趋严重,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教育工作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片面强调科学技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致使学生在思想上、学习目的上、生活态度上、道德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上发生扭曲现象,他们对于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如何学会热爱生命,积极生活,不断进取等方面往往不够,在面对学习、就业、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时,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出人格心理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备。以至于出现许多自强自律性差、偏执、冷漠等不健康的人格心理。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与学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面对大学生,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还应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即不仅要育体,还要育德、育心。要通过增强体质,通过意志品质的培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体育和文化教育的结合,使人的身体素质、道德精神获得和谐发展和提高。概括地讲,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促使人,特别是青少年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包括身体、意志、精神在内各方面协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人的许多精神和品质确实都能得到锻炼。不仅能培养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精神和团结互助、和平友谊精神,还能获得美的享受(见表2)。
表1 :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
表2 :大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表3 :校园体育活动内容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院校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校体育文化必须服从于高校的办学方向,即引导学生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多姿多彩,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以下几种途径(见表3)。
3.2.1 、体育竞赛知识的传播
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除了可以上述讲的结合体育课堂的教学进行外,还需要学校各有关部门的配合,通过学校广播站、校刊、板报等介绍有关体育信息、体育新闻、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学校体育活动情况等。还可以通过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校园优秀运动员评选、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等方法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宣传。高校师生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观赏体育运动比赛、进行体育活动评价,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满足对健、力、美的追求与向往,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身心健康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通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严格的管理制度与管理规范,诸如运动竞赛有具体的规则和裁判法,每个参加者在活动中,都必须严格地遵循,从而使得师生自觉地养成遵章守法的良好习惯。
3.2.2 、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建设
体育文化节不仅因为节日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还在于可以为大学生拓展空间和时间,拓展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精彩纷呈。通过随机抽取西安理工大学365名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中学生参加体育文化节的竟高达85%,对体育文化节感兴趣的学生达97%(见表4)。
表4 :西安理工大学参加大学生体育文化节现状统计表(有效问卷365份 单位:人)
可见体育文化节这一新形式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体育文化节的确立使单一的运动竞赛转变为了融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日,由单纯的体育健身转变为育体,益智,健心,促德,充分发挥了体育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维教育功能。
3.2.3 、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校园奥运及体育知识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正在日益信息化,信息技术正在进去大学生的生活空间,网络文化已成为信息化社会校园人文环境的新阵地。已成为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建立校园体育网页如体育赛事、体育培训、奥运欣赏、心理健康等栏目,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持。
体育赛事已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广大学生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大舞台。各种体育社团、体育运动队是校园内吸引眼球的风景。运动员的挥汗如雨,比赛的扣人心弦,观众的紧张激动……都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催化剂。
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所涵盖的重要内容无不承担着影响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特殊责任,它在对学生身心发展与其人格健全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2007年4月29日,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该以此为契机,在深刻认识校园体育文化本质的基础上,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功效,使之成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演练场,大学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积极地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氛围当中,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相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必将发挥更加广泛有效的积极影响。
[1]董群,王璋等.运动竞技与社会公共程序[J].体育与科学,2001.5.
[2]张永保,林秋菊.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及其结构的划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 (2).
[3]王一中.浅析体育道德相似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新西部,2007,(6):164-165.
[4]孙玉梅.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2009,29(6):101-102.
[5]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0-51.
[6]须晓东.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101-102.
[7]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45-46.